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未走远的吆喝声
王现锋
近年来,午夜梦回,耳畔总会响起老家那些小商小贩走街串巷的吆喝声。
那时,商贩们卖东西都是走街串巷叫卖。吆喝声一年四季从早到晚,不论酷暑严寒,还是下雨刮风,从未间断。他们带来的瓜果蔬菜日常用品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吆喝出了乡村的人间烟火气。耳熟能详的吆喝声响彻在街头巷尾,融入了人们心中,成为农人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春天是青黄不接的季节,好过的年,难过的春。老百姓顾不上听小虫呢喃,看莺歌燕舞,大家在盘算这个春天怎么熬过去。这时,大街传来的“小鸡哦.....,赊小鸡哦......”的吆喝声,最是振奋人心。女人们围着一簸箩叽叽喳喳的鸡仔,仔细辨别着雄雌挑选着大小。赊小鸡是一种诚信经营,赊了小鸡,记上姓名,秋后粜了粮食还钱。
有了小鸡,就有了希望。鸡喂大了下蛋,又可以用鸡蛋换小葱韭菜来吃。那时,有一种生意叫货物兑换。每天早饭时分,街上巷子里就会有“鸡蛋换小葱,鸡蛋换韭菜”的吆喝声。人们循声而来,一个鸡蛋换回一小把小葱韭菜,够一家人美美地吃上一顿。
夏天,骄阳似火,酷热难耐。劳作了半天的人们穿着被汗水浸湿的衣服疲惫地往家走,一进街口,听见紧凑短促的“冰棍-冰棍”的吆喝声,心里痒痒的难受,发干发粘的喉咙一口一口地吞咽着口水。三分一个,五分两个,毫不吝啬地掏了腰包买几个,家里大大小小每人吃上一个。冰凉细甜,解渴解暑,舒舒坦坦地歇口气。
晚饭时,卖十香菜和拉着长调的“酥鱼哦-酥鱼哦--”的吆喝声让人听的耳馋。你不买,他就在门口不停地吆喝。擦擦流了一地的哈喇子,终于发了狠买回半碗,孩子们争着抢着,几下便盘子光光。
数九寒天,长夜漫漫。昏黄的油灯下大人们围坐方桌前闲聊。屋外一片沉寂,偶有一两声鸡鸣狗叫。卖花生的大爷提着灯笼背个筐篓,慢腾腾边走边吆喝“花生哦--落花生--”。慢条斯理的吆喝声像一个个随意剥开的花生,香脆耐嚼。声音划破夜空,悠远绵长,刺激着人们的味蕾。熬夜的人们谁又能抵挡得住这声叫卖的诱惑?还有钻在被窝里根本没睡着不断翻身拱被的孩子。感恩这声吆喝,陪伴人们熬过一个个漫漫长夜。
一声吆喝,一段记忆,一段历史,有着说不完的故事。而今,社会发展了,时代进步了,村里再也听不到那一声声花哨诱人的吆喝。可它就像我的伙伴我的老友,在我心里从未走远。每每想起那声声吆喝,心就像长了翅膀,飞回了老家,飞到父母身边。
记忆里的吆喝声,有我述说不尽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