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波携程 书画同行》之坚实的脚步 扎实的功力——再访世侨艺委会主任、著名军旅书法家赵勇先生 每天更新 转发有礼
坚实的脚步 扎实的功力
——再访世侨艺委会主任、
著名军旅书法家赵勇先生
拜师学艺投李铎
赵勇深深地懂得:京都自古繁华、藏龙卧虎、文人云集、墨客荟萃。早在学生时代和基层连队时赵勇就崇拜和心仪的一大批书画大师名家,如郭沫若、舒同、启功、沈鹏、欧阳中石、李铎、刘炳森、夏湘平、李苦禅、靳尚谊、吴冠中、韩美林皆会于此。无疑这给赵勇创造了一个“近水楼台先得月”的良机。他可以找到自己最佳的切入点和坐标点,拜最好的老师为师。
与世侨艺委会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著名军旅书法家赵勇在其工作室采访时合影
由于工作环境的变化,需要赵勇画的已越来越少,而需要他写的越来越多,于是他把精力从画完全转移到字上。他决心拜师学艺,进一步提高书艺水准。他把目光聚焦到李铎身上,他决心拜李铎为师。
那么为什么赵勇要拜李铎为师呢?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缘于他对郭(沫若)老书风的情有独钟。而李铎那刚劲雄健的郭老书风不仅使赵勇心驰神往,而且使他在崇敬郭老的同时,又十分心仪李铎。打那以后赵勇反复地临摹李铎的作品。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竟然摹仿得惟妙惟肖。
求师心切的赵勇开始四处打听李铎的工作单位。原来李铎就近在咫尺、仅一路之隔的军博!这使赵勇喜出望外,决心登门求教。 赵勇至今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见到李铎的情景。那是1979年10月,赵勇带了几张习作走进了军博。李铎一脸和善的微笑,消除了赵勇的紧张,他走到李铎的办公桌前,说明了来意,把带来的习作请李铎讲评。
从那一天起,赵勇不仅认识了李铎,而且成了他的学生,李铎也成了他的良师益友。多年来,他俩的师生感情日渐深厚。这种深厚的感情伴随他们一起跨过了20世纪,走进了21世纪。直到今天,他们的师生情更加深厚。
按照李铎的教导,赵勇认认真真地临摹了颜真卿的《多宝塔》,接着又临摹了《颜勤礼》。
1980年上半年,赵勇拿着临摹的练习再次登门请教李铎。李铎看了赵勇的练习,逐字作了讲评。他要求赵勇在“临”字上下功夫。随后,赵勇遵照老师的教诲,认真临摹《张迁》《乙瑛》《史晨》《石门颂》《郑文公下碑》《龙门十二品》和《等慈寺碑》,手追心悟,日耕不辍。
后来的1982年的春天,赵勇拿着自己的习作第3次登门请教。李铎看到他的字大有进步,十分高兴。鼓励他继续努力,要求赵勇走“临立变创”之路。要求赵勇向更多的人学习,师承传统但不囿于传统,师承古人但不囿于古人,独辟蹊径。
是的,纵观今古书坛,凡有大成者,莫不以自己独有的书风名世。古往今来,还没有哪个书家以写像、写神别人的字体而名垂书史。赵勇决心求本溯源,采珠于古人,还珠于世人。
赵勇在上溯古人的同时,下追时贤。他虚心地向沈鹏、欧阳中石、刘炳森、夏湘平、林岫等书坛前辈和书法大家请教,受益匪浅。
李铎看到赵勇的进步,十分欣喜,对他的字作了如下评价:功夫扎实,取法乎上,既崇传统,又融时代。
时间在不停地运转,历史在不断地书写新的篇章。我们的主人公赵勇以其“既崇传统,又融时代,朴茂沉雄,畅达清新”的书风,秀立于万象书坛,他的字受到了人民大众的喜爱。在他的艺术简介中,清晰地记载着这样一段话:自1982年以来,他先后参加了国内外近百次书画展、空军8人书法展和李铎师生书法展,并屡屡获奖。其作品或被博物馆、纪念馆收藏;或被选入《当代中国书法艺术大成》《中国历代书法名人大辞典》《纪念张大千诞辰100周年华人书画名家精品展》《庆祝建国五十周年华人画家书法家诗人作品联展大奖典藏集》《’98东洋国际书艺展》等上百部大型书画集;或被入刻《论语碑苑》《江南碑林》《邢侗碑廊》《葛仙山碑林》《北大荒碑廊》;或远播海外,被日本、韩国、新加坡、俄罗斯、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华侨华人收藏,他创作的一幅“寿”字被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作为国礼珍藏。
