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手编织致富梦
文/胡旺洪
“五·一”前夕,迎着灿烂的朝阳,我又带着“帮扶责任人”的神圣使命,风尘仆仆地来到了宁乡市沙田乡沈家组贫困户沈正龙家中。我刚一进门,有幸正赶上沈大爷他在家正忙着编竹筐。沈大爷虽已73岁高龄了,但仍精神矍铄,步履矫健,除了听力稍差,身体并无大碍。我向沈老请教养生之道,他的话简单、朴实而富哲理:身懒病欺人,身勤人欺病。
这三年来,我已跟沈老面对面或者电话里打过多次交道了,可以说是如同亲人般无话不谈了。他的老伴常年患病。沈老有两个孩子:女儿已经出嫁,儿子初中毕业后外出打工挣钱。沈老在本村是名副其实的留守老人。沈老不愿意增加儿女负担,总是靠双手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想办法增加收入,一天也不愿歇着。
这次走访,我们欢快地聊到了核算收入这个话题,沈老侃侃而谈,他扳着手指,如数家珍般逐项算来:3亩地粮食收成,除了自己口粮和养2头猪,余粮还可稍稍贴补儿女。养蜂11笼,最近已采蜂蜜,今年比往年稍差,但仍有40公斤,好在土蜂蜜不但价格高,还供不应求,一天就卖完了,共收入4000元。靠着祖传的篾匠手艺,每年编筐、背篓和篮子卖,收入约3000元,只是现在这些家什市场需求越来越小,生意一年不如一年了。
对沈大爷的收入计算,我提出了自己的疑惑:“沈大爷,据我所知,养蜂户都没有这么高的产量,是不是您记错了?”老人家说,40公斤蜂蜜只多不少,还给儿女们留了一点。他养蜂跟别人不一样,凭着多年摸索的经验,象呵护孙子一样精心侍候这些蜂,每年产量都比别人高。蜂蜜除了营养高,还是“百草药”,只要采出来就不愁卖,他看准市场需求,每年在养蜂上都要下一番大功夫。
说起竹器活儿,我建议沈老改变传统经营方式,编一些竹床、椅、席等,看能否打开销路。老人家说,他早有此意,还想编竹制手工艺品卖,目前一是在考察市场;二是在琢磨编织技巧,打算从本村做起,力争把产品销到宁乡县城。
我们问沈老有什么困难需要协助解决,或者是有啥心愿,沈老意味深长地告诉我,他以前吃过许多苦,现在搭帮党的政策好、暖人心,只要自己身体好,有力气干活,就不给儿女和国家添负担,多活几年,多看看这崭新的发展变化,就已经很知足了。
坐在沈老对面,我在思考:这就是我们普通的贫困户,是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也是一位勤劳、淳朴、善良而智慧的乡亲,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有什么理由不竭尽所能去帮扶这可敬可爱的勤劳老人?有什么理由不去做好这崇高而神圣的精准扶贫工作?
是啊,沈老在编织竹筐,也在编织生活、编织致富梦。我坚信,勤劳的沈老一家,日子会越来越好——就像他的竹筐一样精美、就如他酿的蜂蜜一样甜美!
作者简介:
胡旺洪,宁乡市作家协会会员,高级教师,“湖南省中小学教师教师工作坊研修项目辅导老师”“长沙市首届卓越教师”、宁乡市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核心名师,在国家级刊物、省级刊物上发表文章多篇,现任教于玉潭街道中心小学。
主编:陈智鹏 (萧逸帆)
副主编:应永
编辑:安瑞刚 王建雄 胡拮 心森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xingshiyuekan@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