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铁道兵文物收藏爱好者梅梓祥
《铁道兵》报社 陈远谋(遗作)
人世间总有一种精神令人感动,总有平凡人用爱心、厚德和坚持做出不平凡的事迹,令人肃然起敬!
2011年8月2日,《中国铁道建筑报》以一整版的篇幅刊载梅梓祥《我收藏——铁道兵》和《解放军报》记者张心阳的访谈录《守护铁道兵历史》。看着梓祥从收藏的10万件铁道兵历史文物中精选出来的50余幅文物资料照片,我仿佛回到那金戈铁马的战斗岁月,真切地领略到历史文化的灿烂辉煌,扣人心弦,感人肺腑。当我们的社会被愈演愈烈的商业化、金钱化的时候,怎么还有这样一个人默默地、无休止地收集、保存那么多铁道兵的珍贵文化遗产呢?他是怎样一位文物收藏者?

梅梓祥
梅梓祥现任《中国铁道建筑报》政文部主任、主任编辑。我们相识于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铁道兵正面临兵改工,我被任命为《铁道兵》报的最后一任负责人——副社长,梓祥在报社编辑《万水千山》文艺副刊。他为人沉静低调,每天上班总是默默地来,默默地工作,一直兢兢业业地为他人作嫁衣,淡泊名利。梓祥出生在浙江湖州安吉。那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有悠久深厚的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文脉传承,滋养了他的文气、灵气与和气。他喜欢买书读书,看了不少中外名著。他的文字优美流畅,对所从事的编辑工作,充满了执着的热爱和钻研精神。自己写的作品不算多,发表的多是佳作。他写的《穿越兴安岭》刊登在1991年1月24日的《中国青年报》一版头条。

收藏的胡耀邦致铁道兵领导的信札
发表在《解放军报》的《纸的故事》,1993 年被选入浙江省初中一年级语文课本。他喜欢老作家汪曾祺的文学作品,多次登门拜望请教,写出《拜访汪曾祺》、《汪曾祺读书》等系列文章,写出了汪曾祺先生的文学造诣和人格魅力。汪先生作品中生活的真实与情感的真诚,以及为人间创造的温暖、爱意、良知和诚心,恰似一股清澈的泉水,滋润了梓祥年轻的心灵,也积攒了他积极的文化自信。

“铁道兵硬骨头战士张春玉”的电影纪录片拷贝。

收藏的有关铁道兵的文件。
随着铁道兵远去,铁道兵精神和传统却在岁月流逝中不断增强,铁道兵变得更加让国人追思怀念,更涌现出大批有着铁道兵情结的铁道兵人。梓祥的铁道兵情结是浓浓的,他的这种情结更是一种文化的情结和智慧的情结。而拥有这种情结的人,往往是对人类精神文明百般呵护的人。在编辑工作中,他把铁道兵军人的思想、情操和艰苦的劳动生活,鲜活地表现在字里行间,让读者倍感亲切和启发情思。2003年7月,为纪念铁道兵队伍组建55周年,让历史告诉未来,梓祥在《万水千山》副刊开辟《史林撷英》专栏。他多方采访,查阅档案,收集资料,撰写文章45篇,主要有党和国家、军队领导人关心铁道兵建设发展的史实、铁道兵队伍脉络寻踪,包括铁道兵组织变化沿革,历任铁道兵司令员、政治委员简介,兵部机关迁徙等;还有重要历史事实的厘清和考据,如铁道兵的纪念碑、重大庆典、铁道兵牺牲知多少,《铁道兵志在四方》词曲作者和创作经过等。以简洁的文字,配上他收藏的历史照片在报上连载。这些珍贵的史实,穿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雨,依然不同凡响,引人入胜,受到欢迎。
在这段时间,副刊分别开辟《星光灿烂》和《不了情》两个专栏。前者推介43位铁道兵文化工作者,介绍他们创作的铁道兵生活的文化艺术作品,包括文学、美术、音乐、曲艺、摄影等内容。后者特约从铁道兵走出来的作家、诗人、音乐家,撰写回忆铁道兵生活的散文20余篇。他们真挚的感情,朴素的语言,倾诉了对铁道兵的一腔深情,表达了他们对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风餐露宿、沐雨栉风的艰苦生活的绵绵无尽思念,引起强烈反响。
湖州人文甲天下,自古以来多文学家、书画家、教育家、藏书家。一代代湖州人在创造丰富人文,一代代湖州人也在保护整理人文,构成了湖州人文的洋洋大观。在文藏奇才中,早有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沈约,他是湖州德清人,一生藏书达二万余册,“藏书之富,京师莫比”。近代则有湖州南浔嘉业堂藏书楼主刘承干,藏书60万卷,共16万册,与宁波天一阁齐名天下。藏书家们保护、鉴别、编辑、整理、收藏书籍、国画、文物,使得湖州历史文化得以长久传承。今天,从湖州安吉走出来的梅梓祥,收藏“铁道兵”,被誉为“铁道兵历史的守护人”。他喜欢逛书店、书摊,出于对铁道兵的挚爱,见到有关铁道兵的书刊图片资料,就不惜钱财购买回来阅读、珍藏,天长日久,数量之多以卡车装载。为留住铁道兵历史文化,他打算有朝一日举办“铁道兵历史文化展览”,出版铁道兵系列图书,于是不断扩大收藏范围。

出差太原,南宫淘书。蹲功娴熟,姿势独特。宣纸信札,竖写,一沓,颇名贵。夏天热,易出汗,手不沾纸,呵护状:防风吹刮;向他人宣示:我在看,勿扰。一切皆是漫长淘书岁月涵养的风采耳。战友贾国春接应时所“偷拍”。
20多年来,他利用节假日和业余时间,在京城广泛收购散失的铁道兵书籍资料和物品。足迹从著名的琉璃厂海王村古旧书店、潘家园古玩艺术品旧货市场到市井街头,处处留心寻觅。同时,与铁道兵老首长、老干部和各地铁道兵战友建立密切的联系,经常写信、打电话或登门求索。还与多位收废品的农民工交朋友,从他们收购的废品中购回宝物,然后整理、分类、登记,吉光片羽,日积月累,所收藏的铁道兵文物竟有近10万件之多。这是他拥有的一份丰富的精神文明财富。

每个周六的“功课”,整理从潘家园购回的资料。室内易污染,露天空气好。严寒,正感冒发烧。赵师傅来拉处理的废纸,偷拍照片数张,关怀复爱惜:“梅老师啊,您何苦呢,您何苦呢……”
谈到自己的收藏,梅梓祥在与《解放军报》记者的对话中说:“我当过铁道兵。当过铁道兵的人,对铁道兵都有深厚的感情。铁道兵将士大多有出生入死、九死一生的故事。有生死经历才有生死之情。我收藏铁道兵,是对千千万万铁道兵指战员最好的感情慰藉。”可以说,收藏铁道兵,就是守护一种精神,一种传统,一种信念。收藏铁道兵是梅梓祥的人生价值选择,也是他生命的重要部分。铁道兵这个特殊兵种,给了他人生定位,他是为铁道兵事业做出特殊贡献的铁道兵人。

【作者简介】:陈远谋,1950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第七军十九师工作员。1953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任铁道工程第五师政治部干事。1954年4月回国,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五师政治部助理员、秘书,铁道兵政治部宣传部新闻干事、副科长,新华通讯驻铁道兵正团职记者(兼人民日报记者),铁道兵报社副社长,并被聘为解放军报社特约记者。主任编辑。中国新闻学会联合会会员、首都新闻学会会员。
槛外人 2022-11-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