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游也是一门美学
文/杨建明
如今旅游已成为了一种生活时尚,旅游者若是只为了“到此一游”,而不懂得宜以美学的观点、审美的眼光来欣赏湖光山色名胜古迹,那是有点缺憾的。在这层意义上来说,旅游者应懂得点“旅游美学”。
每一个景点、每一处景观,都有其独特的美学内涵。一座山,可以有或奇或险或雄或静或幽或深的不同境界;一湖水,可以有或深或浅或碧或浑或咸或甘的迥异风格;一座园林,也有着奇妙纷繁的空间造型手法:有的依山就势,有的采用借景、框景,将有限的空间融汇到其中去,有的采用欲抑先扬引人入胜等手法……可以说,不论叠山、理水、植栽等,都有一番讲究。游客在观赏时,不能就物看物,应该用心领悟,由具体的物上升为一种抽象的文化影像,这才能达到赏心悦目之目的。比如上海市浦江镇的召稼楼,体现的是一种农耕文化氛围,游客在观赏时,若能体会其中的匠心,必然对旅游大有裨益。整个召稼楼的空间平面是一个长方形田字状态,象征着召稼楼先民们辛勤开垦农田、劳作轨迹的涵义,徜徉在城隍老爷秦裕伯、疏浚功臣叶宗行曾经生活过的故乡,可令人顿生仰慕之意。因此,旅游者只有懂得点“旅游美学”,才能够真正领悟到其中的人文艺术内涵,让旅游成为一种美妙的生活休闲。与此同时,旅游还要细细品,“品”字由三个口字组成,可见古人造这个字时的良苦用心,用三个口字来琢磨事物,其中必是耐人寻味。要品出事物的个中三味,一个口字不够,得三个口字才行。“品”字在国人的生活文化之中实在是太重要了,它无所不在,从品茶、品酒、品戏乃至对人的品头论足。作为旅游业概莫能外。在游山玩水之中,我以为,看的内容是表面性的,而品的内容则是深层次的,是用心琢磨的深入体会。比方说黄山游吧,黄山所在地的徽州文化博大精深,世称“徽学”,从文房四宝到新安画派,从徽商到徽菜,从朱熹到胡适到陈独秀,从牌坊群到桃源村,博大精深且洋洋大观,如果“黄山游”缺少徽州文化,黄山的山水文化与“古徽六邑”不融为一体,那怎算得上“功德圆满”呢?遗憾的是,不少人游黄山多半是在迎客松前留下“光辉形象”,看一眼石龟、石鼠,爬一下天都峰……捎上斤儿八两的黄山毛峰茶馈送亲友,而对古徽州文化却了无兴趣,如此这般黄山游,岂不惜哉?
殊不知,我国的很多风景名胜的命名还包含有气象用词,这也是旅游美学的重要内容。如杭州的西湖十景之中的“双峰插云”、“断桥残雪”、“曲院风荷”三景分别含有云、雪、风三个表示天气现象的气象词汇。新西湖十景中又有“吴山天风”、“玉皇飞云”、“宝石流霞”三景之名也用上了气象词汇。如那么,风景名胜与气象的关系究竟如何?我们知道,天气不仅勾出了风景名胜的外在风貌,还体现了风景名胜的内在精神,山因云而显得缥缈多姿且变幻莫测,云也因山而神采飞扬;水借晴夜之月显出特有的精神风采;山水与云雾、晴雨、雪月等构成了一幅截然不同且变化无穷的画面。可以想象,山无云雾烟霞映衬是多么的单调,山无晴月风雪的装扮又是多么的乏味。南宋诗人卢梅坡《雪梅》诗中就有“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的诗句,指出梅的神韵要靠雪来映衬。吉林的雾凇岛和杭州西湖的断桥也因雪顿生出不同于春、夏、秋三季风姿而独成美景;还有唐朝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给人们展现了一幅姑苏寒山寺的冬天月夜银霜之风景,多少年来,其画面令人遐想不已;再还有著名的黄山云海,也是因为云才使得此景有了仙界般的神秘,从而更为吸引人。值得一提的是,北宋大诗人苏轼形容西湖之美之诗真可谓美轮美奂:“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漠浓妆总相宜”。真不知迷煞了多少古人今人。气象中的西湖阴雨晴明,烟雨雪月犹如淡妆浓抹,把西湖打扮得更加美丽。风景名胜也因烟雨阴晴而绚烂多彩、变化万千。再者,有的天气现象本身就是风景名胜,如峨嵋佛光、黄山宝光、蓬莱海市蜃楼等这些景,其欣赏的主体正是天气现象本身之美,而无适宜的天气条件根本无以成景。正因为如此,我国古典诗词曲中描写名胜风景、山水景物之美总免不了要用上气象词汇,离不开描写天气。这样一来,我们对风景名胜的命名常包含气象词汇,以及气象是构成山水之美的一部分这个道理,就知其所以然了。
当然,旅游者不都是徐霞客,悠游于山水之间,呼吸点大自然的新鲜空气,也算得上是人生的一大快事。但如果你能用眼睛和脑袋合二为一地“看”眼前的景物,那就是“妙处难与君说”了。
主编:陈智鹏 (萧逸帆)
副主编:应永
编辑:安瑞刚 王建雄 胡拮 心森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xingshiyuekan@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