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后勤部队第6、第1支队33大队(铁13师61团)罗旭东
中国后勤部队第1支队工程指挥部主任龙桂林之子龙龙 提供资料

龙桂林
1965年,应越南党和政府的请求,中国政府派出了志愿工程队,支援越南人民的抗美救国战争。《再展雄风》,就是中国人民志愿工程队第1支队工程指挥部主任龙桂林的回忆文章。
1965年3月,根据中越两国协议,总参决定派出人员先期赴越了解情况,为总部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龙桂林在他的回忆文章中写道:“总参作战部(副)部长雷英夫向我交代任务说:你是一个老铁道兵了,现在有项重要任务交给你去完成。他说,根据越南战局的发展,遵照周总理的指示,为有效地部署铁道运输战线上的援越抗美工作,决定派出一个铁道工作组到越南进行现场勘察,帮助越方拟制铁路抢修及对空防护方案。铁道工作组的主要任务是勘察河内至友谊关、河内至老街两条铁路的情况。总部指派你担任铁道工作组的组长。”
时任铁道兵学院副院长的龙桂林感到有些突然。同样是3月,使他想起1947年,国共和谈破裂,担任北平军调处中共代表叶剑英随从参谋的他,刚回到延安就被总参谋长叫去,也是交给他一项重要任务,派他到东北铁路总局工作,那里非常需要专业干部。叶剑英知道,龙桂林1936年参加革命工作时,就是铁路工人,还当过乘务员,是铁路方面的行家里手;在军委1局和军调处工作的6年间,他工作踏实,认真负责,思路清晰,又有文化,是个可以担当重任的年轻干部。此后,龙桂林就与铁道兵结下了不解之缘。
1965年4月,龙桂林率铁道工作组10人,随原成都军区副司令员韦杰为团长的中国勘察团(包括其他各军兵种勘察组)到达河内,随即开展工作。40多天里,他们“有时乘车,有时步行,每天平均勘察地段在10公里左右,足迹踏遍了越北500多公里的铁路线。”通过现地勘察,“在摸清了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根据战争发展的需要和线路、桥梁的实际状况,认真分析,权衡利弊,很快提出了线路、桥梁改造、加固、新建,以及对空炮火防护的预案。”越方对工作组的工作表示满意,同时请他们向中国政府转达提供更多援助的要求:“加强河内以北铁路抢修、保障工作,并加速行动。”
铁道工作组在越南期间,“总部根据中越两国协议,于1965年4月18日下达了组建援越铁道、工程部队预先号令,决定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工程队,赴越南执行抢修、防护铁路,修筑国防工程的任务。其中规定,由铁道兵组成志愿工程队第1支队,担负河内至友谊关、河内至老街两条铁路的抢修和防护,友谊关至克夫铁路的改建,克夫至太原铁路的新建任务。”
龙桂林完成勘察任务回到北京后,又随铁道兵李寿轩司令员到总部接受新的任务。原总参谋部李天佑副总长对他说:“你带领工作组出去勘察了几十天,很辛苦。但总部领导再三考虑,认为你出去勘察对情况比较了解,为更好地完成铁道兵援越任务,决定还叫你带领部队出去。时间紧,部队很快就要出发。你有何意见?”他当即表示:感谢总部领导的信任,义无反顾,坚决从命。李副总长在交代完任务后特别强调:“你这次带队出去,首先要站住脚,这是关键,第二步才能完成任务。”
根据总部命令,以铁道兵为主的“中国人民志愿工程队第1支队”于1965年6月组建完毕,总兵力3万余人;支队设工程指挥部,龙桂林任主任,郭延林任政委;“指挥部可独立处理有关工作及外事活动”。
龙桂林和郭延林是老搭档。早在1948年7月,中共中央东北局决定组建“东北人民解放军铁道纵队”时,龙桂林即担任该纵队第4支队支队长,郭延林任支队政治委员。
龙桂林和郭延林(后任铁道兵副政治委员)于6月29日告别兵种和总部首长,从北京出发,由友谊关出境,于7月1日上午到达越南谅山省同模的支队指挥部驻地。部队主力已于6月下旬分别“从云南、广西口岸进入越南,在河内以北500多公里的铁路线上摆开,依山傍水安营扎寨。”
部队刚刚入越,美军战机就频繁来袭。人民军越北军区司令员谭光忠对龙桂林说:“敌人就是专找你们穿蓝衣服的炸,你们要注意。”似乎美国人对我军入越的情况“一清二楚”。包括指挥部所在地,敌机总会发现目标。越北军区的领导要求工程指挥部每隔5至7天内必须转移,确保安全。龙桂林回忆:“然而转移后的指挥部,还是遭到敌机袭击。造成了一定损失。我感到情况严重,所以下决心找了个山洞,让指挥部机关搬了进去。但是敌人对我们还是紧盯不放,政治部驻地又被炸了一次,下面部队的驻地则多次遭到袭击。”

龙桂林回忆:“越南属热带季风气候,气温高,湿度大。白天气温可达摄氏49度,平均相对湿度85%左右,年平均降雨量1500—2000毫米。我们部队对这样的环境很不适应。”6、7月份“正值盛夏酷暑,住在帐篷内气温常在摄氏40—45度,像蒸笼一样。一个人一天要喝十五六壶水。一天到晚身上衣服湿漉漉的。由于气候潮湿植物茂盛,病媒昆虫及病原微生物繁衍,水塘水沟里有钩端螺旋体,所以还不能随便在外洗冷水澡,喝生水。一洗澡就容易染上钩端螺旋体病,治疗不及时有生命危险。”
