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宏恩
原载:一个家乡的平台 故乡万荣 2022-11-16 09:46 发表于山西

今天是我们敬爱的王老师出殡的日子,但由于疫情阻隔,许多文友无法亲临东王村送他一程,只能在微信群里发些悼念性的诗文书画以寄托哀思,真是论旧先下泪,忆昔徒唏嘘。
得知王老师过世的消息是10月27日,震惊,是毫不夸张的,因为那天距离他辞世的时间已过去整整三天了,家人远在他乡,因疫情无法回家主事,发丧遥遥无期,决定暂不通知亲友,因而大家浑然不知。而我,前不久才送走了先父,还在守孝期内,原本就容易伤感,忽然听得噩耗,难免又是一番痛彻心扉。回忆暑假里,床前行孝,亲历了老父亲的饭量骤减,行动的越来越不便,生命渐渐耗尽的过程,思想上是有准备的,而王老师的猝然辞世实在无法接受,我一直以为他能够长命百岁,因为他的身体健硕,走路风风火火,无病无痛,甚至没有一点不好的征兆。50多天前,他还曾驱车百余里,到孙吉吊唁先父,七八天前,他还在微信群里点评文友陈友强老师的作品,四五天前,我还在微信运动群里给他点了赞。后来几天发现他的步数归零,也没有多心,总以为是封控政策严了,不许运动的原因,谁知竟是殁了。彼时,全城静默,吊唁是不可能的,一时间手足无措,倍感伤情。
回想我们初识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在学院南苑王贞民教授家里,我见到了好几位万荣籍的老师,王自强老师就在其中。谈笑间大家找到了共同的归属,都是荣河人,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了。也是那次,我见到了杏林阁人的墨宝。我依次欣赏王教授家客厅里悬挂着字画,当看到其中一幅的落款时,我扭头向沙发,疑虑间,发现王老师也在看着我,他身边的鹏华妹正在专注地刷网课,她在学习绘画呢。看我的目光还久久停留在那幅俊逸的书法作品上,王老师就说:“是我画的字,我以前在剧团写戏报。”王老师轻描淡写,我那时竟天真地以为,写戏报也能练出个书法家来,哪里知道他为练字,也有过墨池的故事呢。
王老师是地地道道的万荣人,他的言行举止中万荣特质十分显著。万荣,由于自然条件有限,改革的讯息一到,就有无数人,毅然决然从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泥土地拔出双脚,到外面的世界去打拼,有的甚至走出了国门。就在那时,王老师率先下海,由于从小受到生意经的熏陶,家世渊源给了他活络的头脑,加上踏实肯干,很快就尝到了剧团里尝不到的甜头,财富倍增。不断的摸索,不断的总结,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王老师是个热心人,文友间谁有困难,他总是热心帮助。有次散步,他看我走路艰难,问我是不是腿疼。后来就发微信,告诉我食疗的办法:南瓜籽蒸熟捣烂,温牛奶冲服。还一遍遍叮嘱我,最少要坚持服用一个疗程,后来果然见效,当我消除病痛向他汇报时,他说可以把这个偏方记下来,分享给需要的人。
我们曾经一起观看程根虎大师的《表花》,他在一旁发表看法,“这是卧鱼,卧鱼可不是谁都能做好的,有的演员就不敢扎势”“小姐是他女儿演的,他是要把绝活传给女儿的,学戏还是要有天分的”“先生台上的小步走,能学会的人很多,你看,这大步走,大都学不来……”当日那专注又专业的品评言犹在耳。他不光鉴赏,唱功也很了得。因为我的一篇小文曾经引用过陕西老腔的《人面桃花》,王老师自然有他的高论,后来他就准备唱一曲,先是神情凝重似乎在酝酿情感,一段悠扬的过门后,接着就是行云流水般的唱腔,听着听着,我仿佛过桃林,入梦境,到广寒,最后在空空的茅舍前魂魄不安。当周围的掌声响起,我还久久沉醉在那奇妙的拖腔中。
那次我们在河津参观“薛仁贵寒窑”,他接过了工作人员手中的的健身钢鞭,先抖动,接着开始甩鞭,呼呼风声伴着清脆的响声,让我由衷赞叹:“真是80岁的老人,30岁的心脏。”
有一次聚会,大家都说王老师什么事都会做,琴棋书画桩桩会,拉吹唱弹样样通,被誉为“百能”听说他还能做绿豆糕,我就虚心求教,王老师特别强调了做绿豆糕的关键环节,柿饼一定要干,一沾水就不好了,这可是武生翻筋斗时帽子掉不下来的绝活妙招,他那时是有一说一,毫无保留。如今再想求教一点技艺,这一生是没有机会了。
那年天兴庙会,王老师驱车赶来,大戏开幕前,台上有诸葛亮文化研究会的专家学者在论证“先贤诸葛亮与河东的渊源”,台下,王老师滔滔不绝给我们讲述他幼年时上天兴庙会的奇特经历,记得那时他很兴奋,说到他的爷爷一路上给他讲“诸葛亮出生于天兴村”的故事,一再鼓励我,诸葛亮的出生地没有定论,天兴村的文化遗址需要有人执着地研究发掘。斯人已逝,徒留下谆谆之言,成为我永久的思念。
后来,王老师送我一幅字,内容是诸葛亮的《诫子书》,经装裱之后,悬挂在客厅正中,顿有蓬荜生辉之感。先贤的智慧时刻警示着我,王老师气势磅礴的草书大作给我进取的力量。
听说王老师没有生病,安详离世,这也算是他一生的修为换来的圆满结局,手捧着《杏林阁草诀》这部凝结着王老师追求艺术老而弥坚的心血之作,想到他60多岁还以一种拓荒牛的魄力函授书画的执着精神,怀念他热爱生活、热爱传统文化的不平凡的一生,我只能遥祝他老人家驾鹤远游,自由自在。
孙宏恩,女,临猗孙吉人,60后,现就职于运城市河东一中,业余爱好写作。诸葛亮文化研究会会员。
责任编辑:张忠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