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波携程 书画同行》之坚实的脚步 扎实的功力——首访世侨艺委会主任、著名军旅书法家赵勇先生 每天更新 转发有礼
坚实的脚步 扎实的功力
——首访世侨艺委会主任、
著名军旅书法家赵勇先生
写在前面的话
采访赵勇先生,并非因为他是我吉林的老乡,并非因为他是时任解放军某部空军的大校,也并非因为他拥有世侨艺委会主任等众多的头衔。而是因为他出色的才华、扎实的功力以及他的厚德、他的博爱、他的善举……
笔者与著名军旅书法家赵勇先生相识多年,而就在彼此相识不久后的2007年3月14日这一天,一个消息穿越时空,一个史实镌刻在当天的日志上: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合总会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联合举行的2007新疆捐助年启动仪式,在新疆驻京办事处隆重举行。就在这次捐助仪式上,赵勇这个佩着空军大校等众多头衔的军旅书画艺术家最为让人感动:
与世侨艺委会主任、著名军旅书法家赵勇在其工作室采访时合影
赵勇把自己近些年来创作的心爱作品和一批参加国内外各种展览后的633幅书法精品,全部捐给了新疆人民,这批凝聚了赵勇多年心血和汗水的书法墨迹,曾经伴随赵勇度过了很多个不眠之夜,伴随过他辛勤耕耘了数载个春夏秋冬,书作中的不同规格的真、草、隶、篆均有,可谓墨香四溢,蓄精含珍,扬扬洒洒,每幅作品都倾注着书法家诸多的心血与辛勤的汗水。他捐献的作品中,四尺整纸作品110幅;四尺对开横幅或条幅作品96幅;四尺斗方作品292幅;四尺三裁作品96幅;还有39幅为六尺宣以上的大幅作品。最大的一幅高3米,宽8.5米。这些作品中多半为行草书和隶书作品。其中不少为参加各类展览的作品,还有些是发表在各类刊物上或出版于个人书法专集中的作品。我们注意到,在这位空军大校的简历上写着: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世界华人华侨社团联合总会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北京兴华艺林书画院副院长、著名军旅书法家。
此次捐献是赵勇积极参加支援亚运会、抗"非典"等捐献活动,特别是通过中华慈善总会为印度洋难民捐献300幅、通过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向西部特困学生捐献200幅作品之后,捐献最多的一次。据悉赵勇长期坚持利用书法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特别是服务空军部队。赵勇经常应邀参加文化下基层服务活动,多年来已为官兵义务书写书法作品3000多幅,许多空军部队的会议室、招待所悬挂有他书写的作品。
人们同样不会忘记,赵勇那感人肺腑的心音:"我不是雷锋,没有那么高尚,我也没有教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能力。我只是做了一件应该做、而且是能够做到的事情,我只是想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人们证实:亲情、友情、真情,是我们时代的主旋律。一方有难,八方相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之所以能这样做,是因为我有过苦难的童年,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我也曾得到过最宝贵的关爱和帮助……"
没有欢乐的童年
面对着我,赵勇尽力掩饰着他那没有欢乐的童年岁月。然而,从他那张饱经风霜雪雨的脸上,我已感受到在他那蕴含希望的心窝里还残留着往日的辛酸,在他那布满笑纹的面颊上还有着未擦干的泪。
