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亲说,人就像一只风筝
文/李文龙
我的父亲今年70岁,牙齿不是很好。有时候,给他买些好吃的,他都端详半天,一口一口地慢慢地咀嚼,虽然给他配有假牙,但他不习惯,于是就用他那几颗“老弱病残”的牙齿在品尝着人生的苦与甜。
他的生活很单调,每天早上5点就起床。他一手拿着簸箕,一手拿着笤帚,打扫着家里的卫生。等家人陆续起来,屋子异常干净,就拿地板来说,父亲不用拖布拖地,而是用旧毛巾,沾着水,一点一点的擦洗。期间,他还把早饭做好了。
尽管他年纪大了,但他总是闲不住,每次回到家乡。只要有空,他总一步一步徘徊在壮年时那条通往田间的小路上。有时发现路上有丢失的山药蛋或玉米棒子,他就拣回来。因为一粒粮食,是一年的汗水,要好好珍惜。
父亲和我一起生活着,母亲是是10年前去世的。母亲走后,父亲在妈妈的灵前坐了三天三夜,没合一丝眼。常人是无法想像他当时的感觉的,就连我们做子女的也无法诠释他眼中的内涵。他只对我们说了一句:“酒在肚里,话在心中。”后来,我结婚成家后,父亲就跟着我从家乡出来,到了我工作地方,和我们一起生活。
有时候,他很寂寞,可只要高兴,他就想回家乡看看,想像过去;或者到村里的菜市场门口,晒晒太阳,和年轻人、中年人唠唠嗑。他不说废话,你能从他口中听出许多人生的感悟。
父亲年轻时,精力充沛,又很能干。每次回到家里,做饭、洗衣,忙得不可开交,他总是照顾得我们一家人眉开眼笑。父亲说的最多的话就是:“真好,真好!”不仅如此,他工作起来,踏实肯干,仅每年被他厂子评为的“五好职工”荣誉证书就有30多本,他都把它们放在那个发了黄的,跟了他许多年的大提包里。同时,父亲还是个种地能手,只要休息,他就坐4个多小时的车程,从外地赶回家乡,拾掇那3亩多地。等收秋了,他就推着木板车去县城赶集,卖玉米。那时的交通不便利,一天来回要走一百多里。有一次,他因赶庙会,没能及时回家,50多里路啊!又是晚上10点多钟,戏都散场了,只留下他一个人守着那点小摊子,不知该如何是好。最后,是一位和他在一起做买卖的老大爷又返回戏院,把他带回家的。父亲常说,都是乡里乡亲,在你最困难的时候,他们都会伸出援助之手,这让父亲更感欣慰。因此,父亲给同辈人讲起这些来,便是滔滔不绝,让同辈人佩服的个个竖起了大拇指。
记得父亲50岁那年,有一次,父亲过生日,我和母亲、妹妹一块为父亲庆贺。饭桌前,父亲突然说:“你们在外工作忙,回家一趟也不容易,看看我有啥变化吗?”我忙说:“父亲变年轻了!”父亲笑笑说:“你捏捏我的手背,便可知哦!我只剩皮和骨头了,如果遇上个病或灾的,去了,也不可惜啊......”父亲这番话,听的我们心里酸酸的。他说话时带着几分眷恋和伤感,眼里没有一丝眼泪,一脸的坚毅。
父亲这辈子,过多的体验了人生的艰难与困苦。父亲说,人就像一只风筝。有线的时候,就顺着轨迹走;断线的时候,就在风中,直到飘得无影无踪。在线时,就做一个正直诚实的人;离线时,含着微笑,带着回忆,到达生命的彼岸。也许这就是生命的规律……
作者简介:
李文龙,中共党员,本科学历,现供职于山西潞安矿业集团常村煤矿新闻中心。工作中,勤奋学习专业知识,努力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去,18年来,所采写的常村煤矿新闻稿件或文学作品先后在中央新华通讯社《新华每日电讯》《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环境报》《现代教育报》《中国煤炭报》《中国安全生产报》《山西日报》《山西经济日报》《三晋都市报》《山西发展导报》《山西工人报》《山西煤炭与安全周刊》《人民网》《新华网》《中工网》《光明网》《中国煤炭网》《中国安全生产网》《今日头条》《政府法制网》《山西新闻网》《黄河新闻网》《长治日报》《潞安矿报》《意林》《潞安文艺》《潞安官网》等媒体杂志网站发表文章2000多篇。
主编:陈智鹏 (萧逸帆)
副主编:应永
编辑:安瑞刚 王建雄 胡拮 心森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xingshiyuekan@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