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风采】
吴仰生,笔名仰生,昵称:俯仰生涯。安徽省作协会员,曾为下乡知青、工人、中学和大学教师。爱好文学,笔耕不辍,已有350多万字的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发表与出版。其中,中篇小说《亡魂》和长篇小说《爱的家教》颇受好评;曾获“小天使"铜像儿童文学奖、"阿英”文学奖等十多种奖项。
【著名作家吴仰生小说集】
人 啊 人
(倾情人间•系列一)
变异的钩沉
( 中篇小说)
钩沉钩到了一条美人魚
一
佟至教授刚退休,学校反聘他回校带博士生,他谢绝了。他有几本书要写,比如《中国唐诗宋词元曲掌故之钩沉》、《王国维人间词话之钩沉》等等,这类学问,得静下心收集资料,创举心读,拨云见日。
他明白,抄书袋不难,但真正的钩沉,是将深奥的道理或散失的内容,或整理归位,或探索新意,其语出《易经-系辞》,深奥着哩!
以前,他写过几本书,也获得过不菲的荣誉和稿费,否则他也评不上正教授。但他自己明白,其内容大多是凑出来的,大多是教学的讲义合成,有不少还参考了历届学生毕业论文的精华。一想到这些,他就如得了感冒,乏力而内疚,惶惶然地不自在。
但他是个契而不舍的勤奋人,每日里按时到资料室上下班,工作人员还未到,他已等在门口;人走净,他舍不得还手上的资料,每次都是管理员催回。
他伏案于资料室,一副老花镜,一支老式派克笔,一叠硬白纸板卡片,其潜心专注的神态令人起敬。
在资料室里,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只要佟教授伏案抄摘资料,人们翻书的动作都格外小心,生怕惊扰佟教授缜密深邃且忘我的思维。
佟教授对这些浑然不觉,他很高兴自己退休了还能进入这种做学问的境界,一种至高至深的境界。
有人劝他去上网查彔资料,来得方便,不必如此吃力劳累。他何尝不知道这些,自己的抄摘卡片的方式,还是胡适、鲁迅那时的遗风。他推说公用的资料太淺薄,其实呀,他是不怎么会用电脑,或许他是舍不得交纳彔制费。
他至今还沉浸在因伏案抄彔资料而感动了一个女学生的兴奋中。
女学生叫马小兰,比他小二宿,也就是小二十四岁,这佳话在大学里传了好多年,至今不衰,因为当时追马小兰的那些男孩,有几个现在就在这座大学任教,由此可见,马小兰当时多么漂亮倩丽,当时的师生爱情的风波影响又有多么之巨大。
当然,佟教授不儍,马小兰毕业前,他是忍而不发的,连接吻牵手都沒有过。他有这个心,却沒有那个胆。正因为如此,马小兰就更爱这位儍乎乎的君子老师了。
佟教授,教书不是很有名望,属于引经据典的刻板教书匠,学生上他的课,就有那冬至寒冷的感觉,但一想到他能让小他二十多岁的马小兰爱上他,肯定有过人之处,课堂气氛也就不那么冷清了。
佟至只有在马小兰面前,才可以变得异常幽默。
他们结婚后,一直没有小孩,也许是马小兰的问题。他为了解除小妻子的婚后无孩子的寂寞,就养了几缸各色金鱼,对妻子说,我是钩沉作者,钩者亦是钓鱼的,我最大的业绩,就是钓着了当今世上最美丽可人、最贤慧淑德的美人鱼,那就是你!
马小兰笑道,你真会说笑,这跟这些鱼儿有什么关系呀!
佟至一板正经地说,它们都是我俩可爱的孩子,不是吗?