1951年10月13日,赵勇出生在吉林省公主岭市怀德县永发乡昌龙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童年的赵勇家里很穷,在他的记忆中,从他懂事起直到入伍前,很少吃到大米白面,几乎没有穿过新衣新鞋。
到了1958年,时年7岁的赵勇一迈进小学校门,便赶上了“大跃进”。在那个年月,举家不准生火做饭。生产队实行供给制,吃的是大食堂、大锅饭。有一次,赵勇打了饭往回走,不小心摔倒了,盆里的小米饭撒了一地,喂了蚂蚁,全家为此饿了一顿。
就在全家艰难度日的时候,赵勇的母亲,这个全家的顶梁柱病倒了,而且一病不起。赵勇明白:是超负荷的运转,生活的重载,使母亲过早、过快地耗进了自己的心力和心血,永远离开了令她无限眷恋和无限牵挂的家。7岁的赵勇在母亲逝世后便领着4岁的妹妹,跟着年已70、腿有残疾的爷爷相依为命,艰难度日。
赵勇的记忆中,三年饥荒期间,他只吃过一次饱饭。那一次,在外地工作的父亲捎回来5斤高粱米,赵勇兄妹俩围着这5斤高粱米,高兴得直流口水。爷爷本想细水长流,一看到小孙子、小孙女那饥肠辘辘、渴望的眼神,一狠心把5斤高粱米全部倒进锅里,焖了一锅高粱米干饭。赵勇狼吞虎咽,吃了一碗又一碗。不一会儿,一锅饭被祖孙3个如风卷残云打扫得干干净净。
东北的冬天,常常是“白雪覆盖原野,大地冰冻如铁”。赵勇家的屋檐下挂满了一尺多长的冰凌,整个屋子像个冰窖。每当入夜,祖孙3个挤在一起,依靠彼此的体温取暖御寒,半夜三更时赵勇常常被刺骨的寒气冻醒。记不清有多少个冬日,赵勇的手上、脚上全是冻疮,裂着大口子,流着殷红的鲜血。
穷则思变。小小的赵勇懂得了一个硬道理:读书,只有读书,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他拼命地读书,发奋地读书,他的成绩在班里始终名列前茅。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到了12岁时,赵勇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每天放学回来要参加劳动,星期天必须要去打柴火,常常是风里来、雨里去,独自一个在“小咬”肆虐的草丛里割草,在乱葬岗上打柴。直到傍晚,才用柔弱的肩膀,背着比他身躯大一倍的柴草蹒跚回家。
继母的到来,相继给他增添了弟弟妹妹。原有的房子不够住了,必须改建扩大。赵勇不得不经常停学和父亲一起脱土坯、运建材。超负荷的劳动,加上长期的营养不良,未等房子盖好,赵勇就病倒了。他不停地咳嗽,四肢乏力、浑身发软、低烧嗜睡。没钱看病,他就硬挺着、硬抗着,最后竟然不治而愈,直到以后他应征入伍进行体检时,肺部留有的6个钙化点,才知道他当年得的是肺结核,俗称“痨病”。这种病,在上个世纪50或60年代是死亡率很高的病。至今回想起来,还令赵勇后怕不已。
时间到了1964年,就是这一年,赵勇以数学满分、语文95分的优异成绩,考入离家20公里的怀德县第三中学,告别了他那没有欢乐的童年。
赵勇先生在总结自己的童年生活时,说了这样一段话:“贫困而又苦难的童年磨练了我的意志和毅力,铸就了我的品格和情怀,播下了‘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种子。使我在日后的道路上能够坦然地接受任何挑战,把一切困难视为生活对自己的考核,从而微笑着去面对生活、拥抱生活。”
厚望使他产生难以割舍的爱
有哲人说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历、遭遇和故事,都是一本书、一首歌,不同的只是有厚有薄、有酸、有甜、有苦也有乐。
赵勇清楚的记得,腿有残疾、年已古稀的爷爷是村子里最受尊敬的人。这不仅在于他的德高望重,而且在于他写得一手好字。爷爷幼时上过几年私塾,练得一手“童子功”,正因为这样,逢年过节,整个村子里的春联、门对他一个人全包了。每当爷爷书写春联的时候,赵勇就在旁边看着,而每当看到从爷爷的笔下流出“翻身不忘共产党,幸福感谢毛主席”,“人民公社像太阳,社员都是向阳花”的大字时,赵勇觉得爷爷真了不起,对爷爷充满了崇敬之情。