部队吃菜由越方供应,“只有南瓜、空心菜,后来连这个也供应不上了,要拿香蕉来顶菜供应部队。部队只能靠国内供应的干菜和罐头来当菜蔬,因此体力普遍下降,个别人在2个月内体重下降20多斤,一般人也下降10斤左右。疾病增多,有的小队(注:分队;即‘连’,下同)60%的战士生病。”部队的战斗力受到极大的削弱。此外,“毒蛇、蜈蚣、旱蚂蟥、蚊虫等的扰乱,也使大家心绪不安。我们指挥部第二次搬家后,驻地位于一片50米长、40米宽的小树林里,一个月内就在帐篷内外打死60多条毒蛇。有的小队不慎把帐篷搭到了蛇窝上,晚上四、五条蛇钻进了战士被窝。有的小队厨房存放的鸡蛋被蛇一扫而光。”真是“谈蛇色变”。
“防空问题和生活问题,此时已成为对部队威胁最大的两大困难。我们铁道兵部队,在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及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中,转战南北,经历过不少艰难困苦,是能吃苦耐劳的。但从未经历过这种恶劣环境,遇到这样大的困难。”这时的龙桂林才真正理解李天佑副总长“首先要站住脚”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指挥部党委经过反复研究,认为不解决当前燃眉之困,部队很可能不战自溃,更谈不上完成任务了。于是,决定围绕“站住脚”这个中心,解决实际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果断措施。
入越初期还没有配置好防空力量,防护空袭非常被动。于是,要求山区的部队尽量选择靠树林和水源的地方扎营;平原地区尽量靠小居民点,便于疏散隐蔽的地方搭帐篷,减小目标。还要随时准备转移,并注意与重要施工地点保持安全距离。在驻地和施工现场修建牢固的防空工事和交通壕,尽量利用隐蔽的地形地貌落实防护措施。同时,要求上级尽快增配防空部队,并将所属各中队(营,下同)的高射机枪排扩编为小队,并请高炮部队加紧培训射击骨干。还组织了空情报知网,培训标图员,先后建立几十个标图台,并在各中队装备了侦察接收空情的设备,昼夜值班,掌握敌机活动情况,找到规律,有效地指导部队防空与对空作战,也为施工单位避开敌机袭击灵活安排施工时段提供了可靠信息。
龙桂林说:“12年前在朝鲜战场上的老对手,今天在越南战场上又相遇了。”“真是不是冤家不聚头,仇人相见,倍加眼红。”
1951年1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团成立,龙桂林在铁道兵团第3师担任师长。不久,就和师政委徐斌(后任铁道兵副司令员)率部出国参加抗美援朝。在朝鲜战场上,他们与美军战机展开了殊死的反“绞杀”战。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共向朝鲜北方投下了69万吨各类炸弹,相当于二战中向日本本土投掷炸弹的4倍,平均每7米铁路线就落下一枚炸弹。联合国军的将军们始终搞不懂:我们投了那么多炸弹,为什么就炸不断“共军”的铁路?正是在那场战争中,志愿军铁道兵将士们与美军战机斗智斗勇,铸造了“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支援前线直到取得最后胜利。龙桂林也在战争中积累了更多的斗争经验和指挥才能。如今在援越抗美斗争中,他再次率部与美军战机博弈,锐气依旧。
“在生活保障方面,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逐一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龙桂林回忆:“部队驻地没有水源的,就自己打井或配置水车拉水供食用和洗澡。为防止天热中暑,推广了当地群众上午多喝盐水,下午多喝糖水的经验,并下发防暑药品。小队多煮稀粥,少吃多餐,以解决天热吃不下饭问题。我们还请原总后勤部每人增发一套衣服,鞋子由发解放鞋改为增发塑料凉鞋,以解决衣服常湿及雨季时间长带来的困难。为解决吃青菜的问题,经与当地政府联系,要求部队见缝插针,开荒种菜,自己动手改善生活,并发放维生素片。此外,还积极开展了卫生防病工作,在营区选择适当位置修建厕所,室内外保持清洁,适时喷洒药水除菌驱蚊;在国内采购蛇药,发到班,以备急需。对如何预防、急救方法等,也组织进行培训。”

龙桂林感慨地说:“经过几个月上下共同努力,终于变被动为主动,逐步适应了环境,站稳了脚跟,为完成各项任务奠定了基础。”
第1支队各部队在保证自身战斗力旺盛的前提下,在管区内全线展开。无论是河友线克夫至友谊关段,还是新建克太线可曲段铁路;无论是市求、北江、盛纪等重点桥梁的修建和加固,还是深水江桥的战备施工;铁道兵将士们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攻坚克难,出色地完成了预定的各项任务。
