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大街
东大街位于现在的淮安市清浦区,东接里运河大闸口旁的轮埠路,西连淮海南路。1937年1月出版的张煦侯撰写的《淮阴风土记》对东(门)大街往日的繁荣曾作如此描述:“过东门大街,清江唯一之闹市也。往岁一年将尽,杂货业景象最佳,四乡打年货者围之数重,密不通风。”由此可见东大街在淮安商业史上的地位。30年前,尽管有了里运河北的清江商场、供销大厦等大型商业网点,但这条东西长千米、宽不过30米的街道仍是当时清江市重要的商业区。然而,12年前的旧城改造使这条街道的旧貌不在,颇具古老淮安风情的商业功能尽失,难免心生遗憾。

建国后的30年,东大街曾扩宽,而街两边建筑变化并不大。除解放后先后建成的新华书店、中国人民银行(工商银行)、百货公司、蔬菜公司、胜利饭店、化工原料商店、鞋帽商店等建筑外,沿街多是一层半青砖小瓦梁柱结构的明清式建筑,门市打烊,大多需上四五公分厚的并写上“东一、东二……西一、西二……”等号头的活动门板。说它是一层半,是因为上面那层最矮处是要让人低头弯腰的楼阁。街上唯一一座三层青砖小瓦梁柱结构的楼房是属于紧靠位于街北的百货公司(后称东风商场)西墙的谢家,朝南的那面是木墙木窗。连通东大街的都天庙街、环城马路、牛行街及纪家楼巷、大元巷、堂子巷、水巷、高家巷、厅门口巷等诸多小巷里的民居亦有多是带楼阁的明清建筑。
上世纪“文化大革命”时期,“极左”思潮曾将东大街与西大街并称为“东风大街”,“拨乱反正”后又分别叫东、西大街。这里所说的东大街其实是东门内大街和东门外花街的合称。东大街路面原来铺的是大块厚长条石,时间久了,有的条石松动,人踏上去有些晃悠。上世纪50 年代末,东(西)大街撤去了条石,铺上了淮安历史上第一条柏油路。
平日里,东大街熙熙攘攘,人流不息;节假日,街上更是摩肩接踵,人声喧嚣。街上聚集着众多店铺。从东向西,国营、集体单位有花街布店、中国人民银行花街分理处、花街铁器店、花街煤炭店、花街理发店、花街五化交店、闸口医院、花街水果店、丁老饭店、东大百货商店、新华书店、淮园饭店、幸福池、大众寄售商店、工人照相馆、工人文化宫、光明理发店、三八饭店、东大钟表眼镜店、百货公司、酱园店、妇女儿童商店、女子澡堂、食品公司肉店、蔬菜公司、中国人民银行(工商银行)、胜利饭店、化工商店、东大(风)医药商店,等等。还有个人开办的如竹器店、木器店、李氏针灸诊所、李家机面店、炭精人像店、裁缝店、东门无线电修理店、烧饼油条店、茶食店、茶炉灶更是不尽枚举。还有肩挑手推、提篮叫卖的小商贩。街边的小地摊,人行道上的缝纫修补给人方便、给人温馨。在那物质需求水平低下的年代,去一趟东大街,很多吃、穿、用、洗等诸事就能搞定。
这条街上的大小饭店及各种小吃令四十岁以上的老清江人难以忘怀。要说大饭店当属解放后成立的国营饭店——胜利饭店,胜利饭店面街的是两层新式楼房,有多个包间,里面有宽敞的院子和大操作间,既可接待点菜散客,又可办筵席十多桌,规模当然不能与现在相比。诸如软兜长鱼、红烧狮子头、大烧马鞍桥等淮扬菜自不待说。那时少有公款吃喝,有的是办喜宴、打拼伙、“抬石头”(大家共同出份子钱请人到饭店喝酒),当时喝的酒首选洋河,其次双沟,第三汤沟。“到胜利饭店请客”成了人们最爱挂在嘴边的一句幸福的口头禅。其次的饭店要算纪家楼东面的淮园饭店。淮园饭店既有淮扬菜接待客人,又有小吃赢得众人口碑。原汁原味骨头汤的小馄饨,撒上青蒜花、胡椒粉、浇上酱油、飘着猪油花的阳春面,抹上糖稀粘上芝麻的插酥烧饼,甜度可口的薄脆都供不应求。再者是位于工人文化宫前的集体性质的三八饭店,营业员是清一色的妇女,她们的生意每天也是门庭若市。早上卖烧饼油条豆浆,下午卖馄饨、面条和油糍。位于环城马路和东大街交叉口的丁老饭店,该店的辣汤和水晶包让店内的老桌子老长凳换了一拨又一拨的客人,其半层楼上也有“雅座”。