同爷爷一样,赵勇的父亲幼时也上过私塾,也练就了扎实的“童子功”,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和钢笔字。爷爷去世后,已经担任生产队长的父亲,接过爷爷的毛笔,承担了为全村书写春联、门对的义务。赵勇对父亲同样充满了敬意。
父亲虽然酷爱书法,但是沉重的生活负担使他最终也未能实现书法家的梦。他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对赵勇要求很严,每天必须抽出时间练字。然而,此时的赵勇,全然不知父亲的良苦用心,他的兴趣根本不在字上,而在画上。
在赵勇的记忆中,他从小就爱看小人书,尤其爱看《三国演义》《水浒传》《岳飞传》一类的连环画。关公、张飞、赵云、黄忠、周瑜、鲁智深、林冲、武松、岳飞等人物形象,在他的心里扎下了根。他常常拿着连环画“照猫画虎”、“依葫芦画瓢”,在废纸上画,在沙地上画,画得如痴如醉。
赵勇先生回忆说:自从爷爷病倒后,父亲便为他打了一口寿材。这天父亲请来一位画师,在寿材上画“二十四孝图”。在那段时间里,赵勇一放学,便扔下书包,蹲在旁边看画师画画,不时地问这问那。画师见赵勇酷爱画画,便在间隙给赵勇讲一些绘画的基本知识、基本技巧。赵勇听得入神,也画得入迷,画完了就让画师给他讲评指点。就这样,画师在他家画了一个月,他向画师学了一个月,把父亲要他每天练字的事忘得一干二净。
有一天,赵勇放学回家,刚进门就听到父亲一声威严的断喝:“兔崽子,给我跪下!”赵勇望着父亲铁青的脸,一下子懵了。
“你说,我给你的字帖到哪儿去了?”
一说“字帖”,赵勇想起来了:几个月前,父亲给了他一卷纸,大约有50多页,是一份钢笔字手抄材料,并叮嘱他照着好好练练。
但一心迷恋于画画的赵勇,没有把父亲的话当回事,还把其中的几张纸给了一个抽烟的人。在生产队召开的社员大会上,那人拿出纸来卷烟,被眼尖的父亲看到了。这怎能不让父亲大发雷霆呢?
“跪下”的断喝和一个小时的责骂,让赵勇一辈子也忘不了。也使赵勇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自己丢掉的不是几张纸,而是父亲的关爱和厚望啊!
夜深了,月光透过窗棂,悄悄地洒在人们身上,劳累一天的人们早已进入了甜蜜的梦乡。但赵勇怎么也睡不着,他和衣躺在床上,两眼呆呆地望着天棚,此时此刻,他心目中只有一个念头:学好字、练好书法,决不辜负父亲的希望与厚爱。
虽然学书伊始,没有字帖,但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成了赵勇的字帖。他天天照着临摹,时间一长,竟然临得惟妙惟肖。有一天,他把“毛主席”3个字写在炕桌的背面。一天,生产队的几个干部在赵勇家里开会,看到这3个字,都以为这字是他们这位队长写的。“这可不是我写的,是我儿子写的。”父亲听到大家的赞赏,心里美滋滋地说道。赵勇得到父亲少有的夸奖,也非常高兴。从此,练字更加勤奋,在父亲的指点下,写得越来越好。
时间到了1964年,赵勇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怀德县立三中,不仅成了赵家祖祖辈辈第一个“秀才”,而且成了全村第一个考进县立中学的“秀才”,父亲看到儿子为自己长了脸,吃饭时,还破例为赵勇炒了一碟鸡蛋。
就是这年9月,14岁的赵勇踏进了中学的大门。他心里默默地想:决不辜负父亲的关爱和厚望,决不辜负乡亲们的嘱托。
在迷惘与困惑中求索
爱因斯坦说过:“对一个人来说,所期待的不是别的,而仅仅是他能全力以赴和献身一种美好的事业。”
时间到了1964年的春天,这时的中国已经走出3年困难的低谷,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全国人民响应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向雷锋学习的活动。“学雷锋,做好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成了赵勇所在学校的主题词。各年级都办起了《学雷锋快报》,有着写写画画特长的赵勇,自然成了办《快报》的主力。在《学雷锋快报》的报头,他画了一幅雷锋的像,画得很像,连高年级的同学都自叹不如。
