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不谙哭之玄妙者看来,哭即是示弱。一个堂堂大男人,不时大哭,而且泪流不止,不是软弱无能,会是什么?
其实不然。眼泪往往胜似刀剑,有刀剑所不及的无穷杀伤力。眼泪虽小,却能直射心中。在最要害处,在柔软部位着力,有什么武器可比?眼泪无色,虽不见刀光剑影的厮杀、血雨腥风的惨烈,却在不知不觉中已让对方做了俘虏,眼泪苦涩,却能换来意想不到的甘甜……古今善用眼泪者,莫过于刘备;能以眼泪拢人心,护圈子,保自己者,唯有刘备。刘备是当之无愧的哭的“大师”。
哭兄弟:感人肺腑忘大义
刘备以善哭而名垂青史,以至于有“刘备的江山是哭来的”说法流传。至今,若有小孩大哭不止,大人就会比之刘备,“哭得像刘备似的”,依然以刘备为“榜样”。
刘备的哭,与一般意义上的情感渲泄不同,都与“江山”有关,是巩固、扩张他的圈子的特效润滑剂。
首先,刘备为关羽、张飞而哭,用情感加固“桃园结义”的小圈子。当张飞因酗酒、鞭打他人被吕布夺了徐州,来向刘备以自杀谢罪时,刘备夺张飞剑扔到地上,动情地说:“古人云:‘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吾三人桃园结义,不求同生,但愿同死。今虽失了城池家小,安忍教兄弟中道而亡?”说罢,放声大哭,关、张也随声大哭不已。
刘备此哭用意有二:一是的确为好不容易得到的立足之地徐州的失去而哭;二是特别哭给关、张二人看,给他们心理上造成巨大的压力。刘备的眼泪等于说,大哥我,连城池都可丢,连妻子都可以不顾,只注重兄弟情谊,二位小弟自该誓死效命了吧?!
关羽、张飞一生铁心追随刘备,不能不说与被他的眼泪感化有关。

且看关羽被害的噩耗传来,刘备是怎样哭的:先是听到噩耗就开始哭,继而“大叫一声,昏绝于地”。醒后即说:“孤与关、张二弟桃园结义时,誓同生死。今云长已亡,孤岂能独享富贵乎!”未说完,看见关羽之子关兴大哭而来,刘备又大叫一声,又哭绝于地,众救醒。一日哭绝三五次,三日水浆不进,只是痛哭,泪湿衣襟,斑斑成血。“汉中王亲自出南门招魂祭奠,号哭终日。”
张飞遇害后,刘备也是如此,“先主哀痛至甚,饮食不进。”大喊:“二弟俱亡,朕安忍独生!”言讫,以头顿地而哭。在率兵伐吴时,也是“终日号泣”不止。
无疑,刘备哭关羽、张飞是发自内心的情感外露,的确会撼人肺腑,催人泪下。
但此时已非刘、关、张三人“桃园结义”之时,此时的刘备也非以卖草鞋为生的小商贩。他如此丧失理智,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岂是“汉中王”该为?更不能以哭压众,为报一己私仇而毁比任何个人性命都重要不知多少倍的统一大业。

关、张之死,在很大程度上是自己造成的。正如诸葛亮所说:“关公平日刚而自矜,故今日有此祸。”张飞更是虐待下属被杀,二人皆死于非命,也与刘备一贯的骄纵有关。
刘备对此竟无清醒的认识,更不用说有所反思了。
哭贤才:催人泪下得回报
为得贤才而哭,为优化圈子而哭。
当徐庶接到曹操诈修的家书,准备离刘备而去见母亲时,刘备立刻大哭不止。并与徐庶“二人相对而泣,坐以待旦”。刘备的哭,的确是出于对徐庶的真心挽留。同时,也是为了感化他,希望他能留下来。刘备的哭,是为了催化徐庶的哭;刘备哭得越伤心,对徐庶的杀伤力越大,他越不好意思离开。终于,徐庶在两难之中做出了抉择:“纵使曹操相逼,庶亦终身不设一谋。”
