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乡那条河
文/刘运华
30多年前,为了谋生,离开家乡,当年挨饥受冻的如烟往事,随着时间 的流逝而渐渐淡忘。为了那条从大围山流淌下来,九曲蜿蜒,最后注入湘江的浏阳河,却始终烙印在脑海里。
在以粮为纲的岁月里,尽管我的父老乡亲没日没夜地干活,无奈亩产怎么也过不了三百来斤。一年干到头,除去公粮,即便是好的年成,人平均口粮也只有三百来斤。为了填饱肚子,只好扩大耕种面积。但水稻离不开水,人们的目光便瞄准了沿河两岸。,于是砍光树木,推平砂石,填上泥土造田,想尽一切造田,烖上了水稻。眼看水稻葱郁一片,不料骤降暴雨,洪水过后,沿河两岸又是砂石累累,惨不让你睹。
变化在悄然中发生,我的父老乡亲第一个应该感谢 的人应该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推广杂交水稻,他使我村的水稻单产由每亩300余斤猛增至1000余斤,翻了三番!与天奋斗了那么多年,且从未服过输的人们突然意识到,原来的做法是多么的幼稚可笑!在付出沉重代价之后终于意识到,温饱离不开科学创新。当年被洪水冲得七零八落的且荆棘从生的沿河两岸,而今被一些见过外面精彩世界的乡邻盯上了,他们购来一些玉兰、红檵木等名贵花木种植在那里,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比预计的还要好!
我们村60岁以上的老人,原来去过县城的寥寥无几,现在他们动彻上海南京,有的人还将花木生意做到了香港、澳门、东南亚。当年一名公社干部骑一辆自行车进村,人们都要围拢看半天,现在各式汽车轿车驶入了寻常百姓家。而今遇到强降雨,河水依然暴涨,由于两岸植被保护得好,近年来,几乎从来没有发生过洪涝灾害。
多年前,河岸一侧山岗上有一座江大仙人庙,前往朝拜者络绎不绝。那时因为贫穷。这些年来,乡亲们似乎对江大仙冷落了。春荣老汉80高龄,身子骨还很硬朗,一家四代同堂,住一栋三层结构的红砖楼房。不久前 的一天,我从他家门口路过,见满头银发的春荣老汉在堂屋里捣鼓一只电子血压计。我可真是大吃了一惊,本想和他搭讪,见他认真模样,不忍心打扰,悄然离去。信步来到小河边,刚下了一场暴雨,河水張得很满,沿河两岸的大堤下,水稻片片稻浪……
人们记忆犹新,上世纪90年代,浏阳七宝山地区掀起了一股私採滥挖金矿的狂潮。各个山头到处是矿洞,植被遭受严重破坏,毒水泛滥成灾,人居环境遭遇严重破坏。在央视最有影响的《焦点访谈》播放后,给浏阳人以极大的震撼,再加上浏阳河发源地纸厂的浑浊的废水。县领导以壮士断臂的决心彻底整治浏阳河,还浏阳人民以绿水青山,立刻收到了明显 的效果。
大力整治收到了明显效果,而今的浏阳河,到处、尤其的集镇收到了预期的效果,沿河两岸,到处形成了绿树成荫的风光带。沿河臭水,还原了碧水蓝天。洗药脚下,再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大自然风光,在码头上洗衣服的、洗菜的,河水里三五成群的人们在河里戏水。一派祥和 大自然风光,两岸垂柳,和风像无数只看不见的手在摇曳。不有得使人想起贺知章的的诗篇:“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主编:陈智鹏 (萧逸帆)
副主编:应永
编辑:安瑞刚 王建雄 胡拮 心森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xingshiyuekan@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