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隋朝之名探源
文‖吴雷
公元581年,北周静帝宇文阐退位,北周亡。隋文帝杨坚建立新政权,定都大兴城,国号“隋”。
隋文帝杨坚(541年—604年),字那罗延,将中国自西晋末年以来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起来,在位期间政治开明,社会繁荣,史称“开皇之治”。
大家有没想过隋朝为什么要叫隋朝?
谈到这个问题,首先要说到杨坚的父亲杨忠。
杨忠(507年—568年),字揜于,陕西华阴人,《周书.列传第十一.杨忠传》记载:“武成元年,进封随国公,邑万户”。杨忠于公元559年因战功卓著被北周明帝宇文毓封为随国公。
考据《北史.卷十一.隋本纪上第十一》“十月,周帝诏追赠皇曾祖烈为柱国、太保、都督十州诸军事、徐州刺史、随国公,谥曰康。皇祖祯为柱国、都督十三州诸军事、同州刺史、随国公,谥曰献。皇考忠为上柱国、太师、大冢宰、都督十三州诸军事、雍州牧”。
《资治通鉴.陈纪.陈纪四》“秋,七月,壬寅,周随桓公杨忠卒,子坚袭爵”。
杨坚世袭了父亲的爵位随国公。
查证南唐徐锴《说文解字系传.卷三十六》“隋文帝恶随字为走乃去之成隋字” 。
宋代郑樵《通志.卷三十五》“隋旧作随文帝以周齐不遑宁处故去辵而作隋” 。
宋代王应麟《玉海.卷四十五》“隋文帝恶随字为走乃去之成隋字”。
宋代俞琰《书斋夜话.卷一》“隋乃改随字随汉东之国也随文帝以周齐不遑宁处故去之作隋以之为走故也” 。
元代胡三省注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七十七》隋,即春秋隨国,为楚所灭,以为县。秦、汉属南阳郡,晋属义阳郡,后分置隨郡;梁曰隨州,后入西魏。杨忠从周太祖,以功封隨国公;子坚袭爵,受周禅,遂以隨为国号。又以周、齐不遑宁处,去“蠇”作“隋”,以蠇训走故也。蠇,音绰。
非常清楚的解释了隋文帝杨坚定国号“隋”是因为世袭爵位随国公的缘故,因为不喜欢走字底,遂将“随”字改为“隋”。
又考唐代魏征《隋书. 卷六十九·列传第三十四·王劭》“昔周保定二年,...至尊以大兴公始作隋州刺史,历年二十”。
清代《光绪德安府志.卷之三.地理下》“隋文帝故宅、旧志:在随州西南五十里龙居山,相传文帝微时居此。”则从另一个角度了解到杨坚在二十岁时曾出任随州刺史,并在随州龙居山居住过。
综合以上文史资料隋文帝杨坚第一是在湖北随州起家,第二因世袭“随国公”的爵位,重视“孝道”。故对随州的感情非常深厚,当他称帝时就将国号定为了“隋”。
【责任编辑 胡采云】



作者简介:吴雷,男,七零后;始终以一颗求知的心致力于荆楚文化的探索和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