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臆解“新月派”诗人、文学评论家卞之琳先生的《断章》
□ 童年
中国现代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北大教授胡适先生早在1917年2月就在《新青年》杂志发表《蝴蝶》,从此拉开了中国新诗的帷幕。历经百年磨砺,中国新诗一路坎坷走来,尽管现在还谈不上完全定型成熟,但也的确成绩斐然,出现了许多可圈可点的好诗,个中就包括卞之琳先生的《断章》。

❂ 断章
□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这首诗最大的看点至少有两条:一是该诗呈现浓浓的戏剧色彩。“桥上”人与“楼上”人互为彼此最心仪的风景。“明月”、“窗子”,还有“你”以及“别人的梦”,仼由一根肉眼看不见的红线“装饰”成一组颇具互文思辩色彩的心灵密电码。全诗从头至尾不提一个“爱”字,却让受众从其字里行间舔吮到令人潸然落泪的纯情野趣。无论神、气、情,还是意、理、景,均配伍浑融,笔力开放、遒劲、老道、朴淡、自然,透出强烈的艺术感召力。

二是该诗最具理趣的是浸润着人与人、内在主体与外在景物即客体互为因果的哲思顿悟,其欲露还藏的多维情趣让此诗百读不厌,具有启人心智的人文魅力以及生命精神镜像。

这首诗歌,当我们连续品咂七遍之后,你能不能呼吸到戏剧味很浓的一种氛围、一抹色调、一幅美得令人缄默的油画。实际上,读诗和写诗,从艺术审美层面上讲,大抵是一样的,并没有太大的区别。换言之,受众必须学会把自己的身心灵完全摆进去。在此诗中,“桥上的人”和“楼上的人”实际上业已形成互为风景这么一个融哲思互文、文艺磁场、多元视角乃至灵魂塑形的特写镜头语言。这种包裹着歧义美的蒙太奇画面感,相信“当行”级受众在脑子里边应该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诗意隽永的多感官场境。

如果把《断章》拍成诗电影,再辅之以小桥流水似的江南丝竹音乐和抑扬顿挫的解说,那就更好看了!该诗主体和景物之间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种互文、互补、互启、互鉴的诗境结构链。仔细品读这首诗,受众自然就会发现深谙传统国学文化的卞之琳先生并没有过多地去刻意渲染什么,也没有滥用形容词,他甚至故意淡化、消解所谓诗性技巧,却给人感觉非常真诚、朴素、自然,充满性灵之美与思想张力。


❂ 童年简介:

童年,本名郭杰,男,汉族,1963年12月出生于安徽省蚌埠市,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自1980年习诗至今已四十余年,笔耕不辍。诗风多元,中西交融,始终坚持创作实践与理论挖掘互补并重。曾策划中国诗坛第三条道路与垃圾派“两坛(北京评论诗歌论坛和第三条道路诗歌论坛)双派(垃圾诗派和第三条道路诗学流派)诗学大辩论等各类文创活动,多部诗歌原创作品和文艺评论文章入选各知名文创艺术平台。代表作有《天黑之前》、《河》、《短歌》、《短章》等,著有《童年文化批评诗学札记》等文艺批评专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