我的父亲(10)
文‖高安生
占据我记忆的是1970年后东北的那段时光,那时那地正历经社会变革和时代变迁,父亲在那个动乱年代更是胆小慎微、谨言慎行,庆幸的是在那个年代没有被批斗,虽然那个时候我年纪较小,却也能够感到商品匮乏的年代的许多故事。
父亲虽然是当时屯中少有的读书人,但总感到位卑言轻,气场更不强大。父亲虽是一名人民教师但那个年代没有尊师重教,父亲的情商真的不是很高,方方面面的人际关系父亲又很难平衡,在文化缺失的年代,亲朋好友家庭纷争,分枝另过找父亲主持公道。真的也许那个年代的文盲大老粗的家庭很多,情商和认知层面真的太低了,主要原因还是太贫苦了。我记事起问过父亲这一问题,父亲说:“赖汉盼一百个年吧!因为底层已被这个世界剥尽了,说多了你也理解不了,等你长大了读书识字就能懂得中国近代人类的历史”。
我记忆中的那个年代很看重孝顺。“百善孝为先”,但在贫苦的现实面前,生活中以生存为要,可以说,老的顾不上小的,小的也顾不上老的,那年代家家户户人口众多,就是再负责的父母八,九个儿子都能娶上媳婆就不赖了,别奢望解决住房和戳烧火棍的地方了。
记忆中父亲给他们主持分枝另过时,都极力为刚成家立伙的小两口争取戳烧火棍的地方(就是东北六七十年代的住房问题),争取不到尽量提供方便,因此父亲被长辈斥骂偏心,可父亲痴心不改,力挺年青人,因为父亲太懂那时刚成家立伙的艰辛。
父亲曾主持一户人家分枝另过,我听后至今都觉得可笑,那是一没读过书不识文字的老婆婆,他家人口众多当时他家儿子另过,父亲说:“实在没地方住小两口就住你家老宅的外跨耳房吧!”,那老婆婆情商很低,随口就说:“那可不行,还留着拴毛驴呢。”
真是越愚昧越贫穷,越贫穷越缺失文化缺失,但那个年代的人们是单纯的快乐的。我家有位表叔更憎恨贫穷,总有换天改命的犟劲,总有战天斗地的力气。那时人们起早贪黑年头搭年尾不欠生产队三角债就是好户了,过春节三十吃不到纯白面饺子委屈的掉眼泪。那一年春节我表叔突发奇想,把生产队崩黑土用的雷管拿回家中,想到过年用雷管嘣嘣穷,年三十就能把财神接到家,想到这里就提前把雷管绑到门前古老的柳树上,点燃了雷管,只听轰隆一声就像原子弹爆炸一样。但事实上并没能改变什么,日子还是那个日子,表叔奔向自己的奋斗目标勇往直前。
1978年是改革开放的元年,从此厉害了我的国,土地实行了包产到户,人们在致富奔小康路上摩拳擦掌,农村涌现出很多小生意人,冬闲搞副业:编席子的编穴子的,有打秫杆帘子的,打草帘子的,还有编马套包,工艺柳编的,人们拓展了致富奔小康的康庄大道。互联网加时代人人有理想有文化,更不忘初心跟党走。
记忆停留在那个年代、那个空间,些许苦涩、些许快乐,父亲的伟大身影、音容笑貌时时浮现在眼前,感恩父亲太多付出,更会珍惜当下,走出更远的路……
作者简介高安生,笔名平和,55岁,吉林双辽人,中共党员初中文化,酷爱写作。曾服役空军某部,现任吉林双辽一汽大众引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