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姥姥的豆瓣酱
文/余祥
在我家餐桌上,总会有一种别具风格的调味品,就是姥姥做的豆瓣酱,亲朋好友向姥姥请教豆瓣酱的做法,却都已失败告终,因为他们都没有学到豆瓣酱制作的精髓。
豆瓣的种子是姥姥在一年前撒下的,种子一般是去年豆子的果实,每次到了收获的季节,姥姥会选择那些个头大的留下,剥开外壳,取出一些可以当下一年种子的豆瓣。
播完种,是漫长的等待期,豌豆花开的时候,淡紫色的花伴随着绿色的点缀,有一种清香淡雅的美,像极了童话世界。微风吹过,姥姥的衣角随着花儿一起摇摆,仿佛豌豆的枝干正在伸懒腰。阳光照耀下,它将花的香气散发地淋漓尽致,隐约透露出一种无法形容的美与干净。盛夏来临时,豆荚终于出现了,姥姥用她那充满岁月气息的手,轻轻抚摸那些植物新生儿,心里满怀着期待和喜悦。
豆子熟了,姥姥收完豆子,接下来的工作便是晒豆子了,姥姥屋里有一个用了很多年的簸箕。她把一大堆豆子放在簸箕上,往上抖几下,咕噜咕噜,阳光照在豆子表面,金光闪闪,豆子在慢慢发生变化。小时候我经常帮姥姥抖簸箕,姥姥经常给我讲故事,还时常教育我要勤俭质朴,热爱劳动,勤动手多动脑,她拿自己做豆瓣酱的例子来教育我多学习一些厨艺。
等到豌豆晒干时,就开始制作酱料了,酱料配方是姥姥在长期实践中摸索出来的,虽然姥姥年纪大了,记性不如以前,但是这神秘的配方,仿佛铭刻在她的心里。做酱要放很多调料,比如盐、辣椒、生姜,其中的比例,只有姥姥心里清楚。调好酱料,把一坛子豌豆酱放到阴凉墙角,最多过半个月,豆瓣酱就会诞生。
家里总会备着姥姥的豆瓣酱,看到饭桌上包含了姥姥所有爱的豆瓣酱,我就会想起她慈爱的面容,不久前姥姥打电话来我家,我和爸爸妈妈打算每人做一道饭菜来迎接姥姥,也算是向姥姥表明:我们每人都掌握了一门厨房技艺。
母亲经常做饭,轻车熟路,做了一锅姥姥喜欢喝的鱼汤,父亲平时不怎么做饭,但他看了看菜谱,学会了做凉面。吃过早饭后,他在大瓷盆里舀两大碗白面粉,一碗盐水,调和一块,揉搓很多遍,盖上布。到了中午,他把醒好的面放在案板上揉了揉,使面变得劲道,然后用擀面杖用力擀,不一会儿,汗水在父亲额头密密麻麻地渗出,不一会儿便凝聚成黄豆般大小,顺着发鬓像漂流船一般滑下脸颊,滴在了地板上。面条擀好后,他用铁锅烧开水,撒点盐,把面条下在锅里煮。
父亲边做边说:“煮面时水里要加盐,面条才更劲道。”只见父亲倒入半碗冷水持续煮,点水数次。中火煮到面条刚熟不烂的程度,迅速把面条打捞出来放到冷水里,此时面条光滑冰凉,然后把面条捞出来放到盆里,淋上小磨香油,浇点辣椒,然后把切好的黄瓜、葱花和姜末,放入预先准备好的蒜泥,撒上花生米、芝麻和白糖,用筷子搅拌均匀,一碗美味可口的凉面就做好了。
我打算给姥姥做面叶,正好可以利用父亲擀好的面,面叶在皖北地区非常受欢迎,厚厚的面叶填饱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肚子,成为老百姓舌尖上不可或缺的美食。
