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使凌云仍虚心
——观哈明宇画竹有感

竹是大自然中寻常植物,在中国文人心中却有相当高的地位。因为它有很好的品格属性,与梅、兰、菊、松、石等并为君子系列。在古代,画家画竹相当普遍,以竹自谦,以竹鞭策,并有诗云:“未曾出土便有节,纵使凌云仍虚心”。凡有此境界者,必是书生贤达,可敬可佩之人。如苏东坡先生,毕生寻求真理,秉笔直书,虽多有坎坷,但秉性不改,每以朱砂画竹,抒发豪情。清代郑板桥堪称画竹高手,一石数篁,却表现出为官肩任的社会责任:“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竹子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种精神象征,是一种精神寄托;对士大夫来说,是一种气质,是一分清高;对平常老百姓而言,是一种平安,是一种安定。竹子在中国,是一种祥瑞之物,古有“门对千杆竹,家藏万卷书"的联语。
古今画竹高手不少,从北宋文同、赵昌,南宋梁楷、黄筌,到后世的唐寅、文征明、徐渭、郑板桥,还有现当代的徐悲鸿、董寿平、谢稚柳等等,都是后世画竹者临习的楷模。
好友哈明宇也爱画竹,且画出了风格,清风疏影,立于天地,观之不由让人叫好。著名画家徐培晨教授对哈明宇说:你画的好! 著名画家周京新、张友宪、高云等欣然与哈明宇同台合作,创作巨幅作品,可见其不俗的笔法和充满阳刚的画风。
其实,哈明宇先生并非画科出生,这绘画的本事,只是他的业余爱好而已。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刚20岁的他便从戎南疆,在对越作战中获得功勋,任过特务连长,转业后从事国安工作,后又经营企业,从饭店经营到地产、机电等,目前企业已颇具规模。中年的他,行事敏捷,行走如风。少年习武的哈明宇还是南京市武术协会的副会长,长年拳不离手,多次与少林寺武都头切磋拳技。开朗的个性,广泛的兴趣,渊源的家学,谦虚的品德,是哈明宇在绘画上不断提高的良好要素。
绘事在于理解。我们常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生活的积淀和对事物的理解,是绘画作品内涵升华的重要因素。从哈明宇的竹图上便可看出,笔墨潇洒,别具一格,老竹新篁,俊逸挺秀,轩昂简练,高风亮节,表现出一丛劲竹在大自然的风雷雨电中的凛然正气,可谓淋漓尽致,惟妙惟肖。笔法上完全自我,不悖古法,没有框框,而又风格全新,有章可循。这完全就是明宇手笔,独成一家。
古人把画竹作为练字的节奏,案牍劳顿后的消谴,于是画竹称之为“写竹”,赵孟頫说“写竹还须八法通”,一个写字韵味十足,有力透纸背的书写豪情。哈明宇写竹时那种神清气闲,始终贯穿一个“逸”字,无论是顶天立地的楠竹,还是出土衍生的修篁,甚至末节枝梢,都是那样的充满生机,是那样的充满斩钉截铁的笔力。这些,你都可以与哈明宇那难忘的战火中的军旅生涯、毕生从事的武术锻炼、和指挥着一个集团企业运转的事业经历相关。哈明宇说,绘画是一种让大脑休息的过程。我忽然觉得,这是他人生超然的一面,就如八百年前的东京汴梁城内,劳累了一天的苏东坡拿起批阅公文的朱砂笔,随手在宣纸上画上了一丛修竹。
佳作精品,往往都是不经意中诞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