佟至这番肺腑之言,说得马小兰红了眼,差点笑出了眼泪。
说起这段爱情,事过十几年了,佟至至今感觉与说道皆乐此不疲。男人嘛,事业与爱情双丰收才为上者,他自认为前者自己一般般,后者却是高高在上,超人多筹。尤其是和马小兰同步于校园里时,他的头是昂着的,严霜的脸上漾些层层笑波,平时微驼的背也挺直了起来,一下子就年轻了十几岁似的……
其实呀, 她是荷花我才是鱼
二
佟教授说到自己的婚姻,有时候就会东拉西扯,胡话连天,竟然忘乎所以。
比如说,他说他们的媒人是孙犁和余秋里。
有人听他喝酒忘形时这么说,就奇了怪了。
说大散文家余秋里,还说得过去。都是从事文学的,散文与"钩沉”有些内在联系,写散文乃创作,钩沉乃文学考证,本有渊源,也许佟至就是余秋里学生哩!不好面证,权当模棱两可地说、糊里糊涂地信吧,本无伤大雅。
又有再者,马小兰只比黄梅戏戏剧家马兰多一个中间的小字,乃妹妹或什么的,皆有可能,玄乎归玄乎,亦有一定猜信度。
然而,说到孙犁是月老,就太迁强附会了,因为孙犁早在一九九七年就仙逝了,难不成去世好几年还能为他们作媒?
佟至周围的人,大多也是钩沉的高手,于是就有好事者做了考证:
十几年前,佟至拟写一部小著《荷花淀鈎沉》。明言人当知荷花淀便是指荷花淀派,代表作家为孙犁,他的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充满抗战时的乐观精神,清新朴素,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
其中,尤以小说《荷花淀》为主篇。
这一派的得名不但源于白洋淀这块湖面背景,也源于孙犁的短篇小说《荷花淀》,其派的主要作家有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等。
他们的作品大多以白洋淀明媚如画的风景当作背景,具有朴素、明丽、清新、柔美的风格,洋溢着诗情,带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记得茅盾在评介孙犁时说过:孙犁有他自己的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有抒情味,他的小说好象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绝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当时, 以孙犁为首的“荷花淀派”和以赵树理为首的“山药蛋派”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为著名、最有影响的、各具千秋的两个“流派”。
自一九五八年的大鸣大放以来,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时期,这个荷花淀派及其作者作品遭到多次批判。
那个时期的散文,不准以自我为抒发中心,只能多点革命口号,美其名曰抒写革命的英雄主义。这文学主张本沒有错,但以此为唯一标准,就殁杀了文学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佟至是白洋淀人,他家的村子就叫荷花村,村子四周皆是荷塘。正如唐之白居易所诗"东林北塘水,湛湛见底清。中生白芙蓉,菡萏三百茎。白日发光彩,清爽散芳馨。泄香卸囊破,泻露玉盘倾。”
佟至,虽憨,亦儍,他曾戏说自己是新时代文人中的阿Q,但这个阿Q颇有正义感,文革后,他胆儿也大了些、肥了点,憋不住了,就想为荷花淀派诸为老师正名,便选题《荷花淀钩沉》。
正巧,他的学生马小兰的毕业论文即为《为荷花淀派正名》。