龙桂林在恶劣环境和危难条件下,又想起了领袖的谆谆教导。
1942年8月的一天,朱德总司令来到龙桂林所在的军委1局作战室了解情况。当参谋们汇报完情况,并主动提出建议时,朱总司令非常高兴。他说:“你们敢在我面前提出建议很好!我送你们八个字,告诉你们怎样做人。这八个字是:诚信、艰朴、直谏、无畏。‘诚’,就是要诚诚实实做事,诚诚恳恳做人。‘信’,就是人要有信仰。没有信仰就没有奋斗目标,也没有对人的信任。‘艰’,就是要不怕艰苦。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就是从艰难困苦中达到陕北的。我们根据地缩小,遇到很多困难,我们不怕,经过斗争也会好起来,不能失去信心。‘朴’,就是要朴素。我们遇到了困难,生活很简朴,将来我们条件好了也要朴素。‘直谏’这两个字,过去是大臣纠正皇帝错误的。我们今天既没有皇帝也没有大臣,只是分工不同,都是共产党员,有什么话都可以讲。比如,你们刚才提的那个建议就很好嘛!‘无畏’,就是要有勇气。我们是为民族、为国家、为人民、为无产阶级解放而奋斗的。只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我们许多同志不是为上述目标牺牲了吗?我们也要为上述目标而奋斗,所以应当无所畏惧,不怕牺牲。希望你们青年同志以这八个字树立自己的人生观。”
龙桂林回忆这段经历时动情地说:“几十年过去了,‘八字箴言’我一直铭记于心,是我一生的行为准则!”
在越南的日日夜夜,龙桂林始终践行这“八字箴言”。在敌人疯狂轰炸中,他不顾个人安危,常常亲临一线指挥战斗和施工,还多次同干部战士一起排除定时炸弹。
1支队1大队渠玉松战友在他的回忆文章《支队龙桂林主任下连队的印象》中,详细地描述和赞誉了龙主任平易近人,体恤部下,同甘共苦,实事求是的好作风。

1965年秋,龙桂林带领指挥部机关干部自己动手修路。
“激烈的反轰炸抢修斗争,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次生与死的考验。”龙桂林回忆说:“为夺取这场战斗的胜利,我支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我本人也在这场战斗中负伤。1966年8月21日下午,我带领作战科长高云同志和1个翻译、一个警卫员,连同司机5人,乘车从指挥部出发,到市求施工现场检查工作。行至1号公路93公里处时,发现前面公路上的行人直往公路两侧林子跑。我知道有敌机,叫司机马上停车防空。这时,敌机已发现我乘坐的吉普车,直向我们扑来。在我们刚下车要去隐蔽的一刹那,敌机扔下的钢珠弹已落到了我们旁边,我当时觉得天旋地转,被气浪吹出五六米远,头朝下落入一个单人掩体内,当场不省人事。”“后来得知,我们乘坐的吉普车被打穿100多个弹孔,幸好我已经下车,否则可能当场就见马克思去了。”“作战科长与司机当时就牺牲在小车旁,翻译受了轻伤,警卫员邓德海右胳膊大动脉神经被打断,血流不止。”
龙桂林的警卫员邓德海苏醒后,发现首长两只脚朝上落在掩体中,强忍伤痛,单手奋力将他拖了出来。龙桂林醒来发现自己浑身是血,也不知道伤在哪里。当看到身边流血不止的警卫员,才意识到是他救了自己。警卫员看到首长醒来,又昏死过去。龙桂林挣扎着把他抱在怀里,掏出手绢给他包扎伤口。幸亏有路过的人民军卡车经过,发现了他们,将他们送到了越方的一个简陋的野战医院,对他们的伤情进行了处理。
龙桂林因被炸弹气浪推倒,头部朝下跌入掩体而造成严重脑震荡;另有一颗钢珠击中臀部尾闾骨,影响到下肢的正常活动。国内得知他负伤的消息后,于8月24日电令他回国养伤。
龙桂林说:“我回国养伤后,支队其他领导同志,继续率领部队完成中越政府议定的任务,在铁道战线上展开了更艰苦更紧张的反轰炸抢修的战斗,直至1970年胜利回国。”
由铁道兵组成的中国后勤部队第1支队,在越南战场上与美国这个老对手进行的第二次较量,锐气不减当年,把中国铁道兵指战员在朝鲜战场上不畏强敌、不怕牺牲、敢于斗争、顽强拼搏的英雄气概继续发扬光大,再展雄风,又在越南铸造了一条“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为越南人民抗美救国战争的胜利,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作者罗旭东,1968年1月入伍,铁道兵13师61团3营12连1排1班战士、班长;1970年3月退伍;1970年4月至1977年10月,北京量具刃具厂工人、班组长;1977年10月至1988年8月,先后在一机部产品管理局、国家物资总局机电二局科员、科长(期间,在中国人民大学本科带职学习4年,获学士学位);1988年8月至1996年3月,在国务院机电进口办公室处长、组长;1996年4月至2008年10月,国家经贸委中经实业开发公司经理。现退休在国务院国资委机关离退休干部局。
槛外人 2022-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