白天沿街叫卖的,有王五(老头)用杞柳篮装着又大又香的五香蚕豆,他的蚕豆煮得烂,连豆粉都出来了,二分或五分钱便可买得,王五用书页纸给你包成棕字形状的一抔让你慢慢享用,其香气沁人肺腑;歪头哇儿(弱智、有点囔鼻)的竹篮里有黄亮亮香脆甜甜的麻花,他的一声又一声不清晰的“麻花喽——”让人不忍心不去买他的麻花;北边侉子卖的红艳艳亮晶晶的冰糖葫芦是小孩儿的最爱,二分钱一串;小孩拿来用完的牙膏皮与边走边敲着小镗锣卖麦芽糖的换糖吃,有时小孩嫌糖打得少赖住不走,卖麦芽糖的只好又打一小块以应付。
五六十年代的晚上,没装上汞灯的东大街路灯光线暗淡,十米开外看不清人脸。卖茶叶蛋的用竹片小扁担担着带有木炭火铜锅的茶叶蛋篮子,一盏如豆风灯伴着其叫卖声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嘶嘶作响的汽油灯照白街边买卖卤菜人的脸庞,老街上的人在这里选择口福;设在博古路口、纪家楼、花街头的糖粥挑和汤圆担,昏黄的马灯,锅口升起的袅袅白汽,卖主手中不紧不慢的竹梆声,引来三三两两、或坐或站的食客。
东大街上最负盛名的商业网点是百货公司,后改为东风商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百货公司是当时淮阴地区商品最丰富的地方。百货、食品、文具、五金交电等,几乎是应有尽有,四乡八集的人最爱到这里采购。百货公司东边还有几个集体性质的小百货商店,多是卖日用小百货。如丁老饭店西侧的和花街上一爿门面不大的百货店多是卖水瓶胆、钢精锅(铝制品)、洗发水、头饰和针头线脑什么的。
百货公司西边的五化交商店品种齐全。一度凭票供应的“永久”、“凤凰”、“飞鸽”自行车在这里让买车的人笑容满面,看闲的人羡慕不已,对买车的人油然而生敬意。六十年代最时尚的价值300多元的半导体收音机摆在柜台里吸引了众多眼球,当时只有少数人买得起,而多数人只能图个眼福。
东大街与博古路十字路口的东大(风)药店是中西药全卖的市内最大最老的药房。抓药的人大多是资深的药师,有个什么常见病不去医院看医生就去东大药店买药,药师们会热情地非常负责地对症卖药,病人往往药到病除。该店也有专门中医给人望闻问切,开方打药。病人或其家人到这里购药感到非常放心。
工人文化宫是东大街上唯一供公众学习、娱乐的场所。这里有电影院,工人文化宫东侧是灯光球场,西侧是旱冰场,北边是一排摆放多种书报杂志的阅览室。电影院每逢新影片特别是好看的新影片往往要加场。常常是上午一场,下午两场,晚上两场,跑片的汽油助力车歇不下来。如国产影片《闪闪的红星》、朝鲜影片《卖花姑娘》、罗马利亚影片《多瑙河之波》等都是当时卖座率最高的影片,常常需排队买票,甲票一毛五,乙票一毛二。怕买不到好票,认识文化宫工作人员的人就干脆“开后门”。灯光球场经常有系统之间、单位之间举行的篮球赛,观看比赛的人密密匝匝,"好球,好球"声一阵接一阵。旱冰场除了溜冰外还举办交谊舞会。故工人文化宫是人们爱去的地方。
……
现代的钢筋水泥替代了古老的梁柱砖瓦,东大街的过去已一去不复返,这里的寥寥文字权作对它过去的一份怀恋,也是对它今后复兴的一种希冀!
2011年1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