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苑小说散文专刊
姜诗专读(十)
作者简介
姜诗,网名桃花源中人,四川省广安人。中文本科学历,曾任职中江龙台中学副校长,省干部函授学院副院长,德阳市委讲师团副团长、市委党校副教授。中国散文协会、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辞赋社社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出版八部散文辞赋集。多件作品分别荣获中宣部、省宣传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全国广播金奖,巴蜀文艺奖,四川省散文奖,《中国作家》金秋征文一等奖,三星堆文学奖。

诗圣光辉耀德阳
——赏析杜甫留传在德阳地区的精美诗篇
姜 诗
雁过留声,人过留痕。诗圣杜甫在“安史之乱”以后,流寓蜀中期间(公元759—768年)曾经光临过德阳地区很多县(市),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精美诗篇。这些诗记录着杜甫艰辛的行程,回荡着历史的足音,是时代的绝响,生活的写真。
据有关资料介绍,“安史之乱”以后,人民流离失所,社会动荡不安。为躲避战祸,杜甫于759年携家人从甘肃省同谷县出发,一路跋山涉水,历经艰苦,最后辗转流落到生活比较安定的四川成都。依靠裴冕、严武、高适、房琯、王抡等朋友接济,才在草堂定居。在四川书剑飘零的九年中,除成都以外,杜甫居留最久的是川北的三台、阆中(762年7月至764年3月),川东的奉节、云阳(765年8月至768年1月)。
除上述几个地方以外,今天德阳市所属罗江、中江、绵竹、广汉、什邡等地,也游动着他清癯的身影,镶嵌着他沉重的脚印。并留下了《鹿头山》、《光禄板行》、《题玄武禅师壁》、《从韦二明府续处觅绵竹》、《宿诗》等十多首引人入胜的诗篇。这些诗作,既是杜甫诗歌宝库中的绚丽篇章,也是德阳历史文化中最光辉的一页。阅读这些魅力无穷的诗作,不仅可以传承德阳的历史文化,加深我们对诗人杜甫的了解,还可以开启我们的心智,激发我们的慧光,从中吸取无穷无尽的精神力量。
作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那优美动人的诗作,闪耀着美的光辉,是绝妙的乐章。他光临德阳,是德阳的幸事。他那灿烂的星光,照亮了德阳的灵山圣水。因杜甫的路过,什邡市至今仍保留着“杜临场”的历史遗韵;杜甫写诗题咏过的绵竹,至今仍在绵竹公园内亭亭玉立,翠影摇风;中江的栖妙山、玄武观因杜甫的诗作而声名远扬,成为中江县富有影响力的文化遗址。
在我们德阳地区,杜甫最先见到的是罗江。那我们就从《鹿头山》谈起吧。鹿头山在罗江境内,地势险要,是山区同平坝的分界线,也是拱卫成都的屏障。越过鹿头山便气象一新,进入一望无垠的成都平原。在这首诗中,最精粹、最有吸引力的是:“游子出京华,剑门不可越。及兹险阻尽,始喜原野阔。”这四句着重抒发了诗人排除艰难险阻,越过崇山峻岭,步入平川以后,那种胜利在望的喜悦心情。杜甫从“难于上青天”的金年古道入川,饱尝颠沛流离之苦,现在苦尽甘来,进入宽广的原野,这是多么振奋人心,让人欢欣鼓舞的事啊!
