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铁十师 刘政湖
传承铁道兵文化和弘扬铁道兵精神,是时下中国社会一个独特的文化风景。但直接面对下一代,用自己的行为来彰显和影响他们;并有意识地率领他们去重温当年铁道兵的奋斗历史,向学子们宣传铁道兵牺牲精神的,他是唯一的一人。这个人,就是四川师范大学首席(杰出)教授、博士生导师蔡方鹿。

蔡方鹿
蔡方鹿1951年10月出生于四川省眉山县,1968年参军来到铁道兵10师46团1营2连,参加成昆铁路、襄渝铁路的修建。部队期间他承担过爆破、凿岩等工作,还担任过班长,先后5次受到嘉奖,并获得“五好战士代表”、“四好班”等荣誉称号。
当兵,他是一个好兵;回地方,他依然是一个好“兵”。1973年退伍后,蔡方鹿始终保持了一个军人的特质,把在部队培养造就的可贵品质和精神深深融入自己的言行中。1976年,他从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先后在成都机械技工学校、四川省委《支部生活》杂志社工作,1980年经全国统考被中国社会科学院录取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中国哲学”专业正式研究人员。1985年再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硕士课程教师进修班毕业,其后历任四川省社科院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哲学研究所所长,院研究生部教授、“中国哲学”专业硕士点创点第一导师、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2004年起,他进入四川师范大学政教学院任教,先后任教授、哲学学科特聘教授、首席教授、杰出教授、荣誉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校社科联副主席、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等。同时兼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中国朱子学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四川省朱熹研究会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华孔子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孔子基金会理事、“巴蜀文化通史哲学思想卷”项目首席专家、并同时在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湘潭大学、重庆师范大学、江西上饶师范学院等高校担任学术职务。为四川省专家评议(审)委员会委员、四川省社会科学研究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兼哲学学科组组长、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他还应邀二十多次出访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台湾、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出席国际学术会议,从事讲学和学术交流。
蔡方鹿主要从事宋明理学、朱子学、中国学术思想史、中国哲学范畴、经学、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等中国哲学与思想文化领域的研究。在自己的学术专业领域,他取得了众多重要的成果。如他承担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经学与宋明理学研究”课题的研究(108万字),2009年结项鉴定为“优秀”等级,并入选首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其个人专著有《朱熹经学与中国经学》《中华道统思想发展史》等15部;合著有《道》《气》《理》《心》等10余部;主编有《经学与中国哲学》《书院与理学》《道统思想与中国哲学》等12种。 另在《哲学研究》、《中国哲学》《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重要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10余篇。其中海外发表30多篇,在CSSCI核心期刊发表110余篇,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近50篇。两次荣获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独立);3项获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5项获三等奖。目前担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道统思想研究”首席专家。

在四川社科院任指导教师期间,他的硕士生考上博士的占到了80%。他领导的哲学研究所于2002年和2003年连续两年科研工作考核居四川省社科院人均全院第一,并于1998年、2004年两次获得四川省直属机关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6年又荣获四川“全省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对于任何一个学者来说,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都是可以引为自豪的。这些骄人的业绩和荣誉取得的原因,除了蕴涵着他勤奋的汗水、努力的心血,扎实的进取外,非常独特和重要的一点,就是当年的铁道兵精神给予他内在的支撑和驱动。他曾在多种场合表露过这样的心声:我不能忘记在铁道兵的岁月,是部队培养锻炼了我,我今天所取得的一切,都是与当年铁道兵部队首长的教育和战友的帮助分不开的。可以说,铁道兵精神,是蔡方鹿战友砥砺前行的重要思想动力之一。在他的学生所写的文章和留言中,对此也有着许多精彩的诠释。一位笔名叫Juan的学生写道:“有幸跟随先生求学三年,令我们钦佩的不只是先生那渊博的学识,还有先生孜孜以求勇攀学术高峰的毅力,以及先生诲人不倦的人格魅力。先生为何能有常人难以有的毅力和精神,令我们年轻人都望尘莫及,‘这渠清水’的源头,应该就是先生时常提起的铁道兵生涯和铁道兵精神。先生以‘传道授业解惑’诠释和弘扬铁道兵精神,并以此支撑他完成了数不胜数的学术成果。”
对蔡方鹿而言,铁道兵不仅是他的一段峥嵘岁月,更是他一种浓浓的情怀和深深的心灵寄托。他兵情难忘,退伍后他曾先后18次重返成昆、襄渝铁路,缅怀青春岁月,为牺牲的战友扫墓。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还以宣传和弘扬铁道兵精神为己任,把铁道兵的文化精神作为一个内容,融入对学生的立德树人的教育之中。
从2009年开始,他每年都组织部分学生开展以“重走成昆线,追寻铁道兵精神”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一年一度,至今已然整整十三次了!