赵勇先后出版了《中国古代兵法<钢笔字帖“尉缭子”卷>》《赵勇书法作品选》《赵勇书作艺术》《空军孟繁锦、杨明臣、赵勇等八人书法作品集》。在国内各大报刊杂志上发表书法作品200余幅。国内数十家新闻媒体、报刊杂志对他的书风书艺作了全方位的报道和介绍。1990年正值而立之年的赵勇加入了中国书法家协会,成为军旅书法名家。
赵勇在谈到自己的书艺成长过程时,对他的恩师李铎一往情深。他说,如果没有李铎老师的谆谆教诲,如果不是老师近乎苛刻的严格要求,我不可能有今天的成绩。
赵勇是个知恩图报的人。
李铎一直有个心愿,就是把自己多年来积累的书法精品、序文信札、书论、诗词楹联等汇集出版,可是繁忙的事务使他分身无术,无法如愿。
赵勇了解老师的心愿,也理解老师的苦衷,便主动承担起帮助老师的义务。近几年,他先后帮助老师策划出版了《李铎书前后出师表》《李铎题画》《李铎序文·信札墨迹选》《李铎诗词》《李铎论书断语》《李铎和他的艺术》(续集)。
随着年事的增高,李铎和他的老伴李长华都已步入老年的行列,尤其是长期的用眼过度,使李铎的视力急剧下降。李铎的两个孩子都在国外工作,爱莫能助,赵勇自觉地承担起一部分照顾两位老人的义务。老人的孙子到了入托的年龄,他帮着去蓝天幼儿园联系入托。老人家里有个什么需要跑腿的活儿,赵勇更是义不容辞,有时,赵勇两口子帮着忙活。
李铎一生醉心于书法艺术,大凡遇有学生间的集体活动,诸如举办书法展、赈灾义捐、抗非典向“白衣天使”献书等活动,经常由赵勇负责联系,组织操办。李铎戏称赵勇是他不是秘书的“秘书”。
两次成功的范例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风霜雪雨搏激流。”多年的风雨沧桑,赵勇一往深情,为了事业,为了他的书法艺术,他一门心思,汗水伴着成绩接踵而来。
我注意到,在赵勇给我提供的数据上有两次成功的范例,对他来说是属于“里程碑”式的大型书法展。
第一次是2001年12月在军博举行的,为庆祝澳门回归祖国两周年,由空军政治部宣传部、中国书协中直分会、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合总会艺术委员会共同主办的“空军孟繁锦、杨明臣、赵勇、刘月忠、陈泽坤、毛选选、张才、唐湘子8人书法展”。这一次,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铁木尔·达瓦买提等出席了开幕式并为展览剪彩。可以说展出取得了圆满成功,受到了广大书法爱好者的欢迎和专家们的高度评价。众多新闻媒体盛赞这是一次展现军旅万丈雄风、展示军人雄强之美的成功展出,为新世纪的军旅书苑吹进了一股春风。
第二次是2003年11月在军博举行的,为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由中国书协、军事博物馆、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合总会联袂主办的“李铎师生书法展”。这一次,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铁木尔·达瓦买提等两千多名嘉宾出席了开幕式,世界各地的200多个华侨社团发来了贺电和贺词。这一次,观者如潮、盛况空前。引起了首都和全国书法界的强烈反响与关注。众多的专家学者评论指出:这次展出基本上反映了中国书坛的现状和水平,具有相当高的学术价值,为书法艺术“笔随时代,与时俱进”作出了最好的范例。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两次书展中,赵勇唱了“重头戏”。空军8人展的200余幅作品中,他一人占了近三分之一,他一人就有近40幅作品。
是的,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赵勇参加了近百次书法展和书画展,但都是一两幅作品。换言之,他向观众展示的只是他的一个侧面,一个局部,而不是全部,因此对观众来说并没有真正了解他的整体水平,并没有看到他的“庐山真面目”。毫无疑问,这两次书展是对他书法艺术的大检阅,在书法艺术的“T”字舞台上,他把自己的真草隶篆向广大的观众作了全方位的亮相。
为了展示自己的书艺,他对作品的内容、谋篇布局、用笔用墨、落款署印,都作了精心的策划。他不仅把这两次展出作为对广大观众的亮相,更重要的是把它作为互相学习交流、听取观众意见的好机会。他要听取多方面的意见,以便对自己有个清醒的认识,从而使自己的书艺再上一个新台阶。
这里我们记录了专家学者对他的书风书艺所作的评价:
“赵勇书法,四体皆工,尤以楷、隶见长。其楷,结体平稳端庄,既无局促险怪之态,又无剑拔弩张之势;用笔凝练含蓄,不平板,不失度,极其体现笔墨的顺涩缓疾。提按顿挫,清晰分明,内蕴丰富、韵味醇厚。楷中纳隶,拙中见巧,平中见奇。观其楷书作品,笔实墨沉,浑厚雄奇,从容蕴藉,方峻奇肆,谨严宽博,笔力轻健,具有较为浓烈的晋唐遗韵。”
“其隶,体势丰茂,或清倩圆润,或宁静娴和,或端庄典雅,或古拙沉雄。笔法精练灵活,方圆相继;结体宽绰紧俏,潇洒流畅,笔势内敛,起止含蓄;结字稳健,内质刚毅。行气疏朗,气息贯通;开合有度,张弛有序;疏密得当,收放自如。紧涩中不乏恣肆,萧散中不失谨严,清朗中更具雄健,沉重时更显飘逸。”
“隶中含篆,最是其精妙之处。线条生动,布局灵巧;一波三折,丝丝入扣。于朴实无华中见苍茫古意,于潇洒流畅中显时代精神。融古铸今,纳古出新,自成风貌,雄强一路。”
“其行草书,章法得体,墨迹饱满;点画呼应,参差变化;峰回路转,连绵跌宕;走势飞动,洒脱自然;放纵收擒,随意伸缩;笔顺我势,纵横驰骋;气息畅通,遒丽天成。”
赵勇把专家的高度评价,作为鼓励和鞭策自己的动力,他下决心发扬成绩,克服不足,不断提高自己的书艺水准。
赤子心 兄弟情 报国志
与赵勇交谈。我看到凝固在他脸上的是深沉的微笑,无言的感慨,求知的艰辛和奉献的激情。赵勇说,是人民军队这所大熔炉把他锻炼成一个革命军人。
作为一名军旅书法家,他魂系蓝天,情洒军营。多年来,他的足迹几乎遍及全空军。有篇介绍他的文章写到:在北国雪原、西北边陲、塞北陇外、大漠深处、黄河古道、青藏高原,到处都流下了他辛勤的汗水。所到之处,他满腔热情地为航空兵师、机务连队、雷达阵地、导航台站、边防哨所、基层单位、空军院校的广大官兵泼墨挥毫,书写了数以万计的作品。
是的,自2000年以来,赵勇随同空军“蓝天情、心贴心”文化服务队,先后奔赴石家庄、长春、大连、银川、兰州、潍坊等地慰问空军部队,给广大官兵书写了数以千计的作品。2001年8月又赴西藏慰问驻藏的空军部队,他不顾高原缺氧的严重不适,为驻守在世界屋脊的红旗拉普导航站的全体官兵书写了“为国戌边”4个大字;为驻藏部队官兵书写了数以百计的作品;代空军著名歌唱家接厚芳书写了热情洋溢的慰问信。
向退伍老兵献书,是赵勇的惯例。每年在老兵退伍前夕,他必定和空军的一批书画家深入基层连队,向那些把青春年华、花样年华献给军营的男女退伍老兵献书,他以“魂系蓝天”、“军旅无悔”、“青春无悔”、“洒向蓝天都是情”,高度赞美这些为祖国和人民作出无私奉献的热血青年;他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志存高远”、“腹有诗书气自华”、“只顾攀登莫问高”、“咬定青山不放松”,热情勉励他们到新的岗位上为人民再立新功。
赵勇的蓝天情怀、敬业精神,赢得了空军广大官兵的高度赞扬。《解放军报》《空军报》《中国空军》杂志,分别以《飞扬在墨香里》《涵泳墨海,寄情蓝天》和《梦绕蓝天醉墨海》为题对他的事迹进行了报道。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成名以后的赵勇,每次在春节回乡探亲时,就用他的书艺回报家乡人民对他的深情厚谊。
他把对家乡人民的感激之情融于砚池、凝聚笔端,像当年的爷爷、父亲一样,一丝不苟、工工整整地为全村的乡亲们书写春联、门对、牌匾。
今天的赵勇已是名人名家。但赵勇从不摆谱,从不以名家自居,一如当年,谦虚谨慎、热诚待人。在长辈面前,他永远是晚辈;在老师面前,他永远是学生,在同学面前,他永远是亲密无间的朋友和伙伴。
赵勇告诉我,这些年,他去过南方,也去过西北,更去过老少边地区。巨大的落差和强烈的对比,使他的心里感到很不是滋味。特别是在那些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巨大牺牲和贡献的老区,那贫瘠、偏僻、落后、闭塞,甚至带有原始蛮荒的现状,使赵勇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作为党员,要为党分忧;作为公民,要为国分忧;作为军人,应该无私奉献”。这些年,赵勇向亚运工程、希望工程、妇女基金会、残疾人基金会、儿童基金会、希望小学,捐赠了数以千计的作品;他把义卖的全部所得捐赠给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他一次又一次地给灾区人民捐赠作品、钱款和衣物;在2003年春夏之交的“非典”肆虐时期,他和李铎老师一起赴京郊,向战斗在抗“非典”一线的白衣战士献书;2005年初,就在他向印度洋海啸灾区捐献300幅精品不久,他又积极响应中国书法家协会和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的倡议,参加了“千位书法名家捐助西部特困学生大型公益活动”,利用春节长假的7天时间,他奋力挥毫,又创作出200幅精品,全部捐献给了组委会办公室。他的爱心和义举受到了人民群众的赞扬,他的精神也感动着众多的人。