在德阳所属各县(市)中,由于中江距成都和三台都比较近,杜甫经过中江,并在此地居留的时间多一些,所以他在中江留下了《光禄板行》、《题玄武禅师屋壁》、《游集虚观》、《江梅》、《郪江亭送眉州辛别驾》等五首诗。其中《题玄武禅师屋壁》》、《游集虚观》二首是登临览胜之作。杜甫到玄武观、集虚观寻幽访胜,即景抒情,静心刻意地描绘了登临途中所见到的那些富有特色的秀美景观“何年顾虎头,满壁画瀛州。赤日石林气,青天江海流。”“凯州城下湍水流,凯州城隅多古丘。”从这两首诗中,我们可以知道,中江四围多山,凯江从中江城边上流过。城边上的玄武观以及栖妙山上的集虚观,远在唐代就已经是享有盛名的文化古迹了。
杜甫留存在中江的这五首诗中,最值得称道的是《光禄板行》。这首诗充分表达了杜甫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情思。忧国忧民,反映群众疾苦,表达老百姓的心声,是杜甫诗作的亮色,是主旋律。在这首诗中,杜甫站在苦难群众的角度,对“马惊不忧深谷坠,草动只怕长弓射”的动乱的社会现实,对当时所处的不安定的政治环境,感到深深的忧虑。希望回到仓廪充实,人民安居乐业的开元盛世。诗中“安得更始开元中,道路即今多拥隔。”二句,寄寓了多么殷切的期望,抒发了多么深沉的感情啊。
在《江梅》一诗中,诗人用“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绝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四句写乡愁。诗人面对腊前初绽的梅花,遥望万紫千红,无限美好的春意,乡愁油然而生。诗人心里想的是“故园不可见,巫岫郁嵯峨。”人在异乡为异客,面对美景思故园。诗人这种浓浓的思乡情怀,感人至深。不论是谁读到这里,都会产生强烈的共鸣。
759年12月杜甫到达成都以后,有将近四年时间在浣花溪畔生活。在好友时任成都府尹、剑南川西节度使裴冕的大力支持下,着手营建草堂。裴冕对他关怀备至,优礼有加,又是“分禄米”,又是批土地“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杜甫对他感激不尽,多次写诗赞颂他。不仅现在写他“故人借禄米”,早在进川途中写于罗江的《鹿头山》,也对裴冕推崇备至,说他“冀公柱石姿,论道邦国活。”要完成草堂的营建,需要大量的花草树木,杜甫无力购买,就写诗给朋友,恳求他们授予帮助。他写诗给绵竹县令韦续,向他讨要亭亭玉立的绵竹;他向肖实讨要桃树秧;他向何邕讨要桤木树;他向韦班讨要“落落出群”、“青青不朽”的松树苗……
绵竹端庄正直,风骨凛然。杜甫对绵竹情有独钟,他在诗中告诉韦续“江上舍前无此物,幸分苍翠拂波涛。”杜甫说他想把绵竹移栽到浣花溪畔,用它来装点草堂,让绵竹的翠影迎着微风在碧波上轻轻摇曳,让绵竹的清香来怡悦人们的心神。
杜甫留存在绵竹的诗,除了这一首之外,还有《送路六侍御入朝》。在诗中,他首先回顾了同路六侍御四十年的友谊“童稚情亲四十年, 中间消息两茫然。”接着发出人生聚散无常的感叹,诗末用“桃花红似锦”“柳絮白于棉”来赞美剑南大地那撩人情怀的无边春色,勉励朋友要多加保重。
据查证相关的文史资料,我发现杜甫写于广汉的诗作,比德阳市其他几个县都多,计有七首。其中同房湖相关的就高达六首。这些诗在标题中都特别注明是在广汉房湖创作的。房湖,又名官池,西湖,由当时被贬到广汉任汉州刺史的房琯主持修建。
杜甫为什么会对房湖念念不忘呢,写出这么多感人至深的诗呢?