历史的车轮不停地运转,时间到了1966年的春天。一门心思想读书、读好书、写好字的赵勇,为了进一步写好字,他从报纸上收集了各种字体的通栏大标题,剪贴了厚厚的几大本。一有空,就临摹。
他刻的钢板又快又好,字体多样,或楷书、或隶书、或仿宋体、或新魏体,端庄、工整又漂亮。每逢广播里传来最新情况,他立即刻好钢板,印成宣传品。第二天一早,就被散发、张贴在整个校园和镇上的大街小巷。
尽管赵勇的书画得到了大家的称赞,但他并不满足,为了提高自己的书画水平,他一头扎进县文化馆,求师学艺。赵勇在文化馆拜了两位姓赵的老师,一个工油画、水粉画;一个工书法,真草隶篆,四体皆能。在两位老师的指导下,赵勇书画并进。特别是在书法上,真草隶篆、仿宋体、新魏体、美术体、空心字、艺术字,皆有涉及,书画基础已很不错。
时间到了1968年,这一年赵勇初中已毕业,他不得不回到家乡参加集体劳动。就在这时,空军某部在他家乡附近修建机场,周围十里八村的生产队都抽调人马会战建设工地。赵勇作为“小秀才”,被抽到工地宣传组,负责宣传鼓动、造声势、搞美化。在工地半年时间里,他出了几十期的板报,画了几十幅宣传画,受到工地指挥部的多次表扬。后来,他先是被大队抽去布置大队部,后又到各生产队进行布置。再后来,他又被当时的公社抽去,布置公社的会议室、办公室;学校的教室,供销社的售货大厅。也就是在那一年,赵勇被评为优秀青年、积极分子,并到县里参加了“经验交流大会”。就在会议期间,恰逢空军征兵,他不失时机地报了名,赵勇渴望穿上绿军装、蓝裤子,渴望成为一名空军战士。
经过严格的政审和身体检查,1969年底,赵勇告别了父老乡亲,告别了生他养他的黑土地,登上了南去的列车……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经过一天的跋涉,列车驶入了伟大祖国的首都北京!
赵勇万分激动,他做梦也没有想到,他会来到北京当兵。
伴随着新的形势,具有书画特长、在连队里已露“小荷尖尖角”的赵勇被抽到团部,配合一个名叫聂长友的副指导员,在团部的会议室、食堂、办公室等地方,画宣传画等。聂长友不仅仿宋体美术字写得好,隶书体美术字写得更漂亮,赵勇虚心向他学习。聂长友要求很严,出不得半点差错。在他的严格要求下,赵勇在半年多的时间里,他的字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任务完成后,鉴于他的特长,他被留在团部担任临时党委办公室文书,并很快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入党后的赵勇热情更加高涨,工作更加积极,还不时地为驻地附近的地方单位书写大幅宣传画,部队的领导很喜欢这个朴实憨厚、勤奋踏实、能写能画的小伙子,有意识地加以重点培养。1973年,空军举办首届美术集训班,在这为期半个月的集训中,他们几乎天天去中国美术馆观看展出,回来后再由行家给他们分析讲解。这使赵勇大大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
时间到了1974年的秋天,赵勇在军队这座熔炉里已经冶炼了5年。就是这一年的年底赵勇被提干安排在团机关司令部担任保密员。提干后的赵勇,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团机关所在地的墙报、板报几乎让他一人全部承包。
10个月后,赵勇被任命为战勤连副指导员。
1976年底,赵勇担任临时连长从沈阳接兵回来,即被任命为机务连指导员。在两年多时间里,他的领导和组织能力、严细的工作作风,特别是他的书画水平,引起了空司直政部领导的注意。1979年3月,一纸调令,他被调进空司直政部组织处担任组织干事。
从1969年到1979年,赵勇先生从战士到保密员、副指导员、代理连长、指导员,在基层连队摔打了整整10年。这10年,除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外,赵勇的书画水平也取得了飞快的进步。特别是在书法艺术方面,赵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