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冰心在榆柳
张坤堂
壬寅年秋末,有一成果横空出世。赵鹏先生的新作《榆柳情深》于近日正式出版发行,可喜可贺也!
我认识赵鹏的时间不算太长,大抵有五年左右的时间。可是我读赵鹏的文章有年,特别是在十几年前的《齐鲁晚报》《历城报》上,经常见到他的大作。在他的感召下,我也开始写文章,而且成了他的一名粉丝。
自从那次在山东省散文学会的大本营认识赵鹏弟后,交往甚密。我对他有这样的三个认识,一是文学达人,二是收藏大家,三是劳谦君子。
第一、文学达人。他出生文学世家,父亲赵延君先生是历城的文化名人,曾经主编过建国后的第一部《历城县志》,且著作颇丰,退休后又任历城区老干部书画研究会的会长达十年之久。赵鹏作为后期之秀,在他的父亲的感召下,认认真真读起书来。他读书,每天坚持两个小时,一个小时的报纸,一个小时的书刊,而且是雷打不动。近几年来发表了千余篇文章,成为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在这一点上,说他是文学达人一点不过分。
第二、赵鹏收藏大家。他的收藏还是有来头的,从上世纪80年代起,他就收藏报纸。40多年的艰苦卓绝,收藏了各种报纸五千余种,30多万份。其中《济南时报》《生活日报》《当代健康表》《历城报》均为全部收藏,这四种报纸的收藏,济南仅此一人。2018年9月份在东城虞山书院建立了“赵鹏藏报馆”,成为当时省城的聚焦新闻,现在连报社人也要到藏报馆来借阅有关报纸。
第三、赵鹏是一个非常内敛的人,劳谦君子。他朋友很多,谈笑有鸿儒,来往无白丁。但是,当他听别人发言的时候,总是在认真真,从不插话或者打断别人的讲话,这是何等的高风亮节。他对人的真诚也表现在他的生活细节之中。
《榆柳情深》这部书收录了91篇散文,是发表在报刊上的佳作汇集而成。这不足100篇的文章,与发表千余篇文章相比还不到1/10,可谓九牛一毛。
写生活感觉幸福满满,写友情,感受情真意切。第一部分是感怀篇,短小精悍的美文犹如繁星璀璨,精彩纷呈。主要写了自己的读书活动,部队生活与战友的情深。从这些文章当中可以看出他对身边俯拾皆是的生活充满了渴望,以及内心的诗与远方。在《记忆中的电影》一文中写到,当村里有了电影的消息,人们便早早的拿着凳子去占位,并且画上个方块儿,然后催着妈妈快做饭,那急切心情溢于言表;去外村看电影的时候,心情更是急切,一路小跑而去,都跑的肚子疼了,那情景真是让人忍俊不禁。
叹息一声,最近电影一年看不了几次了,儿时看电影的情景历历在目。幸福源于对生活的满足,感恩源于对生活的感知。在《红红的春联》中,目睹爷爷写春联儿的情景,的确有些满满的幸福感,帮着爷爷裁纸、铺平宣纸,而且自己还学会了欣赏春联,帮助邻家帮纠正贴错的春联。难怪赵鹏后天有撰写春联的功力,且屡屡获奖,原来早就耳濡目染,感受到了这温馨的时刻。
这组文章当中,谈读书、谈写作的篇目也比较多,再一次印证了读书是写作的基础,热爱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在谈到他读莫言的16本书时,仅仅用了13个多月的时间就大功告成,的确令人惊叹不已。写师生情、战友情,鹏弟也倾注了大量的情感,谨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之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名言。在新兵连的日子,一位战友生怕再来一次夜间集合,竟然背着行军包与自己盖一床被子睡了一宿。
苦练功夫的情景至今难以忘怀,一个步伐、一次射击都镌刻在脑海里,感受到了当兵后悔三年,不当兵后悔一辈子的情怀。在匆忙的岁月里,有了这样一段经历,可谓弥足珍贵。在写到与郭部长的交往中,钦佩郭部长的孜孜以求、高风亮节,一个局级干部退下来,义务为政府的部门送报纸。感动了自己,把珍藏的创刊号、终结号、特刊号报纸无偿地送给报史馆。与勤劳的人在一起,都有没有任何理由,任何借口而懒惰。