十三年,他先后带领近160名硕士生、本科生、博士生和教师,沿着当年铁道兵修建成昆铁路时恶劣而艰苦的线路徒步考察。他们钻隧道、过桥梁、祭奠牺牲的铁道兵战士,参观金口河全国第一家铁道兵博物馆;访问当地曾经修建过成昆铁路的老战士老民工,了解铁路通车后沿途翻天覆地的变化;参观当年铁道兵当年参与修建的西昌卫星发射基地,使学生们亲身体验和感受铁道兵当年的艰辛付出和巨大贡献。
蔡方鹿战友还为这一主题活动设计了一系列颇具匠心的仪式环节。比如每当他们在烈士陵园祭奠当年牺牲的铁道兵战士时,领队都会带领大家共颂誓词:“今天在烈士陵园,在铁道兵英烈们的墓前,请举起右手,让我们许下铮铮誓言:‘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继承铁道兵的光荣传统,发扬铁道兵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严格要求自己,兢兢业业做事,从现在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不怕困难,努力学习,刻苦钻研,积极进取。为祖国的美好明天而努力奋斗!’”他还在隧道口给同学们讲述当年铁道兵鏖战成昆的火热岁月,在烈士墓前讲述那些牺牲战友感天动地的为国捐躯故事,帮助学生感悟和理解当年铁道兵指战员敢于流血牺牲、乐于自我奉献的伟大精神!
蔡方鹿战友组织的这个以弘扬铁兵精神为主题的大学生暑期实践活动,先后受到了四川党政领导、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当地驻军领导、中国铁建领导及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重要媒体的肯定和好评,尤其受到了西昌当地领导和当地彝汉各族群众的欢迎和赞扬,产生了极为广泛和积极的社会影响。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活动还引起了国外学者的关注。美国麦卡利斯特大学的历史系系主任孟洁梅(Jamie Monson)教授于2013年和2014年两次亲身参与了这一活动,并对此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孟教授和她的美国学生来不畏山高路远,到中国凉山,坚持和中国学生们一同实地走访、参观、祭拜。在一定的程度上说,方鹿战友组织的这一活动影响,已经跨越国界,具有一定的世界性意义。
整整十三年!十三年的坚守,十三年付出,对于蔡方鹿战友而言,其中艰辛是可想而知。令人欣慰的是,今天这种传承的活动已经结出了丰硕的成果,形成了良好的正面效应。凡参加这一活动的学子们,无一不在内心深处受到震撼、得到启迪。每次活动完毕后,同学们都会写下自己的收获体会。截止今年十月,已有八十多篇深刻感人的心得文章在铁道兵战友网刊发并在其他媒体平台转发。由此,在方鹿战友所在学校产生了热烈的反响,他组织的暑期实践活动,一年比一年更受欢迎,一年比一年影响更大,进而得到校方的关注和支持,一些校领导还亲自参与了活动。现在这一活动的影响已经跨出本校,对其他在川的大学产生了有益的回响,2022年的活动,便有四川大学的博士生全程参与!