一个是写书,一个是毕业论文,文题如同一辙,这故事就来了,这情感也就日益见深了。
爱情一旦来了,谁也挡不住。佟至用怀愫体草书乐府民歌《江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荷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北。
他送此书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告诉马小兰,老师本是奔放人,尤其在爱情方面,不是学怀素的和尚本性,而是追寻毛体的根源。
其二,他是将马小兰比喻成美丽清濯馨香的荷花,自己愿如一条活泼的戏荷小鱼。
马小兰当然懂得很,她看到了佟至老师热烈的一面。可以这么说,这世上,只有马小兰真正明白了他。
小佟至二十四岁的马小兰沒有矜持,沒有娇柔,她练过钢笔体字帖,写得一手正楷硬笔书法。
她回了一篇周敦颐的《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繁。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请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宜乎众矣。
佟至心领神会,又以正楷的颜体书写了这么几句:
第一句是"嫩碧才平水,圆阴已蔽鱼。"
这是唐代李群玉《新荷》中的一句,意思是说,娇嫩碧绿的荷叶该露出水面铺展在河面上,鱼儿在荷花的阴影下悠闲地游来游去。
第二句是明代袁凯《浦口竹枝》中的句子:“更将荷叶包鱼蟹,老死江南不怨天。"
意思是说,用莲叶将鱼儿和蟹包好做成美食,这样悠闲美好的日子即使老死江南也是值得的。
天啦,佟至将爱情表白得视死如归,死当为鬼雄。
马小兰没有理由不爱上这个男人。
余秋雨与马兰爱情之钩沉
三
佟至和马小兰恋爱后,文思如涌,不可遏止。
他大小兰二十四岁,胜过马余秋雨大马兰十六岁;加上马兰与马小兰的名字几乎相溶,他便对《余秋雨与马兰爱情之钩沉》情有独钟了。
有一次,他在阶梯教室连上三节课,他讲到了这一选题,讲了开头的一部分。
当时,马小兰就坐在下面,他几乎是为她开讲的。
课后,马小兰不好意思地对他说,你不是讲钩沉,而是在讲小说,也仿佛在讲我们。
回忆起来,确实是这样的:
马兰说,不悔嫁大16岁余秋雨,60岁无子女亦幸福。
我很喜欢你的戏,是你的戏迷。
我很喜欢你的书,是你的书迷。
作家余秋雨和黄梅戏艺术家马兰如是说。
两人相识相爱二十年,依旧是对方最忠实的粉丝。
喜欢听黄梅戏的观众,相信对马兰并不会陌生,但或许你不知道的是,马兰的爱人竟是一代文豪余秋雨。
这两个看起来似乎不会有任何关联的人,却在命运的安排下慢慢走到了一起,结为了恩爱夫妻。
爱情或许就是如此,命中注定就是最好的安排,从一开始的一见钟情到后来的情根深种。
二十年间,马兰从朋友变成了余秋雨的枕边人。
马兰出生于戏曲世家,顺其自然地也就继承了长辈传下来的衣钵,从事黄梅戏行业。
日子过得顺风顺水,马兰的人生在外人看来也算是令人羡慕的,可随着时间的推移,马兰却也开始有了烦恼,她开始对自己目前的生活感到迷茫。
她开始不知道黄梅戏的存在的意义,她觉得她的事业开始没有了挑战,甚至开始停滞不前。
她在想自己如何才能更好地表现黄梅戏,虽然自己在台上尽力演出,在台下努力训练,但马兰仍旧觉得不够完美。
机缘巧合之下,一位长辈送了一本余秋雨写的《艺术创造工程》给马兰。
马兰看完这本书之后,顿时觉得心中的迷茫得到了些许慰藉,心想能够写出这样的文字的人,大抵是一位睿智的老学究吧。
马兰内心不知不觉引发了一种情结或愿望, 但愿自己可以和他好好聊聊自己的迷茫和困惑。
之后通过联系,马兰终于在一次演出之后和余秋雨见面了。