喝上一碗面叶可以健脾胃,任何季节都可以吃面叶,盛夏时喝上一碗热汤面叶,全身汗如雨下,可以发汗排毒;冬天北风凌冽,天寒地冻,喝上一碗面叶顿时感觉浑身热乎了,春秋两季也适合吃面叶,用热腾腾的汤底搭配好新鲜蔬菜,一样的美味,不同的口感。
面叶要配好汤才更美味。我做面叶用的是鱼汤,当然鸡汤也不错,母亲做鲫鱼时留下了一锅浓浓的鲫鱼汤,汤色奶白,我把面叶下入锅中,撒上葱花,滴些麻油入锅。看着锅里的面叶在水里上下飞舞,像树叶一样,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了小时候的场景:一个秋天晚上,下午放学回家,母亲做了一碗鸡汤面叶,鸡肉酥软可口,鸡汤鲜美,面叶晶莹透亮,碗里漂着碧绿的菠菜,一口气吃下,感觉胃里暖和和,寒意全无,疲惫的身体得到舒展放松,当时我感觉这是人世间最顶级的美食,因为那不单单是一碗韧性十足的面叶,更包含了妈妈浓浓的化不开的爱。
不一会儿,面页煮熟了,捞出面页放入碗中,正在此时,客厅门铃响了,父亲母亲张罗着,把美食端上餐桌,姥姥笑呵呵地看着饭桌上的美食,对母亲说道:“简单做点吃就行了,这么兴师动众,看把你们累的。”
我上前对姥姥说道:“姥姥,你时常教育我们要多动手,掌握一门厨艺,今天我们三人每人做了一道饭菜,我做的是面叶,爸爸做的是捞凉面,妈妈做的是鱼汤,今天你好不容易来一趟,就品尝一下我们的厨艺吧。”
姥姥说道:“那我就好好尝尝啦,没想到你们做饭都这么厉害了。”
饭桌上的饭菜色香味俱全,香味扑鼻,连空气都香了,饭桌上照例少不了姥姥做的豆瓣酱。我们围着桌子坐着,其乐融融,我首先吃了父亲做的捞凉面,凉面清凉可口,不油不腻,我挥舞着筷子大口吃着。姥姥品尝了我做的面叶、父亲做的捞凉面和母亲做的鱼汤,赞不绝口,我们吃着豆瓣酱,都夸赞豆瓣酱才是最好吃的,因为我们做的饭菜都少了一样味道,那就是时间的味道。姥姥一边吃饭,一边教育我们要勤劳,勤动手多动脑,多学习一些厨艺,这既是一种美德和好家风,更是生存本领。我们四个人花了一个多小时才吃完这顿饭,大家慢慢聊慢慢嚼,吃出了家的味道,嚼出了百味人生。
爱在传承,饮食文化在传承,吃的是家的温暖,是心怀感恩的珍惜,是岁月的静好。吃完饭后,母亲陪着姥姥下楼散步去了,我站在阳台,放眼远眺,街道渐静,灯火通明,此时是小城千家万户做饭的时候了。随着物质文明的进步,再也看不到屋顶的袅袅炊烟,听不到烧柴火的噼里啪啦声音,看不到挑着扁担大声吆喝的商贩。
工业化取代手工劳作,使人们变得懒惰,但扑面而来的,不是一缕缕拥抱蓝天的炊烟,而是一股股透着腻味的油烟和刺眼呛鼻的热浪。虽然时代在进步,但勤劳仍然是一种美德,厨艺应该作为一种良好的家风被传承下去。风干的豆瓣和酵藏的回忆,已经成为一个步履蹒跚的老人,她那谆谆教导仍然萦绕在耳旁。
明年,豆瓣依旧…
作者简介:
余祥,男,1992年出生,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临泉县作家协会会员,青年作家网签约作家,《芙蓉国文汇》签约作家,出版过长篇畅销小说,写诗几百首,出诗集3部,文学作品获奖数次,曾获得全国青年作家文学大赛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