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特别容易走神的人!朋友经常说,我自己也知道,我是一个经常生活在自己精神世界里的人,外界就常常熟视无睹,眼睛和脑子不是同步状态。走神和忘性大记性差类似但不是一回事,走神更广泛,是精神状态和现实生活处于两个轨道,是一种两者之间的游离状态,来回穿越,是手头做这件事,脑子里想的是另外一件事。
因为走神,我错过许多事,也犯了无数次错误。
坐公交常常提前下或者越站下;看天气预报时,每次都是在反复提醒自己要看所在城市气象情况下错过了,很少能看到自己想知道的信息;甚至跟人说话时话说到一半不知道自己说的什么。走神让我很多时候不在应有的状态上。开会时,是我走神最集中最典型的时候,往往听着听着就天马行空的想别的了。开行政会时,我会提醒自己在领导说本部门事情时要精神高度集中,以免失职,只要说完我部门的事,我就会习惯性的想别的了。会后有同事打听会议内容,我往往说不上来,会得到一个略带揶揄的评价:你组织纪律性真强!嘴好严哦。我只得苦笑,我哪里有那么高的政治觉悟,我是真没听进去啊。当然,这也客观上起到了保护自己的作用,通常会议内容外泄的事找不到我头上。
在我看来,走神的好处相比坏处要多,我在走神中收获了许多。我的精神无比自由愉悦,我可以去想宇宙的起源和奥秘;想历史长河中的某一时刻,自己是其中某一人物,在穿越中享受先知先觉;想假如自己是小鸟,是花朵,是静立永生的一棵大树;想死的感觉倒底是什么?想环球旅游……直到什么现实的声音将我拉回。
走神让我愉悦的同时也倍感孤寂,我不知道这世上有没有和我一样的人。当有一天我突然发现这一切都不重要时,我轻松了!在走神中悟出许多必然和规律,原来让自己不安的东西都太正常了!每个人都注定孤独,没有人有义务去理解自己,每个人都会有一块别人永远无法走进的精神世界,这里面有无数不可言说的隐秘,也永远不会与人交流分享。在规律面前谁都无可抗拒,包括人性。想通透了就会放过自己,想通透了就会释然了。
在我取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和从事相关工作后,我了解到许多研究认知的科学家和心理研究团队都在研究走神这一现象,是最近十几年中认知神经科学领域中很热门的研究主题,成果颇丰。走神作为一种认知现象的概念是2006年提出的,将以往散乱的自发思维、任务无关思维、刺激独立思维和白日梦等研究概括化为走神。是一种指向内部的自发思维。人们清醒时的大量时间被与当下工作无关的走神占据,但就像人们对睡眠还所知甚少一样,人们对走神的意义也同样所知甚少。有证据表明走神对我们不利、会让我们不开心,但也有研究结论是,走神是一个重要的认知过程,对我们是有好处的,可以引导我们产生新的想法和创意。研究数据表明,我们的思维在47%的时间里会走神,有许多科学家都是利用走神来解决难题或产生新想法的创意者和创新者。
来自弗吉尼亚大学的认知科学家欧文认为:思想走神的工作方式其实和我们想的不一样。他提出,走神应该被理解为“不受引导的注意力”。走神看起来是没有目的的,但我们的思想用一种惊奇的方式游离到我们的目标。他称其为“有目的的漫游者之谜”。他认为,这与沉思是完全不同的,在沉思中,我们会陷于苦恼。沉思根本不是走神,而是一种注意力的引导方式,因为大脑拒绝从沉思中分心。
加州大学的心理学和神经科学教授罗伯特•奈特研究出走神的诸多好处。如当我们思绪走神时出现的阿尔法波能够让我们放松;走神还为我们做了另一件事:当专注于问题不起作用时,让我们的思想走神,实际上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这大概可以解释为什么作家,诗人,艺术家,科学家等一切创作者有时在“走神”的状态下,大脑会产生“灵感”的原因。
来自美国斯科勒的研究室发现,那些常常走神的人拥有更强的创造力。但是,并非所有的白日梦都能在同等程度上激发灵感。让注意力开小差是很简单的;难的并且重要得多的是保持住“元意识”。只有保持住“元意识”,你才能够在头脑迸发出一个有用的念头的时候将它记录下来——无论你当时是在洗澡还是在坐车;这样,你的白日梦才不会被白白浪费掉。
总的来说,这些研究认为“走神”是一件极其普遍的事,毕竟,我们做白日梦的时间占掉了我们醒着的时间的近一半,所以,我们理所应当对此加以开发利用。在走神的时候,我们不应该完全放弃对精神的控制,而应该努力保持住一点自知,让大脑中的执行区域仍有活动。
走神,让我的生命异常丰富和深刻,我受益无穷。多少让自己会心一笑的奇思妙想都是在走神中迸发,为我的写作提供了无数灵感,你说,我难道不应该感谢这个走神吗?!
(原创,转自本人《华人文学微刊》)
本名付贵兰。青海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