那天,马兰刚演出完就开始等着余秋雨前来赴约,直到看到一个风华正茂的中年人来到了她的面前自我介绍:
马老师,你好,我是余秋雨。
看着眼前的余秋雨文雅却不迂腐,和自己想象的有很大差距。
马兰有些意外,随即也顺势自我介绍,两个原本不会有联系的人就这样开启了属于他们的故事和旅程。
这次见面,马兰在余秋雨面前说了很多很多,例如自己先前的疑惑不解地纠结等等,而余秋雨就像一位兄长和老师一样不厌其烦的细细开导。
他甚至还和马兰谈了存在论。
一番谈话下来,马兰不得不佩服眼前这个比自己年纪大了十六岁的男人,甚至觉得自己在他面前都要仰望他。
而此时的马兰心中对余秋雨除了有一份崇拜,更多了一份少女的爱慕之情。
只是这时候两人还只是朋友,马兰虽然对余秋雨有意思,可她却不知道余秋雨对她的印象是怎么样的,但其实余秋雨对马兰亦是同样的感觉。
在这之前余秋雨就很喜欢马兰唱的黄梅戏,一次他和朋友去卡拉OK的时候,屏幕上放着的就是马兰唱黄梅戏的片段。
只不过那时候周围的同事都没有认出这是马兰,唯独余秋雨认出来了,或许属于恋人感情的种子,早在那个时候悄悄地种下了。
相识之后的两个人便经常通信聊天,在一次次散步和在一次次聊天当中,两人对彼此的感情逐渐生根发芽,之后便也就慢慢走到了一起。
成为了情侣之后,马兰对余秋雨的了解似乎更多了起来,她会读很多余秋雨的书,会当余秋雨手稿的第一个读者,简直是余秋雨的头号书迷……
而余秋雨亦是如此,会和马兰说很多自己对历史文化的理解,也会倾听马兰说她对自己作品的感悟,当然他亦是一如既往地喜欢马兰唱黄梅戏。
两个人也经常开玩笑,称自己是对方的粉丝,明明是热恋当中的情侣,但是感觉却像是生活了很久很久的老夫老妻,以至于当余秋雨开口求婚,似乎都是那么顺理成章的自然。
那时候余秋雨刚刚离婚,马兰或许想着应该没那么快立刻和她结婚,马兰是一个很朴实简单的人,也不敢奢想太多。
在一天下午她和余秋雨一起看书喝茶,忽然余秋雨挠挠头说了一句:
其实我觉得你当我老婆挺好的。
马兰想了想说,我也觉得不错。
从始至终两人都没抬头看过对方,仿佛是一件理所应当,早早就认定了的事情一样。
在余秋雨离婚的同年,马兰低调的和余秋雨结婚了。
那么在一起当情侣,或者说是知音合适,还是嫁给一个比自己大十六岁的男人,当相濡以沫的夫妻更合适呢?
四
两人婚后的相处,相比于谈恋爱的时候似乎多了一点乐趣和拌嘴。
以前余秋雨写文章的时候,马兰喜欢在他旁边跳来跳去,余秋雨不仅不觉得烦恼,甚至还觉得有助于写作。
后来婚后马兰还是如此,但是有一次余秋雨也许是因为写作不顺,就让马兰去另一间房间待着。
马兰不解就问他为什么之前不介意,余秋雨只能无奈地说今天不行,今天不行。
不过这也是两人相处当中的一个坦言小插曲罢了。
马兰在日常生活中对余秋雨还是很体贴的。她乖乖地去另一间房待着,平时连唱歌也都会去到厕所里关好门窗,就怕影响到邻居和余秋雨。
不过大多数时候,马兰都觉得能够嫁给余秋雨是一种幸福。
因为马兰比较爱干净,于是每次和余秋雨外出回来之后,马兰都要收拾很久,余秋雨觉得大抵不需要如此,便劝妻子马兰。你不必这么拼命打扫,所谓尘世尘世,就是有灰尘的。
马兰听完之后哭笑不得,但是还是尽可能的打扫好属于她和余秋雨的小家。
余秋雨见她如此执着,便尽可能的做一些自己能做的事情。
每次外出回来的时候,他不会像别的男人一样屯着一大堆衣服拿回家给老婆洗,而是自己都洗好了再回家。
平时自己的书桌乱七八糟,自己也不会让马兰收拾,而是自己收拾好,还会嘚瑟地和马兰说,看吧,我是不是很会疼老婆。
不仅如此,余秋雨为马兰写过一篇文章,里面对马兰极尽赞美,所以说大多数时候马兰都能够感受到余秋雨对她的好。
