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穷伙庄纪事(五)(六)
金 矿
五
要说这位女教师还确实是一位很有激情又热情的乡村女教师。她曾把苏联小说《乡村女教师》看了好几遍,小说的主人翁很让她感动,她认为那位乡村女教师正是她学习的榜样,认为自己应该把青春奉献在这里,这里没有喧嚣,没有纷争,只有淳朴,只有亲情,正是她理想的生活环境。她感到这是上帝对她亲情的关爱。
女教师对穷伙庄也有自己特殊的见解,没有想到天下还有这样穷伙的地方,她很同情这个村庄,也很同情庄上的乡亲,她认为这么善良的乡亲,应该过上好日子,感到自己有责任让这里乡亲脱离穷伙,走向富裕。
庄上人家都是她的房东,庄人都喜欢和女老师谈心里话,女老师便轻车熟路地展开调查,把自己置身庄上一员,好像庄人都和自己命运有关连,她想应该参与建设这蔽塞的小村庄。
从随乡入俗来说,大概是猎奇情感需求,这位女老师居然从心里爱上了这特别闭塞是小村庄,平时特别喜爱听穷伙庄上人讲古老的故事,还爱听这里老年歌手唱自己家乡的乡土民歌。
当然也许是因为岁月的变迁,开头提到穷伙庄最初是异姓三弟兄的友好竞争开创了这个三星开泰的村庄,那可是千千万万痛苦地艰辛,也是周而复始的贫困。
说早先的穷伙庄有一个很大的灾难起源,就是庄子上蛇特别多,特别是毒蛇,毒蛇能钻到家里把小孩子咬死,传说为了这一件事,庄子一个小伙子特地到远处大山里采来一种驱蛇草的种子,把它种在庄子水边的坝子头,也就是这神奇的驱蛇草,释放出气味蛇就远离了,让这一个村庄得到了安宁。说这个庄人在村口挖掘一口驱蛇井,庄人不吃河水三年,从此就没有了毒蛇。
这位老人讲的故事令人毛骨悚然,然而这位女教师又感到特殊地幸运,她想这个村庄还算好,至于庄子上没有蛇是一个传奇,她想到这是庄人的祖先和蛇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可能不光是蛇草,就像我们到深山里去旅游,那里就撒上很厚层的雄黄。那可是蛇的天敌。穷伙庄也是人与自然比拼的幸存。
至于庄户人家人文故事,她还听到不少。她认为庄子最大的缺陷就是文化太贫瘠,仍然是没有文化的荒岛。俗话说只有穷才会荒无人烟,只有穷才没有文化。这个穷伙庄虽然已到建设社会主义时代,还在落后着。
这位女老师来到这穷伙庄,就为穷伙庄改变面貌打下坚实的基础。这里说的还不光是她到这里建起教学点,让庄上孩子以及家长提高了文化认识,其实主要是她穷伙庄带来了文明的开化。
也有意思,这里教室很快就成了穷伙庄俱乐部。可以让几十人经常到这里聚集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外面世界已经逐渐精彩了,公社为了解决这里开化问题,决定穷伙庄装一部电话机,大家都提出把电话机装到小学校,说这样有好处,人家女教师到穷伙庄来,家里会有亲情地挂念。这样女教师就有机会和家里亲人通话了,还有可以跟着电话线,小学校教室又装上一只麦克风广播,当时社员都感到很稀奇,木头盒子还会讲话唱唱?每一天晚上,有线广播都会唱一出戏或者说一段书,这样就把庄子上的男女老少都聚集到这里,他们还经常演唱自己的乡土民歌,这样可算是让这里的男女老少封闭几十年的心花开了。
那是人民公社成立后,公社号召要求农民文化翻身,提出要为青壮年扫除文盲。老队长感到为难就是庄上教夜校没有其他老师,因为小学校只有一位女老师,班级几十个学生就够操心了,教课备课改作业,还有课外辅导。
也许是大气候下,人人都知道紧迫感,没想到这位女教师毅然决然地挑起社会本学的重担,她响应政府扫除文盲号召,同时兼职教夜校,因为尽管每户人家生活都特别困难,那社员派饭对她非常热情地招待,她的心已经和社员们连在一起。
那一天晚上,穷伙庄利用教室召开社员大会,可谓济济一堂,
老队长告诉大家,女老师愿意不辞劳苦为我们穷伙庄教成人冬学班,她白天一人教那么多学生,还要备课改作业,这下子就更忙了,我们穷伙庄社员应该感谢她。不过有一条,就是还达不到人人都可以入学,公社只分给我们三十本识字课本,这课本上是一千五百字,如果能都认了这上面的字,就算是脱盲。这三十个学生究竟应该怎样分配,还是请大家放高姿态,我们尽量让年轻人,特别是那些小伙子以及大姑娘小媳妇,那可是我们穷伙庄的脸面,是我们穷伙庄的未来,我们要主动让给他们。
这些名额很快就定了下来,首先是相互礼让,接着就是大家公认,把名单公布以后,那些学员都积极表示了决心。是啊,这些大姑娘小媳妇,还有成家的小青年,这些学员都感到自己很了不起,还是光荣被批准的,这样他们仿佛看到了文化的拥有和希望。
