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绝 宁静(为晴空万里画作题诗)
文/陈德兴 附评论家王罡老师经典评词
静谧枫林秋日景,
峰峦云淡雁啼声。
龙潭碧水流江阔,
石拱游人尽悦情。

评诗赏画:
评论家 王罡
秋天最美 也是最有代表性的“景色”便是“枫叶”的“红”,所以,本画作“画意”中 最突出的“景物”便是幽静的“枫林”,而枫林的“幽静”正是诗人所追求的、也是画师所表现的自然环境氛围。后面的“背景”非常有层次、表现手法节奏感鲜明。峰峦叠嶂 上面 天高云淡,碧空如洗,碧空中“镶嵌”着“人”字形的“雁阵”,而且还在“鸣叫”。你看,有形,有色,有声。“雁啼声”并不会“打破”幽静,反而更显“唯一”的“幽静”;有比较才能鉴别,如果没有“雁啼声”,人们还意识不到“什么”叫“幽静”。近前(画的下部)是不知从哪儿流过来的泉水 聚成的一汪“溪潭”(龙潭),潭水“碧绿如玉”,可见 有如“桃花潭水 深千尺”,这潭水不是“死水一池”,而是不腐不臭的“流水”,它的“流”(流动)是“四平八稳”、“无声无息”的“流”,顺着流水下行的方向 往下看(往远处看),见其最后汇入宽阔平稳的大江之中。江面越宽,河水越深,越显平稳,符合常理。这些既是“赏画者”看到的,也是“主人公”身临其境体验到的。“主人公”是谁呢?他在哪儿呢?“溪潭”上方(并非画作上部)有“一” “古风古貌”的石拱桥,桥上有“一”寻觅幽静、凭栏观望的“游客”。为什么只有一个人呢?从“尽”字可知,“实景”中并非一人,但只能“画”一人,多了就不“幽静”了,这是“画意”的需要。桥上的游人“心情”如何呢?好极了!大自然的无私馈赠,对他们来说,那是真的让人“赏心悦目”啊!陈德兴老师的诗 就是对“画意”的最好“诠释”和“发挥”,诗画 珠联璧合,共同“阐释”了什么叫“幽静”,什么叫“大自然”,什么叫“理想境界”,什么叫“静谧”的、“恬淡”的、“舒心惬意”的“情怀”,非常恰切地表现了“心静”的主题。这让我们想到了王维的诗——《画》:“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两相比照,确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陈德兴老师和晴空万里老师的作品 把王维诗中 陆上的“花鸟”换成了空中的“翔雁”。

温馨提示:作者本诗词图片由评论家王罡老师提供!其它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敬请联系删除!谢谢!
本期责任编辑:柳柳
编辑监制:对影成三人 半醉半醒

【作者简介】陈德兴,四川江油市人。生于1957年4月,高中文化。当了4年知青,当过代课教师(小学.初中),参加江建司工作,后企业破产,下岗失业,自谋职业,现退休,青莲诗社会员。写作诗词有40余年。

评论家简介:
老王(网名),实名王罡,笔名:王子扬,王子洋,王老师。1953年出生,山西大同人氏。
学历本科,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类。讲台生涯混迹于小学到大学、学生到教师再到党政干部、学校到家庭再到社会之间,同时进行社会科学某个领域的研究。目前最高成就为,为来华留学研究生做编外导师,指导并修改专业论文。涉猎宽泛,政史为重;交游广阔,诗友为上。
诗评特色:作评相映,务使读者看懂受益;诗有激情,诗评必如影随形,风格上保持一致;运思行笔、文字呈现多有二次创作的倾向和风貌。
多有结合诗评的学术论文面世。
繁荣诗歌创作是其美好愿景。

【精英金牌主播简介】
于艳华 昵称:喜洋洋。青冈县人,用声音传递真情,演绎人生百态!喜欢唱歌 跳舞 崇尚简单的生活 ,简单的快乐!在文字的海洋里畅享诗意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