为了明天 我要学习
聪明在于勤奋,智慧在于积累。李铎先生称赵勇是最勤奋、学习最刻苦的一个。他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不是靠什么天赋,而是靠自己的勤奋、刻苦和努力。
在赵勇的书房里,他展示了一幅李铎老师专门为他写的字:为书之道:惟勤与悟,勤能捕拙,悟能生灵,此学书之妙途也。
赵勇深知自己是严重的“先天不足”,十年浩劫使他实际文化水平只有初中二年。
赵勇先生明白,要做到“以学养书”,就得刻苦学习,打实“国学”的根基,把问号都变成惊叹号。为此,他参加了空军机关文化补习班,学完了从初中到高中的全部课程。他先后参加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中央党校函授班的学习,取得了两个大学专科文凭和一个大学本科文凭。他还利用节假日和早晚的零星时间系统地读完了《中国书法史》;中国四大古典名著、《唐诗宋词选》《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古文观止》。尤其是系统地阅读了历代名家碑帖。
艺痴者技必良,书痴者词必丰。
赵勇以独到的视觉,在《从李铎署名写法的不断变化谈起》和《善写擘窠大字的榜书家》两篇论文中,对李铎书风的三度变化和发展及其榜书艺术的风格和特点,作了具有真知灼见的论述。
他在《李铎题画》和《李铎序文·信札墨迹选》两本著作中,对李铎的诗风画韵和蝇头小楷及硬笔书法艺术的个性特点和艺术成就,作出了恰到好处的评价,也阐述了自己独特的领会和感悟。
赵勇把多年对郭沫若书法艺术的研究成果结集成书,出版了《郭沫若书法初探》。
他在许多评论文章中,就当前书法艺术的现状、书法艺术如何紧随时代、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发表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我们看到,近几年,赵勇先后主编和参加编撰了《空军蓝天翰墨大观》《空军孟繁锦、杨明臣、赵勇等8人书法展作品选》《李铎师生书法展作品选》《李铎和他的艺术》《李铎题画》《李铎序文·信札墨迹选》《李铎师生》《李铎传》《李铎诗词》《李铎和他的艺术续集》等。他以其累累的硕果和清正的文风,成为当代一位知名的书法评论家。
有道是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赵勇明白古代大词人陆游的“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的道理。为此,这些年,赵勇利用到外地出差的间隙,登临过名山,游历过大川。饱览山川名胜,阅尽人间春色。有文章这样写道:莽莽昆仑、巍巍喜马、钟灵泰岱、毓秀黄山,使他心灵的窗扉向四面洞开;那滚滚黄河、滔滔长江、浩浩洞庭、澹澹西子,使他的情感向八方奔流;那燕赵的苍莽、齐鲁的沉雄、中原的粗犷、荆楚的灵秀,使他的思想不断地得到升华;那大漠的雄风、草原的壮阔;北国的林海、南海的波涛,使他的灵魂不断地接受洗礼。
由此,赵勇的字有大山般的气势、江河般的灵动、岩石般的庄重,泥土般的厚实。
写在后面的话
人在感动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万语千言、千言万语也难以说出口,本来这个“写在后面的话”的小标题作为一个章节,应该有我无限的感慨,但此时此刻,我真的不知如何抒发我的“感慨万端”和“思绪万千”,我只想说如下的几句话:
采访赵勇,一种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仿佛笔者的心灵也得到了净化。我在想,假如我们的党员和领导干部都能有赵勇的品格,假如我们的艺术家都能有赵勇这样的胸襟和情怀,我们的事业一定会更加灿烂辉煌。啊,赵勇,愿你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