这正是刘备所要得到的承诺。
刘备所哭,无非“二心”:一为好不容易得来的一位贤才的离去而伤心;二为他离去后若助曹攻己,将难以应对,故而担心。
徐庶此保证,正了了刘备的心病。他是这样说的,的确也是这样做的。徐庶一直“人在曹营心在汉”,不能不说有刘备眼泪之功。
刘备是打悲情牌的国手。他深知,曹操的圈子更大,舞台更广,功名利禄对徐庶的诱惑更大,因而只有大打悲情牌才能弥补此不足。
所以,在送别徐庶时,刘备更是泪如雨下,“庶亦涕泣而别”。刘备的眼泪似箭,滴滴都把徐庶的心滴穿。他虽人不得不离去,魂却被刘备的眼泪永远留在身边了。
刘备的眼泪换回了徐庶终生不事曹的承诺,还换回了徐庶拍马而回力荐诸葛亮的回报。
刘备的眼泪完全杀伤了徐庶,也彻底杀伤了诸葛亮。
当刘备三顾茅庐,听诸葛亮纵论天下时局走势后,大为震撼。他恳求诸葛亮出山相辅佐,诸葛亮假意推辞:“亮久乐耕锄,懒于应世,不能奉命。”刘备一听,立刻使出看家本领,大哭着说:“先生不出,如苍生何!”说完,“泪沾袍袖,衣襟尽湿”。
诸葛亮虽见多识广,但从未见过这阵势。他其实早已经同意出山了,不然怎会胸有成竹早就做好了专为“隆中对”而写好的“三分天下策划书”?
刘备的眼泪,的确让诸葛亮大为感动。诸葛亮立即表示:“将军既不相弃,愿效犬马之劳。”
这一表态,就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
刘备的几滴眼泪,竟换来了诸葛亮一生的忠心报效,还有什么能比这样的哭有更丰厚的回报呢?
对此,刘备自己心中最为清楚。他深知,对于像诸葛亮、徐庶这样有“士为知己者死”信念的文人,仅凭高官厚禄是难以让其真正的忠心和誓死效忠的。唯有以诚相待,才能真正感动其心。而哭,就是表达真诚的最常见的最高境界的最有效的形式。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任何一个大男人,竟若小孩般大哭不止,谁面对谁都会受不了。更何况,这个大男人还是一世枭雄,头顶着“皇叔”的金字招牌呢!
刘备“三顾茅庐”哭动了诸葛亮出山辅佐,而且在“白帝城托孤” 时还哭得诸葛亮只能一再表示甘愿为“后主”效犬马之劳,决不敢有“自立成都之主”之念想,以报此知遇之恩。
刘备的“哭功”可谓绝伦,在其不能再哭时,依然还能发挥着“哭”的效用很多年,谁人堪比?
当时,刘备意气用事,伐吴被火烧连营,大败难返。不得不遣使请诸葛亮等速来白帝城,接受遗命。
“三人帮”小圈子已不复存在,蜀汉政权怎么办?

刘备只有完全依靠诸葛亮了。他诚恳地对诸葛亮说:“朕自得丞相,幸成帝业;何期智识浅陋,不纳丞相之言,自取其败。悔恨成疾,死在旦夕。嗣子孱弱,不得不以大事相托。”说到这里,刘备开始大哭,泪流满面,显然,此时,刘备所哭者,无非有三:一是向诸葛亮道歉,承认自己“不纳丞相之言”,是咎由自取,让他有不满说不出;二是“帝业”未成,抱憾至极;三是求诸葛亮辅佐儿子刘禅。后两件大事,也正是诸葛亮最忧者,他能不答应吗?更何况,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刘备此时此地说什么,诸葛亮只有答应。他还有拒绝的选择吗?