这同房琯有极密切的关系。原来他们二人是心灵契合的至交,患难相扶的挚友。公元758年,房琯兵败受馋,杜甫仗义直言,上疏营救,谁料事与愿违,竟然引起轩然大波。震怒的唐肃宗把杜甫从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765年房琯复出,在汉州刺史的任上修建了风光旖旎的广汉西湖,自然要邀请这位共过患难的“布衣交”去那里畅叙友情。“患难见真情”流寓成都,生活困窘的杜甫,达到广汉以后,受到房琯的热情接待。他们一起浪迹山水,亲近自然,诗酒唱和,玩得十分开心。美丽的房湖,给杜甫留下了十分美好的回忆。房湖留下了他们欢聚的影踪,见证了他们之间的友情。这些话传递的是一种情,一种对房湖刻骨铭心,永远难忘之情。这些诗是房杜友谊的结晶。感到遗憾同不解的是,我们在杜甫的这些诗作中,只发现他在湖上荡舟的篇计,而未发现直接写给房琯的诗篇。
杜甫写房湖的诗,以湖边的物象为主要描写对象。除去朋友之间的应酬之作以外,写鹅的有两首:《舟前小鹅儿》、《得房公池鹅》。写春雁的也有两首:《官池春雁二首》。《舟前小鹅儿》,用抒情的笔调,赞美小鹅儿的活泼可爱:“鹅儿黄似酒,对酒爱新鹅。”鹅儿的形象鲜明,既生动又传神。另外,杜甫还用白描的手法,勾画了小鹅儿遇雨时那种无力的状态:“翅开遭宿雨,力小困沧波。”写得活灵活现,令人叫绝。
《官池春雁二首》重在抒发他那“剪不断理还乱”,点点滴滴在心头的乡愁。成都虽云好,不如早还乡。杜甫在诗中寄托很深,表面上写春雁急欲还乡“青春欲尽急还乡,紫塞宁论尚有霜。”实际上表达的是自己急欲回归故园的愿景。杜甫的这种思乡之情结,极其深厚。他千辛万苦来到成都,不辞辛劳地营建草堂,生活安定下来以后,也还写过“成都万事好,岂若归吾庐。”应该说杜甫的思乡之情是由来已久的。
在什邡云西镇大泉坑至今仍保留着杜甫光临过的杜临观、杜临场。但经过多方查证,杜甫留在什邡的诗并不多。据乾隆版什邡县志记载:“治北三十里,昔传唐少陵杜公经此得名,往迹无考,今惟一残碑,现有子美及不相属数字。按上元元年(764年)高适牧彭州;二年房琯为汉州刺史。甫至成都,常于此往来。曾有宿寺诗篇。或游临于此,因以名扬,相传至今未改。”乾隆县志里提到的《宿寺》诗,其实并不完整,流传到今天的只有其中两句:“为向彭州牧,寺僧急救难。”为什么这首诗只留下这么两句呢?据考证杜甫同房琯相约一起从什邡过河到彭州去赏牡丹。谁料想天公不作美,他们出城不久,就碰上倾盆大雨,连借来的蓑衣斗笠也不管用,只好下马到百姓家避雨。待到如注的大雨稍停,他们准备渡过洛水时,不料河水猛涨,浊浪滔天,艄翁技术再精,也没胆量敢于冒险送他们过河。万般无奈,只得借宿在洛水边上的亭江寺。杜甫诗作中的《天彭看牡丹阻水》一首就写过这件事。和尚对他们热情接待,招待他们用过斋饭以后,就安排他们在庙里住宿。当和尚得知二人都是闻名遐迩的大诗人,杜甫的名声如雷贯耳,就想请杜甫为寺庙写一首诗,但又觉得难以启齿。第二天,雨过天晴,杜房二人急将动身。和尚急了,忙不迭地闯进杜甫住室求诗。那晓得一夜辗转反侧的杜甫,这时突然有了灵感,刚想起开头两句,和尚这一闯,就把杜甫的诗兴打乱了,再也续不下去,这就是这首诗残缺的原因。正因为有这样一段流传千年的文苑趣事,才有后来赵松雪刻在石碑上的《杜子美戴笠图》。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传统源远流长。在历代诗人中,杜甫是一株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是一座无比崇高的精神高地。杜甫留传在德阳这些精美动人,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真切地反映了他当时的生活状态,心路历程,活动轨迹,思想境界,是研究他在四川九年生活的重要历史资料。