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米兰在朋友圈晒出一组图片,她棉衣外穿着一件黄色的志愿者马甲,头戴一顶红色的帽子,站在防控疫情卡口处,脸上荡漾着满足的笑容。
很快,图片下方那个红色的小心心数量不断在增加,留言表示羡慕的人也不计其数。收获这么多的点赞,尽管在意料之中,但米兰还是很开心。毕竟,这件黄色的志愿者马甲也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穿上的。
没多一会,在外地上大学的女儿打来了视频电话。
“妈!你去当志愿者了?”女儿兴奋的声音穿过屏幕流露出来。
“没有。就是今天单位组织去卡口慰问。他们给我们发了志愿者马甲,我们都穿上拍了照留念。”米兰开心地解释。
“啊?…这样啊。”女儿的神色僵了一下。
米兰明显感觉到了女儿的情绪变化。
“怎么了?”米兰问女儿。
“没什么。”女儿没有回答米兰的问题,继续闲聊了几句,挂断了电话。
半个小时后,仍处于开心状态的米兰收到女儿发来的一条消息:“妈,你以为那只是一件志愿者马甲吗?”
米兰一时没有明白过来,问女儿什么意思。半晌女儿回了一条消息:“妈,我给你报了一个志愿者活动,周末,地点在离家最近的南城卫生院。”
米兰懵了,没经过她同意,女儿帮她做了主。但米兰知道,女儿这么做一定有女儿的深意。
周末早上,米兰戴着口罩,帽子,墨镜,全副武装出门了。到了卫生院门口,米兰才摘下墨镜。打疫苗的人很多,还没上班,门口已经排起了一条长长蛇状的队伍。米兰穿上了黄色的志愿者马甲,和另外一个志愿者被安排去查排队人群的行程码,健康码。北风呼啸着,没多大功夫,米兰整个身体都冻僵了。双腿麻木,双手颤抖。她使劲搓手,跺脚,却起不了多大作用,不由心中升起一丝抱怨。另一个志愿者王浩让米兰回到房间里暖和一下继续工作。
“速度这么慢!什么时候能做完!都快把人冻死了!啊!这医护人员天天怎么工作的!”
快下班的时候,队伍里一个男子忿忿地大声嚷叫,立刻引来一些附和声,队伍发生一些骚动。
“这些人怎么这样,一点也不理解工作人员的辛苦。”
米兰心里涌起一股酸楚和委屈。刚想争辩几句,王浩已经赶过去,耐心地做着人们的工作。
“大哥,大姐,叔叔,婶子,天气确实够冷的,谁也扛不住啊。医护人员已经在以最快的速度工作,一刻也不敢耽搁,他们也担心等候的人受不了。”
米兰看着三十刚出头的王浩,耐心地劝说着情绪激动的人。她觉得不应该向群众解释一下工作人员的辛苦吗?但她没有敢开口,既然王浩没解释,一定有王浩的道理。
终于下班了,米兰坐在饭桌旁,抱着热腾腾的饭菜暖着手,不时捶捶已经麻木僵硬的双腿。
“王浩,你不觉得委屈吗?”米兰问坐在对面吃饭的王浩。
王浩停下吃饭的动作说:“这些都是常态了,没什么可委屈的。做志愿者久了,你就明白了。”
“可为什么要做志愿者呢?”米兰不解地问。
王浩没有回答,笑了笑说:“姐,下周还来吗?”
米兰愣了一下说:“我…回去考虑考虑。”
米兰说的是实话。她真不知道下周她还会不会出现在这里。上班时发生的事还在她脑子里回荡,王浩说“这已经是常态”的话,让米兰更加犹豫。她不知道,面对这些常态,她是否能忍受。
彼时,米兰正在感受屋内的温暖,感叹屋外的严寒,女儿的微信发了过来。
“妈,下周还去吗?”女儿竟然问出了一个跟王浩一样的话题。
“我…”米兰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坚持不下去了?”
女儿早就是个志愿者,曾经多次邀请米兰一块去做志愿者,都被米兰以各种各样的理由拒绝。但这次米兰面对女儿明显的质疑,想起了女儿问她的那个问题。到现在她还没有答案。她咬咬牙,回了一条信息:“去!”
周末,米兰仍旧全副武装去了卫生院。在那里碰到了王浩。
“姐,来了。”王浩冲米兰笑了。
没有多余的话语,他们很快投入到工作中去。仍旧是刺骨的寒风,仍旧有一些不耐烦的人。
米兰没想到自己竟然坚持了好几个周末的志愿者工作。她已经能坦然面对发生的一切。也已经不再戴墨镜去当志愿者,遇到熟人,很亲切地跟他们打声招呼。她还学会了放空自己,感觉体内的浊气都被净化。
那天下班途中,商场旁边围了一圈人,乱哄哄的,人们在焦急等待着什么。米兰扒开人群,一个男人倒在地上,昏迷不醒。单位有组织学过一些急救知识,在卫生院这些日子,米兰也学到了一些技巧。米兰立即跪地查看男人的情况,男人脸色苍白,呼吸渐渐微弱。米兰查看男人口中无呕吐物后,尝试给男人做起了心脏复苏工作,一次,两次,三次…刺骨的冰冷透过膝盖穿遍全身,米兰顾不得这么多,一下一下尝按压着。动作逐渐娴熟起来,男人的呼吸也渐渐顺畅。
救护车来了,人们帮着把男人抬上车。米兰呼出一口气,悄悄地溜走了。
米兰觉得,她全身轻盈,快乐从心底往上涌。她知道该怎么回答女儿提出的那个问题了。
【作者简介】靳雪明:女,70后,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作品散见于《安徽文学》《青年文摘》《微型小说选刊》《小小说选刊》《小说月刊》《羊城晚报》《微型小说月报》等相关报刊。有小小说入选《2020中国微型排行榜》《2020中国微型小说精选》《2021年中国微型小说排行榜》小小说《拥抱》入选广东省初中语文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