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秋时节,草木摇落。沂水之滨,书声琅琅:
“大地生草木,性用各不同。前人相传授,意在概括中……”
循着稚嫩清脆的读书声,记者来到了山东省沂水县四十里堡镇第一小学。眼前的景象令人耳目一新——
现场:中医文化之沂水蒙学
沂水县四十里堡镇第一小学,共有25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044人,教职工61人。
这里,中医药文化启蒙教育已蔚然成风。课间休息时,记者在操场上找了几个小学生,一问一答,或论草药歌诀,或是针灸穴位,或是医家典故,孩子们张口就来,争相给你说出个子丑寅卯一二三四来。
问:小朋友,为什么要学习中医呀?
小学生甲:中医能治病救人,能打败新冠病毒。
小学生乙:我们老师讲了悬壶济世、杏林春暖、橘井流香好多好多的故事,学好中医,能够帮助人们解除病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好人。
问:谁来讲讲杏林春暖的故事?
周围几个小学生都不约而同地举起了小手……

惚恍间,我仿佛看见遥远的三国时期,一名叫董奉的医生迎面而来,他“居山不种田,日为人治病亦不取钱。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得十万余株,蔚然成林。”回到现实,看着眼前这群天真无邪的小学生,不由地想,这不正是植根于沂水大地上的一株株充满希望与活力的小杏苗么!
来,再随我到校园各处走走——
这里是中药实践园,貌似农田一样,里面是小学生亲自种植的各种草药,有丹参、黄芪、地黄、益母草、紫苏、地丁、芍药、牡丹等等。这些个小生灵们,在小学生的精心培育下,历经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花、茎、叶、种、根,药性各异,本领不凡……这几天,正是收获丹参的时候,看呐,有老师正带着一群学生,一边讲解,一边采收。可想而知,在劳动实践中学习并获取的中医药知识,也一定会在孩子们的心里扎下根的。

这里是中医药文化走廊,外墙内墙,屋里屋外,一条条小标语,一则则小故事,或实景,或图片,或漫画,或书法,或标本,上下几千年的中医药文化气息便栩栩如生、扑面而来……

这里是学校食堂,置身其中,里里外外已被打造了一个精美的中医药饮食文化阵地。只需在这里走一圈,你便可从一幅幅生动有趣的小知识宣传栏中,领略到大量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中医药饮食文化知识。天地自然,人亦同道,春夏秋冬,各有所属。吃什么喝什么,怎么吃怎么喝,同样蕴藏着大道理、大学问。日久天长,这里的每个小学生都能说个头头道道,俨然一派“小郎中”的架式。怎样才是健康成长?我想,“沂水模式”值得学习与借鉴。
看呐,学校操场上,一群孩子正在演习武术操、八段锦,另一群孩子正在排练舞蹈《中医谣》:“阴阳五行明,脏腑经络精,理法方药多变通,精髓在其中……”明快清亮的节奏、整齐划一的动作、稚嫩明丽的童音,在沂水上空久久回响。
解读:中医药文化之沂水模式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委统战部、民盟山东省委中医药工作委员会与四十里堡镇开展结对共建,包括民盟市委在内的民主党派积极参与,共同推进“同心小镇”建设。其中四十里堡镇第一小学作为“同心学校”阵地,得到市县各级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进一步提升了教育事业发展水平,学校先后被评为“临沂市文明校园”、“临沂市健康校园”、“临沂市温馨校园”等荣誉称号。
之一:重特色。自新冠肺炎疫情以来,见证了中医药的战“疫”力量。在小学阶段开展中医药文化启蒙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养中医药预备人才、促进中医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引领小学生加强文化自信、增进健康素养的重要途径。
之二:转理念。先是引领师生家长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学校以专家讲座、教材培训、民主生活会、文体活动等多种形式,积极渗透中医健康理念,引领教师学习中医文化知识,践行健康的工作生活方式。班主任老师依托学校中医校本教材的培训内容,采用召开班会、线上家长会等形式,以中医理论知识指导家长学生居家保健卫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具体的中医理疗知识,让家长学生掌握基础的自我护理保健方法。

其次,通过中医药文化知识的学习,学生认识到中医药在我国成功抗击非典和新冠疫情等传染病的斗争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信,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体育课上,学生通过学练武术操、健身气功《八段锦》,了解学习了居家锻炼,适合自身的运动方法和技能;学校每天两次大课间都要做的《眼睛保健操》,正是通过对眼睛穴位的刺激,达到视力保健的目的;对学生坐、立、行走、看书写字姿势的纠正,学校要求学生每天十个小时的睡眠时间,都是为了给学生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在中医药社团活动兴趣小组的学生,更是可以深入地学习中医药基础理论,接触到多样的中医诊疗方法。
之三:定目标、重教研。一是积极进行中医药校本课程的开发。学校所在区域,有浓厚的中医药人文背景,周边群众“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周边地区有种植中药的传统。结合实际情况,学校开发中医药技能与实际需求相结合的校本课程。虽然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主要目标不在于培养未来的“小郎中”,但也要提升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实用性,使中小学生掌握一定的健康养生知识,提升身心素质。二是中医药文化与德育深度结合。学校在普及中医药基础知识技能的同时,更注重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中医药文化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和哲学内涵,有利于培养中小学生与人为善,扶危济困,乐于助人的良好品德。