杜甫在德阳创作的这十多首诗作,对于我们德阳人来说,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巨大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建设文化强市的精神支撑,是繁荣德阳文艺创作的力量源泉,也是年轻一代进行人文教化的好教材。在今天,深入发掘我市的文化资源,卓有成效地传承历史文化,意义十分重大,是一种有远见的明智之举。

德阳历史上的散文大家
姜诗
德阳山明水秀,地灵人杰。这里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极其丰厚。据有关史料记载,在德阳这块丰饶的土地上,先后涌现出了很多杰出的散文大家。
诗文革新先驱苏舜钦
苏舜钦(1008——1048)字子美,他善诗能文,是宋代诗文革新的先驱。他的开拓创新精神,深受同时人的称道。大家肯定他“挽杨刘之颓波,导欧苏之前驱。”他不仅诗写得很有韵味,散文也别具一格,写得清丽而有情致。他官位不高,但胸怀报国壮志。常常不顾个人安危,秉笔直书,为民请命,是一位骨鲠忠贞之臣。他大义凛然,先后奋笔写出了《火疏》、《论西事状》、《乞用刘氏兄弟》、《上范公赞政书并咨目七事》等一系列振聋发聩、击浊扬清的好奏章。为表彰他的耿耿忠心,他的故乡四川铜山(今中江县广福镇)的父老乡亲特地竖立“苏公笔”来纪念他。
理学大师张栻
张栻(1133——1180)字敬夫,字南轩,四川绵竹人。他是南宋抚金名将张浚的儿子,一位具有强烈爱国思想的贤臣和学者。是我国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他幼承家学,品学兼优,后拜学识渊博的大学者胡宏为师,进一步深造。他居官清廉,主张修德立政,任贤养民;他崇德树人,乐于治学。后辞官不做,潜心教育。1165年,他应邀至湖南长沙,主讲岳麓书院。在此期间,他推崇仁义,倡导纲常,以弘扬儒学,传承中国文化为己任。在教学中,他主张敬天法祖,推陈出新,不遗余力地为国家培养人才。一时间书院名声大振,人才辈出,他成了湖湘学派的主要传人。一代远近知名的学宗。他同朱熹、吕祖谦齐名,时人对他们有“东南三贤”的美誉。他的老师胡宏很赞赏他,并满怀欣喜地说:“圣门有人,吾道幸矣。”朱熹也撰文称他:“名质甚敬,学问甚正,”“学之所就,足以名一世。”他一生著述甚丰,有《南岳唱酬序》、《仰止堂记》、《楚汉争战》等文章存世。他的众多著作,最后编定成《张南轩公全集》。
一代文星李调元
李调元(1334——1802)字羹堂,号雨村、鹤州、童山等。四川罗江人。清代知名学者、诗人、卓越的文艺理论家。在罗江,他们家“科第冠巴蜀”,有“一门四进士,兄弟三翰林”的美誉。他同彭端淑、张船山,并称“清代蜀中三杰”。他是一位百科全书类型的人物。他倾注一生心血,编撰成规模宏大,集各类图书163种的大型丛书《函海》。《函海》共40函,852卷,是研究我国古代文化,又特别是巴蜀文化的宝贵资料。称得上是“书香留百代”的大学者。孙桐生很敬重李调元,说他:“诗文敏捷,天才横溢,不假修饰。”称赞他:“西蜀多才君第一。”著名学者、诗人袁枚对李调元及《函海》评价极高。从袁枚赞美李调元的诗中,我们不难看出李调元及其作品在国内外享有多么崇高的声誉,他的影响力有多大。袁枚说:“正想其人如白玉,高吟大作似黄钟,童山集著中山业,函海书为海内宗。”
青年才俊杨锐