第一件事,诸葛亮并不是希望刘备给自己认错,而是希望他不要一错再错,酿成不可收拾的局面。好在已丧师失地、已无什么“不纳丞相之言”的资本的刘备头脑还算清楚,这就是不幸之中的万幸;第二件与第三件事,其实是一件事,克复中原,也一直是诸葛亮的宿愿。至于辅佐刘禅,诸葛亮自然不会有二心。当刘备一手掩泪,一手执诸葛亮之手,边哭边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成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诸葛亮一听,再也坐不住了,立刻满身大汗,手足失措,跪拜在地,也大哭着表示:一定要“尽忠贞之节”,虽肝脑涂地,依然在所不惜。
诸葛亮这一哭,是对刘备哭的回应,是二人互相信任度达到情感最高级别的表露和认定。
刘备深知,儿子刘禅的确“不才”,难继大统,唯有诸葛亮全力辅佐,才“可辅”。即使刘禅多么“不才”,终生以“尽忠贞之节”为人生信条的诸葛亮是绝对不会取刘禅而代之“自为成都之主”的。刘备这样说了,等于让诸葛亮连这种想法也不可能再有了。
此后发生的一切,正是这样。
刘备死后,“三人帮”小圈子已经不复存在。
一个新的权力核心圈子在蜀汉政权中形成,即由诸葛亮完全主政的后刘备时代。
后主刘禅虽无能,但不傻。“凡一应朝廷选法、钱粮、词讼等事,皆听诸葛丞相裁处。”他自己倒落个轻松,当个甩手掌柜,只在声色犬马之中打发时光。
哭自己:化泪为盾保平安
眼泪能像刀剑那样杀伤他人,也能像盾牌那样保护自己。
“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周瑜设计,以为孙权妹召刘备为婿为由,骗刘备到江东,然后抓捕,以换回荆州。诸葛亮将计就计,安排赵云护送刘备前往。到江东后,刘备一面大造声势,让几乎人人都知此事,一面求得国太等东吴核心圈子中人物的支持。而周瑜、孙权一直在密谋寻机加害刘备。
当国太“相女婿”时,孙权竟埋伏刀斧手于暗处,准备以摔杯为号,杀刘备。机警的赵云发现后,立即告知刘备。刘备立刻当着国太和东吴众多大臣的面大哭起来,声泪俱下地说:“国太要杀刘备,就公开杀好了,何必埋伏刀斧手于暗处?”国太不知,大为震怒,厉声责问孙权是怎么回事?孙权支支吾吾,无言以对。恰在这时,酒杯掉在地上了,埋伏的刀斧手以为是孙权发出了信号,便一齐冲了进来。国太一看,立即喝令来人,要立斩为首者。刘备急忙上前,以喜庆之日斩杀不利为由,恳求放过他们。

这样以来,刘备两面都做了好人。他在国太和众人面前大哭,是以一个受害者的身份在倾诉;他反过来请求国太放过那些要杀自己的刀斧手,让人为他的宽厚、仁义而感动。国太随即对孙权和众位大臣说:“刘皇叔既已是我的女婿,那就是一家人。谁要敢对皇叔不敬,可别怪我不客气。”这下,孙权、周瑜伸出的手只好暂时缩回去了。刘备的眼泪暂时救了他的命,但危机并未过去。
周瑜、孙权又在密谋新的杀刘备计划。刘备被软禁在那里,动不了了。赵云不失时机地打开了诸葛亮来时让带的锦囊,赵云即称曹操带兵来攻荆州,要刘备速回。新夫人一听,也要随归。在此关键时刻,刘备就开始放声大哭,以“一日夫妻百日恩”相告,但又以周瑜、孙权要加害为由,让新夫人不要相随。新夫人以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相表白,决心随刘备西归。这样以来,刘备又用几滴眼泪换回了新夫人的忠心和西归。周瑜、孙权“赔了夫人又折兵”,谁还会比刘备更会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