之四:建阵地、重宣传。诸如中医药走廊文化阵地:主要展示中医药文化与多学科融合的综合实践作品。既是一个展示的平台,也是学生在校园中学习中医药知识、感受中医药文化氛围的平台;中医药饮食文化阵地:让学生了解常见的药膳及功用,从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中医社团活动阵地:注重学生体验,重在“抛砖引玉”,引导有兴趣的学生掌握自学中医的方法;中药劳动实践阵地:让学生们通过亲自动手栽种、养护中药材,提高动手操作能力,掌握种植中草药的劳动技能,感受劳动的快乐。
之五:“小手拉大手”,同心共建。诸如家校联谊,在线上家长会中、膳食委员会等家校活动中,学校的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工作得到家长们的一致赞誉;扩大中医知识角宣传范围,在学校周边围墙等处设立中医药知识宣传栏,学生家长在接送孩子之余即可享受到中医药文化的熏陶,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中医药文化知识;开展多样中医实践活动。中医实践活动走入家庭(我做爸妈的小医生)、中医实践活动走入生活(寻找田野间的中草药)、中医实践活动走入社区(为孤寡老人保健按摩献爱心);开展结对共建,推进“同心学校”建设。学校依托“民盟书屋”,以经典诵读为突破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系统化整合教育资源,重点开展了“书香学生”、“书香班级”、“书香家庭”、“汉字书写比赛”、“好书交换”、“亲子诵读小明星”等一系列活动,以记录学生的读书历程,还印刷了“师生共读卡”、“亲子共读卡”、“好书推介卡”等内容发给学生,把读书延伸到课堂、延伸到家庭。以“民盟书屋”为阵地,“小手拉大手”形成“好学、爱读”的社会氛围。

对话:校长的中医药文化观
中医药文化为何进校园?
沂水县四十里堡镇第一小学校长任治伟说:“中医,绝不只是一项技能,更是-种植根华夏大地几千年的文化现象,根基厚重,它注重天人合一,遵循自然规律,取相比类,不仅仅治病救人,更能启人心智,明辨是非,培土养德。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用以启蒙幼子,学以致用,能使学生身体与心灵双重受益,意义重大。”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校长任治伟之所以全身心投入到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这项事业中,也与他的学习、成长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任治伟1996年7月毕业于临沂师范专科学校,从小受父辈影响喜欢中医,业余跟随老中医的爷爷学习中医,成为任氏中医的传承人,工作后更加刻苦的研习中医,自学中医各门课程,研读中医名著《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医学经典,对中医有比较深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2013年参加全国成人高考,考入山东中医大学中医专业,业余学习,取得本科学历。2016年参加执业中药师考试,取得国家执业中药师资格证,先后跟师临沂市中医医院中医科徐磊主任,沂水县名老中医冯洲大夫及民间多名老中医,刻苦学习,临床经验有了进一步的提升,这期间对《易经》《五运六气》又进行了系统的学习,能将易理、五运六气、病机有机的结合,使临床效果大大提高。2015年参加了全市传统医学确有专长考试,成绩合格,颁发证书,2016年加入沂水县杏林中医协会并担任理事。2017年业余时间师从于青岛名老中医李富玉老师(李富玉,原海军青岛第一疗养院中医科主任、主任医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担任“中央军委保健委员会特聘中医专家和会诊专家”“解放军总医院特聘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全军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全军中医药康复与保健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青岛中医药学会养生保健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务。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总后勤部认定为是全军中医师承制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经过李老师精心指导,临床经验大幅度提高,同年参加国家执业医师考试,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11月被中国中医养生养生联盟吸收为会员,2018年考取了国家高级健康管理师资格。
记者:作为小学校长,你为什么要考那么多医学类证书呢?
任治伟:“一是为了督促自己学习,二是为了检验自己的学习水平。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上不封顶,学无止境啊。更何况,当下我要全力把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事业办好,就更需催马扬鞭,当好带头人。”
诚如斯言。正如《裴子言医·序》中所说,“学不贯今古,识不通天人,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宁耕田织布取衣食耳,断不可作医以误世!医,故神圣之业,非后世读书未成,生计未就,择术而居之具也。是必慧有夙因,念有专习,穷致天人之理,精思竭虑于古今之书,而后可言医。”
……
“大地生草木,性用各不同……”琅琅读书声回荡在沂水之滨,金色的阳光下,一个个美好的未来正向你我走来。(文/赵焕祥)(苑克祝)
编辑:沣三文化传媒陆丰三杨永莲高兴磊张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