这一活动,让铁道兵精神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深刻地影响着同学们的情感和心理,这可从众多参加过重走成昆铁路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的来稿中得以印证:
刘兴淑(现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四川大学博士毕业,两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主持人):“这千山万水间蜿蜒不绝的铁路,本身不就是铁道兵造就的一座宏大的丰碑吗?铁路两旁天翻地覆的变化,不正是书写铁道兵精神最生动的文字吗?……作为铁道兵的弟子,继往开来,承前启后,我们责无旁贷”。
段晓芳(四川师范大学2015级研究生):“铁道兵战士留给我们的对祖国忠诚、无私奉献的精神财富,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是我们刻苦努力学习重要的思想动力。作为新世纪的一名学生,要不断地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提高其思想素质,做一名合格的学生。”
王川东(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2015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六天的经历,已成为我生命中不可多得的一笔宝贵财富。铁道兵先烈们早已忠骨安眠青山,长伴日月星辰。但作为后辈的我们却责任重大,更当继往开来,不遗余力地奋斗于祖国社会主义建设。”
刘畅(现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当年的铁道兵战士,为了祖国和人民的需要,义无反顾地‘舍小家、为大家’,创造了一流的业绩。作为今天的青年学子,我们要追寻铁道兵的足迹,继承和发扬‘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铁道兵前无困难’的铁道兵精神,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唐眉江(现西南交通大学物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哲学博士):“除了梁国仁烈士,我没记住几个牺牲者的名字,因为他们太多太多;除了蔡方鹿老师,我也没记住几位老兵的名字,因为他们也太多太多。但不管岁月如何变幻,不管能记住几个名字,铁道兵,还有成昆铁路,都已成为我心中永久的丰碑。”
胡杰(四川师范大学2007级硕士研究生):“虽然我是70年代的人,生活在富裕文明的社会里,以前对铁道兵及成昆铁路了解不多,对铁道兵的崇高精神领悟不深,听了徐老(徐冰,原铁道兵10师政委)的介绍,我的心灵经历了一场洗礼……敬礼!尊敬的铁道兵战士。”
……
这一活动,也使那些跟随他重走成昆路社会实践活动的同学们,在其后来成长都发生了令人欣喜的变化。比如陈欣雨,2008级研究生,在走访成昆路以后,写下了《歌声飘四方,铁魂永长存》的文章,以“一首歌曲,一世相随; 一里铁路,一座青坟;一条成昆,一种精神;一次经历,一生鼓励”为四个小标题,谈到老铁刻骨铭心的那首《铁道兵志在四方》兵歌,谈到那些静静躺在成昆线旁牺牲的铁兵战士,也谈到她理解的铁道兵精神,谈到随同蔡老师行走成昆路的经历及其对她人生的影响。在清丽流畅的文笔中,洋溢着真情的缅怀和纪念,读来令人感动和温馨。后来,陈欣雨同学提前一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以本专业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上中国人民大学的哲学博士,之后又获得教育部“学术新人奖”,留学意大利罗马大学,现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主持人、并被聘为世界名校比利时鲁汶大学研究员。比如刘洪兵、解茗等等等等,不胜枚举。
从方鹿战友的学生们——这个新生代研究生群体的字里行间和行为变化中,我们深切体味到铁道兵整体生命及伟大精神的延续和传承。这,正是蔡方鹿战友独特贡献之所在!蔡方鹿自身,便是铁道兵精神的一个活的形象。他告诉学生们:作为一个人对国家的忠诚、对事业的执着、对困难的坚韧、对情感的忠诚……
蔡方鹿,不愧为直接面对下一代人,宣传和弘扬铁道兵精神的领路人。

刘政湖,男,1954年11月出生,湖南津市人,退休前为中共湖南常德市市委党校教授,科研处长。1973年——1978年,入铁道兵10师50团宣传队服役。1979年,高考进入常德师专(现湖南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毕业后分配到常德市党校系统工作,直至退休。期间,先后任教员、教研室主任、科研处长等职。2007年创建《铁道兵战友网》至今,为站长。
槛外人 2022-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