杨锐(1857——1898)字叔峤,又字钝叔,四川绵竹人,清末维新志士,是戊戌变法殉难的六君子之一。他出生于书香门第,家学渊源,博览群书,精通典籍,有经世济民之才,写得一手好文章。1873年张之洞任四川学政,1874年,时年27岁的杨锐应童子试,考中秀才,张之洞阅卷时发现杨锐的文章很有文采,称得上字字珠玑,对之大加赞赏,视为蜀中奇才。张之洞著文称赞杨锐说:“才英迈而品清洁……颖悟好学,文章雅赡。”是“蜀士一时之秀。”1875年,尊经书院在成都建成,正式招收学生,杨锐入院深造,与廖季平等五人同为张之洞的得意弟子,受到张之洞格外器重和关爱。杨锐等五人享有“蜀中五少年”的美誉,杨锐为“五少年”之首。发现杨锐兄弟这样的奇才,张之洞深感欣慰。他说他在蜀中终于发现了像苏轼、苏辙一样非同凡响的人才。1885年杨锐28岁时喜讯传来,他中了顺天乡试举人。随即应邀进入张之洞幕府,给张之洞佐政。张对他赞赏有加,视之为一块“无瑕美玉”。在此期间,张之洞上呈皇帝的奏疏,大都出自杨锐之手。应该着重指出的是,当张之洞启用富有文韬武略的老将冯子材抗击法军,取得镇南关大捷后,向朝廷呈献的捷报《广军援桂奏稿》,也由杨锐执笔。这是我国近代史上的一篇意义十分重大的历史文献。杨锐的文章,记事翔实细致,议论准确精当,文笔生动流畅,时有传神之笔。由于杨锐通达时务,富有远见卓识,1889年,他考取内阁中书,获章京记名,参加篆修《大清会典》书成,晋升侍读,加四品衔。1895年,杨锐在北京参加康有为、梁启超筹划的“公车上书”并同康有为、文迁式一起在北京组织旨在振兴中国的“强学会”1898年又在北京四川会馆创建“蜀学会”他的这些举措,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推动变法维新。1898年7月20日,杨锐经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荐被光绪皇帝任命为军机章京,参预变法新政,成为光绪最信任的“军机四卿”。9月,变法失败,杨锐等六君子以身殉职,被杀害于北京菜市口。以后安葬在绵竹南轩中学侧边。著有《杨叔峤诗文集》以及《隋史补遗》、《晋书注》等。
才思敏捷的李鸿裔
李鸿裔(1831——1896)字眉生,号香岩,中江杰兴乡人。晚清名书法家和诗文家,是中江历史文化的代表人物。他风流倜傥,才气过人,谈吐风趣,诗文俱佳。21岁中举,曾任兵部主事。当时湘军正在不断发展壮大,需要接纳大批才俊,他见曾国藩礼贤下士,虚怀若谷,便应邀到湘军大本营给曾国藩出谋划策,参赞军机,由于文思敏捷,深受曾国藩的器重。曾国藩称赞他“豁达精敏,应世才也”。湘军攻克南京后,论功行赏,李鸿裔出任江苏按察使。但他是个至情至性的人,一生追求闲适自在,不愿被官位所束缚,36岁时以耳疾辞官不做,寓居苏州沧浪亭旁,交朋结友,以诗酒自娱,自号“苏邻”,光绪十一年卒。他在给曾国藩佐政期间曾的很多文书都出自他的手笔。这些文章的共同特点是文采焕发,生动传神。
博学鸿儒张邦伸
张邦伸(1737——1803)字世臣,号云谷,广汉北郊张家后营人。他勤勉好学,博学多才,29岁参加大挑盛典,夺得一等,先后任辉县、光州、襄城和固始知县。他居官清廉,卓有政声,深受百姓爱戴。百姓对他的评价是“政通民和,案牍清简。”罗江才子李调元对张邦伸赞赏有加,对他有十分中肯的评论。李调元称赞他:“待人以忠以信;处事必敬必恭;为官实心实政……”他是清代中叶“广汉三张”之首。当年翰林院学士杨蓉裳来四川主持锦江书院,以文会友,当其阅读张氏父子的文章诗词后,不禁拍案叫绝。(另两人为张的儿子张怀渭、侄儿张怀泗)并伸出拇指啧啧称赞,说“三张”“博览古今,文逼韩苏。”“宋有三苏,今有三张,都是了不起的英才呀!”张邦伸的文章收录在“云谷文抄”四卷中。主要的文稿有《人物志》、《读书札记》。他的著述之多,为汉州第一人。
2014年2月6日

中国文苑小说散文专刊
顾 问 张鹏飞 龙 秀
总 编 郭培友
主 编 王维正
编 委 贾小瑞 贾永丽 茹秀奇
赵永晓 高 智 樊丽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