女老师虽然感到忙一点,但是她又感到自己是特别地神圣,也感到很是光荣,这是在为父老乡亲服务,这是在为父老乡亲奉献,这也是她的一点报答的心意。这些小青年和大姑娘小媳妇,仿佛自己遇到了救星,都非常刻苦地学习。也许穷伙庄的文化翻身新的一天开始了。
六
由此这位女教师有了新的发现,说这穷伙庄虽然是很特殊的穷旮旯,世代农民都不识字,但庄上人智力却不差,有几个都是很特殊地优秀。他发现有一男一女两个孩子,在她班级上是特别地吃不饱,没有上几天就表现出特殊地优秀。
这样,这位女老师特地从县城新华书店带回两套小学到六年级的全程课本。这两个孩子一年下来,都学完了小学的全部课程,女老师同行们都感到是很特殊地稀奇,当然也有女老师对他们两人开了特殊地小灶。
也就是因为有这两个小孩,同时他们也为老师分担了冬学班的好多课务。你不看那些大姑娘小媳妇,包括那些大年龄的男青年,一寒一春,坚持不懈,他们在小老师面前学习尤其认真,认真听讲,当年脱盲的标准就是把扫盲识字课本全部学结束,标准为一千五百字,能读会写。到第二年大忙之前,庄上冬学班的学员全部脱了盲,也就是胜利完成了第一期扫除文盲工程,还受到公社和县里的嘉奖。
这些脱盲人员还不忘记进修,进城手头有两个余钱,就喜欢买图书连环画以及故事书,还有农业科技方面的书籍,这样一个小穷伙庄也就活跃起来了。那些年轻人说话好像都上了档次,都讲究文化文明,个个都感到不一样了。
这里再说那两个特殊的孩子,在女老师的教导下,以速成的学习方法,一年之内就完小毕业。有点像神童,不光是语文,还有算术,包括小学阶段的地理自然历史。那是到了夏天,小学升初中考试,女老师特地介绍他们到初中去参加升学考试。虽然没有达到顶尖的标准,这两个孩子居然都被录取了,也算创造了奇迹。
女老师告诉他们,只是速成学习,基础还不太牢。再说由于教育条件的局限,还有社会思维和课外阅读思维的局限,你们能被录取已经很不容易,因为当时升学比例就是三比一,一般的完全小学还有一大半学生考不上,希望他们进入中学以后仍然要继续发挥自己特殊的智能长处,能够尽快进入高等教育。
接着女老师在穷伙庄办起复式初小班,其他同学有升二年级、三四年级不等,按照每人接受能力进行复式教学。这是为了抢救和补救,这样就可以尽量让穷伙庄的小同学早一点见到大世界教育的阳光。
其实也就是因为有这位女教师的辛勤耕耘,穷伙庄那两个一男一女后来都成了大社会的文化名流。他们能上初中就是为穷伙庄放出了卫星。
那时穷伙庄还在贫穷当中,社员还都在省吃俭用,再说这两个孩子家也很贫困,孩子都买不起新衣服,添置不了新被子,特别是那个小男孩,父亲已经去世,孤儿寡母,家里住的只是矮棚子,到十多岁还没有穿过新衣服,偏偏就是这样特别穷的家庭出现特别有出息的孩子,上初中就要住校,住校的伙食费及生活费都很困难,怎么办?
还是老队长做主,在小学校教室又开起了社员会,说我们穷伙庄已经看到希望了,能够把孩子送出去上学,这是我们祖祖辈辈的积德。他们两家有点困难没有什么了不起,有我们大家呢,有我们集体呢。这两个孩子就是我们大家的孩子,每家每户筹一点,集体再支持一点,绝对不能叫孩子受委屈。
老队长说话一言九鼎,都是大实话,说到大家心里。那是一个刚结婚的小伙子,把自己新郎官衣服脱下来,给这位小状元穿上,虽然有点大锣大鼓,但是小家伙正在长身体,也看上去长不了多少。还有一个已经脱盲的大姑娘,也是刚刚筹办新出嫁的花布送给了女孩,说自己就是因为脱盲,才有一位工作人员看上了她,要对女孩小老师报答。这两个家庭每家都多称一百斤口粮,不能叫两个孩子到学校挨饿。至于那位女老师,则是送给他们几本新书,包括钢笔和写字本,学习用品都由她包了。
开学那天,小学校门上贴了红对联,放了鞭炮。两个孩子身上都扎了红彩绸,把他们送到出庄船。老师和队长也一直把两个学生送到初中学校。
这两个孩子后来成为穷伙庄的神奇人物。他们到初中以后,没有辜负穷伙庄父老乡亲的希望,没有辜负那位女老师精心培养,更彰显出智力超群的色彩,都是学校尖子生,后来又考上县城高中,仍然是学校的学霸,被名牌大学录取。水乡的穷孩子终于登上了学业的金子塔。后来不光是穷伙庄的卫星,而且成了全省的卫星。
人们并没有忘记最初给穷伙庄带来福音的女老师。这位女老师曾在师范读书时就是共产党员,她来到水乡勤俭办学,正是灾荒办学的先进典型,改变了农村落后的文化面貌。不能不说是一个落后年代的奇迹。
女老师的事迹登上了省报直到国家级报纸,被评为全省先进教育工作者,又被评为为劳动模范。很快被破格提拔文教助理、县教育局长、县委书记。
穷伙庄的父老乡亲都懂得这一点,女老师有前途了,穷伙庄人不会忘记最初年代帮他们文化翻身的女教师。以后是长久岁月这位女教师还经常关注穷伙庄乡亲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