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种地
文/马永欢
一
2020年大雪时节星期一,我们永平职中的校长,在教职工大会上说:“要种地的教职工与总务主任报名。”这样的号召,我记得已经多次,却没有教职工报名种地。
学校占地面积大,除了建筑面积外,还有很多空地,于是,热心的校长决定在进大门左边的空地上,请农民工开辟了一大块地,并且,水已经接通。“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校长期待有种地人。为什么没有人报名种地?仿佛没有原因,也没有人回答这一仿佛尖锐的时代问题。我不报名的原因是:一是我不住校;二是没有种地的必要。如果种了一块菜地,菜吃不完,又怎么办?再说,现在的县城市场,各种各样的菜较多,也便宜,几块钱就可以买好多青白菜了。如果说吃,一家人也吃不了多少,人口也少,我一家三代五个人。生活好,吃得少;三是肥料难办。种地,没有肥料不行,抑或只用化肥也不行,需要圈肥,比如牛粪、马粪、羊粪、鸡粪,还有人尿、大粪(大小便)。学校,只有厕所,而且是现代化的厕所,时时被水冲走,哪有可以种地的大小便。这几天,我见校外农民在田地里施肥、浇肥,到时所种的庄稼,不好都不行。前一天,我到一个乡村走走,遇到一户村民在路边建盖传统厕所,她家的菜园就在附近。我开玩笑地问,“你家盖的茅厕,是公厕还是私厕?如果是私厕,人家就不走进解手、积肥了。”她笑着说,“是私厕,但欢迎各位男女进来解手、积肥,我家的菜地特别需要。”我想到,现在的农村,都建卫生厕,也叫水冲厕,干净卫生,没有臭味。但都是这样的现代化厕所也不行,还需要传统厕所茅厕,茅厕也叫旱厕,因为农民的庄稼需要,菜园子需要,菜生长需要。所以说,为什么那家农民要在路边建厕所,建茅厕?由此可知,为了优化人居环境,农村进行“厕所革命”,还是要从实际出发的。
我从学校报名种地这一件事想到,学校第一次搬迁到原部队所在地时,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由于空地多,所以每一个专业班的学生以及老师都积极主动种地,比如有的专业班,挖地,种豌豆菜,学生掐菜尖拿到街上卖,所卖的钱作为班费支出。我任文秘班(中专班)班主任,也积极主动率领学生挖地种菜,体验种地生活。现在我回忆起来,感觉美美的。
职中班级种地耕田有历史,上世纪八十年代,职中建校在大碱塘时,就有十几亩肥田,每一个专业班级都有自己的责任田,实习农田,师生就像农民一样种土地,像农民一样收庄稼,其乐融融。
二
而如今,我天天看着学校的这一块地,没有教职工报名种地,也没有哪一个专业班级开始种地。我寻思,社会向前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迅速提高,进入了小康生活,开启了现代化生活之门,似乎与传统农业生活无关。我寻思,我不解,我遐想。
遐想的情思飞向1987年7月。那年那月,我大学毕业参加工作,被分配到永平第二中学任教,永平二中位于杉阳镇,距离县城几十公里。我一走进永平二中,学校就分给我一块菜地,一小块,我就自然而然地开始种地种菜园。那时的肥料就是学校公厕的粪水,自己用桶挑,浇灌出的蔬菜较好。如今回忆,脸上荡漾微笑。
三
我情不自禁地看着学校的这一块地,仿佛与种地有着一种解不开的情缘。是的,我在考入大学前,我的身份是农民,既然是农民就与种地分不开。1985年我考入云南省教育学院政教系,我的农村户口随之转为非农业户口,仿佛完成“跳龙门”的使命。虽如此,我手上种地老茧的痕迹还清晰可现,也就是说,之前我种地的记忆依然在手上,不可磨灭。
我读初中时,我挖了三块地:一是在石松地挖了一块。农业学大寨时,我们曲硐回族村的生产队在村外十几公里外,在群山中挖梯田,我们北门生产队也不例外,也在指定的山坡上挖梯田。除了集体性的挖梯田外,私人也挖,挖地种地种玉麦种豆子。我出于好奇,跟着生产队的一个邻居去遥远的山坡挖地种地。挖地,是开生荒,开了生荒种玉麦种豆子,不容易,因为路途遥远,早出晚归,还没有肥料。结果是入不敷出,但锻炼了我坚强的意志力;第二块地是在我的第二个老家许家箐的一个鱼塘边。我们村的改革开放春风吹起,我在家门口看见邻居的一个妇女,抬着锄头,快步走到鱼塘边占地,我看见了,仿佛本能地也抬起锄头,快速走到鱼塘边占地。我占了地,就挖地种地。我一个人种辣椒,施肥,浇水。功夫不负有心人,收获了很多青辣椒与红辣椒。如今回忆,念念不忘,感恩改革开放的那一阵温暖的春风;第三块地,是在曲硐老马山的一条箐沟边的山坡上。路下,我挖了一块,土质好,好挖,种红薯,红薯人吃,藤叶喂菜牛。后来的1982年11月,我考入大理州民族中学读高中,这块地我大哥管理,我父亲在地边栽种了竹子。如今,这块珍贵的山地变为我们家族三家的坟地,我每一次到这一块地走一走,看着高大茂密的竹丛,想想我的笔名山竹,感慨一番。
四
感慨:种地,在我的人生历程中仿佛是一种前定(命运),伴随我前行,难以割舍。既然如此,所以我的人生是绕不开“种地”二字的。由此可知,我无论走得多远,我无论在永平这个城市生存多久,我无论如何痴迷文学写作,都离不开我血液奔流中的根,离不开我生命记忆的种地。
作者简介:
马永欢,男,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草庐创作学院签约作家,《芙蓉国文汇》签约作家,《永平回族》杂志主编,出版11本散文集。荣获第二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散文三等奖,作品入选《新时期云南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回族卷》、《中国回族文学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