写亲情发乎内心,永感父母恩。这一部分有28篇文章,主要是父母的养育之恩及父母之间的相濡以沫,读来令人荡气回肠。开篇的《半块月饼》一文写到,每当中秋的时分,总是与母亲同吃一块月饼。这一习惯保持了40多年,母亲吃一半,分给我一半儿。这是多么感人的场景。这半块月饼融入了母爱,带着母亲的体温,吃在嘴里,甜在心里。当再也吃不到那一半儿月饼的时候,肝肠寸断。只有把这一半月饼恭恭敬敬地放在母亲的遗像前,在天堂的母亲会感受到儿子的那一片孝心。子欲孝而亲不待,多么令人悲怆。当我读到这里的时候,已经是泪潸潸。
鹏弟的母亲原来当一名人民教师,后来响应国家的号召,辞去公职,到农村干起了妇女队长。这样的襟怀也是对儿子最好的教育。
儿行千里路,亲心千里逐。一次,母亲去县里开会。上了一年级的我突然发高烧39度,姐姐手足无措,让大队干部给县里的妇联打了个电话。文章说,妇联连夜派车把母亲送回来。我知道,那时候妇联是没有车的,一定是母亲开完会连夜骑自行车赶回来的。母爱的伟大跃然纸上。
赵鹏在写父爱如山的时候,运用了娴熟的笔法,似乎少了些柔情似水,但给人的印象是,父亲这座山可以遮风挡雨,给你无穷的力量,这里有父亲的言传身教、耳提面命、谆谆教诲。在今后的日子里,做什么事情也难不住了自己,但是这一切都融入了浓浓的父子情深之中。从来县城读书,让其受到良好的教育,又到支持报效祖国去参军,父亲并来部队看望自己,无不展示出一个父亲的博大胸怀,叮嘱儿子在单位要不贪图享乐,低调做人。赵鹏之所以有今天的发展,是与父母亲的鼓励鞭策分不开的。
父亲还经常指出了自己写作中的不足,引导自己砥砺前行。父子同写的《历城好汉秦琼》历史小说,在报纸上连载半年之久,父子同著一部书也传为佳话。
除了写父母对自己的呵护,精心培育之外,还写了父母之间的感情笃深、相濡以沫。在《五十八载恩爱情深》一中,介绍了父亲与母亲从相识到相爱,到相敬如宾,几十年的患难与共。即便是在父亲蒙受了冤屈下放劳动的日子里,母亲也不离不弃,送上那份真诚的温暖。 读到这里,的确令人唏嘘不已。我记得还有更多的写父母情深的文章,可能出书受到出书的限制,忍痛割爱了。但从留下的这些文章当中,足以见出父母的深情。
还有写哥哥和姐姐的亲情文章,也令人感动。 这部分还有写母亲去世后悼念的文章,读后催人泪下,甚至模糊了双眼。那份惺惺相惜,读了以后不敢写出评论,否则泪水会浸湿了稿纸,而无法完成。
写家乡一往情深,满满的缱绻。当我借过氤氲着墨香的新 作《榆柳情深》时,还有点儿惊讶,别人习惯用桑梓情怀来抒发对家乡的怀念,为何不跟随潮流而来个土里土气的名字?当读的最后一部分, 才得以释怀。原来家乡的榆树和柳树是他家的两棵百年老树,榆树和柳树象征着他的父亲和他的母亲,榆树还曾经救过他的一条命。这两棵树都是百年的老树,村里拓宽马路时仅存下来的,更是分量之重。不仅这两棵树见证着家乡的变迁,而且也烙印着家庭的动人故事,钩沉着儿时的美好记忆。榆柳情深、情深榆柳,使得作者热爱家乡的情怀更加浓烈。
赵鹏弟的在这一部分的文字比较清新、明快,而且题目也熠熠醒目。在《乡村穿行》一文中,记载了过年回老家看到的情景,金钟叔端着传盘,其他人跟随其后亦步亦趋,这是恭请祖先回家过年的隆重仪式。寥寥几句,就勾勒出乡下特有的风情。这风情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打干棒》一文儿承载了儿时的多少欢乐。严冬腊月,万木凋零,可那枯萎的树枝也需要清理,打干棒不仅是对树木的呵护,也会增加了家庭的一份柴薪温暖。几个小伙伴儿的一招一式,都凸显出孩子天真的烂漫。果子,一个身体强壮的机灵鬼,每次都会把自己的柴火分给打的少的那些小伙伴们。这些,只有在乡下顽皮的野孩子们之间才会有,那份真情,历久弥新。每每回忆起这些,给个苹果手机也不换。
在这部分散文中,还有不少是儿时的懵懂少年快乐的情景:看麦苗、听蛙声,捉小鱼、赏龙灯、摸神仙、闹元宵等等。这些文章清新明快,妙趣横生,表面看起来是对儿童美好的追忆,展示快乐幸福的童年演,掩卷沉思就会感觉到,这不是对家乡深深的眷恋及浓烈的桑梓情怀吗。
赵鹏的文章具有时代的穿透力,百读不厌。
2022年11月1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