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札记:器局
高增荣
器局者,器量,度量,才识气度也。器局的近义词是"格局"。格局的意思是对事物的认知的范围、高度和深度,以及处事的态度。今天,人们多用格局这个词来评价一个人的眼光和胸怀。
《孟子》中记载:齐宣王问孟子:"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说,孔子的弟子们不讨论齐桓晋文之事。董仲舒注解说,孔子的门下,五尺童子都耻于谈论春秋五霸,因为他们是先以诈取,然后主持一定程度的仁义,不是真正仁义之人。董仲舒这个注解是不是有些太过了太苛刻了?

孟子像
其实,孔子对管仲的评价也是相当高的。孔子曾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意思是说,如果没有管仲,恐怕我们都要披头散发、穿左衽的衣服了!其中“被发左衽”是理解为野蛮人(指北方没有开化的外族人)的形象特征,也是孔子所鄙夷的人,可是为什么说没有管仲就会“被发左衽”呢?管仲又做了什么呢?在这里,孔子是说“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了天下,直到今天民众还在享受他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恐怕我们早已被野蛮人(北方游牧民族)征服了,中华文明都亡了,也要披头散发,穿向左开襟的衣服了。这是孔子对管仲的功绩的肯定。
然而,孔子也指出了管仲不足的一面,他批评"管仲之器小哉",即说管仲器局太小。这就是孟子看不上管仲的原因。
有一次,孟子的学生公孙丑问孟子:"您如果在齐国当权,能恢复管仲、晏子的功绩吗?"
管仲像
孔孟对管晏的态度如此明确,公孙丑却问老师能不能赶上管晏,老师肯定要批评他了。
孟子说:“你真是齐国人啊,就应该知道管晏。有人曾经问曾参的儿子曾西:‘你和子路相比,谁强?’曾西回答说:‘子路闻过则喜,见义必为,是我的先祖先父非常敬重敬畏的人,我怎么敢跟他比呀!
“对方又问: " 那您跟管仲比谁贤呢?’曾西马上就不高兴了:‘ 你怎么拿我跟管仲比呢?他是什么人!大凡贤人大德而做不成功业的,主要是没有得到国君的信任和授权,或者时间有限。比如孔子,他没有做成大功业,是因为鲁君没能一心一意用他,没有把国政真正委托给他,而是在贵族们的利益斗争下,把孔子给排挤走了。而管仲获得的做事条件非孔子所能比,齐恒公对他完全信任和授权,他在齐国实际执政四十多年,他若真有为万世开太平的大智慧、大抱负、大情怀,就应该能做出一番传世基业。结果他干了些什么呢?所谓九合诸侯,不过是假仁义而成霸业而已;所谓的功勋,都是那么卑微鄙陋。我都耻于谈论他,你却要把我和他相比,真是对我的侮辱。
齐桓公管仲的功业,无非是富国强兵。他们自己也穷奢极侈,尽情享乐。他们的心里,没有装着天下,没有装着百姓,没有设计制度文化,为万世开太平。他们的事业,也不过一世而息,没有能够世世代代地传下来,只不过是自己度过了幸福快乐的成功人生罢了。而且这度过幸福人生、得以善终的,也只有管仲,因为他死得早。而齐桓公呢,他是饿死的。齐桓公晚年病重,诸公子看他要死了,根本没人管他,只顾着相互攻打争位,他一个人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饿死在床上。死了也没人管,因为公子们都在忙于相互攻杀。齐桓公尸体腐烂生蛆,蛆都从窗户爬了出来。死后六十七天,继位争夺战结束,公子无亏获胜继位,才把他的尸体收敛了。一个人,混到连个守孝的儿子都没有的地步,他有什么仁德功业呢?
齐桓公与管仲
史书记载说,齐桓公没听管仲临死前“不要用易牙”的叮嘱,所以失败。他为什么宠幸易牙呢?因为有一次,齐桓公说没有吃过人肉,不知道是什么味道,婴儿的肉才香啊?于是齐国名厨易牙,就把自己的儿子烹给齐桓公吃。齐桓公简直就是一个吃人恶魔,孔孟怎么能看得上这种毫无人性的魔鬼呢!
翻遍中国历史,像管仲和齐桓公这对搭档,搞经济、搞军事都搞得不错的贤相和霸主还是不多的。但他俩也是逞霸一时,免不了落个人亡政息的下场。他们比之周之文王武王周公,那就差得很远了。
其实,管仲和晏子,都是春秋时期齐国最了不起的人物,他们也是中国历史上 最了不起的贤相中最为璀璨的那几颗。“管仲相齐桓公,尊周攘夷,以为盟主,天下诸侯都听从他的号令。是管仲成就了齐桓公,让他成为天下霸主。而晏子相齐景公,对自己清廉正直,率先垂范;对内仁德爱民,改变了齐国的严刑峻法;对外和平共处,既不欺负弱小的国家,也能谈笑间折冲樽俎,让大国不敢挑战齐国,维护了国家的安全和尊严。是晏子成全了齐景公,让他显于当世,成为一代明君。″

管仲和晏子的思想和事迹,分别都有一本书记载,管仲有《管子》,可称之为中国一本古典经济学巨著,是中国春秋时期的《国富论》。晏子有一本《晏子春秋》,主要是记载他对内进谏齐景公,对外进行外交交锋的故事,尽显他的仁义、勇敢和机智。管仲立功又立言,晏子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占全了,这样的贤相确实难得。
而孟子则认为:管仲成就了齐桓公的霸业,晏子成就了齐景公的显名,他们都有功于国家百姓。但是,他们的器局都不够,没有成就真正的王道,没有为天下苍生开万世太平的心和功业。"
孔孟对周礼很推崇的。他们主张的"克己复礼",就是要恢复周制周礼。春秋战国时代,周的封建制瓦解,秦始皇建立了君主集权专制,从此之后的二千多年时间里,中国就在"秦政"中徘徊不前,周而复始,其原因是皇帝和他的大臣们的器局,几乎无人能超越管仲、晏子、齐桓公、齐景公,而他们的荒淫和享乐却远远超过了齐桓公,这到底是历史的进化还是倒退呢?
行霸道,拒仁政,斥文明,崇尚武力和权威,这个恶循环害惨了中华帝国!
2022.7.11
作者简介
高增荣,中学政治特级教师。曾任咸阳彩虹学校副校长、咸阳彩虹中学执行校长、咸阳彩虹中学国际部执行校长、陕西省重点中学政治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咸阳市德育教育学会理事长、咸阳市文综教学研究基地专家组成员及基地学校负责人等职务;1995年被评为全国百名优秀政治教师之一,其先进事迹曾被《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政治教育》、《咸阳日报》等刊物报道。酷爱文学,数十年笔耕不辍,发表杂文、散文、随笔、论文、读书札记、诗歌1000余篇(首);撰写和发表论文、演讲稿50多篇,参与编写教学辅导资料13册;编著中学生校本读物《趣味哲学》,出版发行教育随笔集《会思考的芦苇》一书,主编并出版《咸阳彩虹学校志》。现为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书法作品曾在《秦商》杂志发表,并在咸阳市临帖展中获优秀作品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