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彰德城事

2022年11月12日,安阳论坛·彰德城事、安阳文史论坛联合举办的“探寻安阳古村落”公益文化讲堂活动走进王二岗。

王二岗村,位于安阳市龙安区马投涧镇,在市区西南十五公里处,东临107国道,北临341国道。该村历史遗迹深远,红色根脉深厚,2016年8月被批准为省级传统村落保护单位。

王二岗村有着很多清朝时期留存至今的古建筑群落,如今,青砖灰石垒砌而成的楼宇历经百年,仍于此矗然而立。举首仰望间,不由生发感叹,这些建筑群落透过时光的缝隙里,穿过久长的岁月,向人们抒写着多少厚重的历史,绵长的文化。

在这些建筑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150余年前的邢氏宅院。据说邢家有着300余年的发展史,以耕读持家,农商并用,家业逐渐兴旺,当时王二岗村周边1200多亩田地全归邢家所有。现在虽然历尽岁月洗礼,但仍能从建筑格局、风格,材料选用等方面窥见邢氏庄园曾经的鼎盛辉煌。

如今,这座邢氏宅院,成为了兼具红色教育和古村落文化保护为一体的红色文化基地。


据王二岗村红色文化筹备小组赵力志先生介绍,红色文化基地共设置八个展馆,包括家风村史,革命史记,传统文化等内容。

据了解,展馆中的革命历史文物,除了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自愿捐赠外,多由王二岗村红色文化筹备小组赵力志先生历时十余年一件件走访搜集,得此一闻,钦佩敬仰之意顿然而生。

在知青食堂旧址,王二岗老知青徐忠信,正为大家讲解着"知青记事碑"的故事——该碑文记载了1965年6月4日安阳市首批赴安阳县马投涧公社王二岗大队68名知青的文字资料,据说是目前安阳周边有据可查的唯一一座知青记事碑。

首批知识青年下乡距今已有57年,当时254名热血青年,响应党的号召,听从祖国的召唤,作为安阳市首批下乡知青插队劳动,其中有68名知青分配至王二岗大队,他们抱着为改变农村面貌的极大热情,和乡亲们同吃同住,一起修渠打井,同甘共苦,战天斗地的精神实属难能可贵。

在王二岗村综治中心,鸟虫篆书法创新第一人”赵力志先生现场挥毫撰写鸟书体。闻得鸟书笔画复杂,不易写就,但在先生落笔之外,纸页之间,每一笔都是美感乍现,大家不由对先生的书法技艺大为赞叹。

参观结束后,大家在村会议室齐聚一堂,召开了本次研学的座谈会,安阳市工商联副主席、河南阿里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永军主持会议并讲话。

他表示参观学习红色基地深受鼓舞,革命先辈不畏苦不畏难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保护和传承古村落文化,是我们后辈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开展这样的活动,目的即是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并加入到保护守护古村落文化的队伍中。

文史论坛召集人李自存先生也感慨颇多,倡议大家要向老一辈革命家学习,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同时,要传承好、保护好古村落文化。

原安阳市旅游局局长、安阳周易研究会会长秦文学建议,结合国家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方针的大主题,将古村落加以修缮整治,推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

安阳地方文化研究专家齐瑞申先生和大家交流探讨了王二岗名字的由来,并提出可作为王二岗村亮点进行打造的两个方面的意见:一是王二岗村就地取材的建筑风格;二是首批社会知识青年有着不同于学生知识青年下乡的独特之处。并建议要加强对文物、遗迹名称的标注,以更好地向前来参观学习的人士展现王二岗村的历史文化遗迹。



参加活动的专家、学者认为,本次走进王二岗,不仅感受了红色文化,重温了峥嵘岁月,聆听了知青故事,还参观了清朝时期留存下来的古村落建筑群,收获非常大,是一次很有意义的研学之旅。


感谢安阳市委网信办、安阳市文广体旅局、安阳市工商联、安阳市文联、安阳市图书馆、安阳市古城保护发展有限公司、中共马投涧镇委员会、马投涧镇政府、安阳彰德金店对本次活动的大力支持,期待下次再见!

摄影 | 柏春梅 刘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