因此无论是生活上还是事业上,她都是很感激余秋雨能够出现在她的生命里,甚至说,除了给予我生命的父母,他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了。
时间长了,马兰也就对余秋雨有了很多的依赖。一次她去宁波表演,要在当地住一个晚上,在晚上睡觉的时候,她听到窗户那里发出叮咚的一声响。
当时已经半夜两三点了,躺在床上的马兰越想越害怕,于是偷摸下床打电话给丈夫余秋雨,说自己很害怕。
余秋雨就让她把电话开着免提,举着电话去到窗边,并且对她说,你只有直视它了,心里才能不害怕,你仔细看看,就能发现压根儿不是你想的恐怖的东西。
马兰真的听着余秋雨的话,到窗边去站了好一会儿,随后就发现了果真什么都没有,压根就是自己骗自己,心里也就慢慢平静了下来,继续去睡觉了。
对于马兰来说,她已然将余秋雨视作爱人、亲人、师长、朋友……
而这一切其实源于他们的生活观和对情感的追求相似,但往往余秋雨都比马兰看的更远一点,走的更远一点。
两人家世背景相似,父辈在特殊年代都曾经受过屈辱却从未散播仇恨,在相似的背景下成长受教育,马兰和余秋雨都成长为坚韧不拔的人。
其次性格也很像,马兰和余秋雨看起来文文静静,实际上性格都是利索的人,所以生活中也会有磕磕绊绊,一有吵架的苗头的时候,余秋雨就会生气的说,你这样说不对,你自己想想吧。
马兰一般想想之后就会低个头服个软,不过两人在有分歧的时候从来不会口不择言地和对方说一些伤人的话。
这大抵就是他们婚姻能保持幸福的秘诀之一吧。
五
两人幸福美满的婚姻似乎也有些遗憾,马兰和余秋雨结婚多年,不知道什么原因,两人一直没有孩子,一直过着二人世界。
但是这并没有影响两人之间的夫妻感情,他们依旧保持着稳稳的幸福。
马兰很喜欢旅游,于是余秋雨便经常陪着马兰一起去世界各地看看,马兰觉得想歇一歇不唱黄梅戏了,余秋雨便支持她退下舞台。
待到马兰再次上台,他又亲自写了剧本《长河》,让马兰当他的女主角。
很多人都羡慕马兰能够遇到余秋雨这样的好男人,不仅浪漫专一,而且很多事情都比她成熟,就连马兰自己都说,余先生和我在感情方面是比肩共进的,但是在其他方面基本上都是他在前边带着我。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马兰本身也是一个很好、很优秀的姑娘,有傲人的容貌以及事业,有自己独立的精神世界。
她能够理解余秋雨的书,也能够理解余秋雨的精神世界,能够包容余秋雨的性格做出让步等等。
两个人的爱情故事也告诉我们,爱情和婚姻的双方不一定要互补,其实相似也行。
大千世界,茫茫人海,能遇到一个灵魂相似的人,想不惊喜都难,毕竟大多数人都喜欢跟性格相似的人接触,这也是对自我的肯定与认同。
所以性格互补的两个人可能更容易互相吸引,但是性格相似的爱情会更长久。
也有人说他们之所以能够相爱是因为遇上对方的时机刚好好,但马兰却认为:
就算我这辈子没有嫁给余秋雨,当我遇上他的时候,还是会被他的魅力所折服。
时机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个人。的确,在马兰的生活当中。余秋雨总是适时在马兰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甚至不介意拉着她的手往前走。
这样的人,马兰怎么可能不动心?
所以任凭外界喧嚣,马兰都只会珍惜眼前人,珍惜心上人,珍惜余秋雨。
醉翁之意不在酒
六
佟至写这部钩沉的目的, 远不在于抒发一段婚姻佳话, 为自已的男老女少的婚姻张目, 而是将一段正常但不合法, 伺空见惯但有损领导层形象的变相贪腐钩沉出来, 公之于众。
他以为, 在安徽损失了两位杰出的黄梅戏艺术表演家, 一位严凤英,被整死在文化大革命初期, 那也许是难以违逆的事;
另一位就是马兰, 改革开放了, 逼她离开舞台, 就骇人听闻了。
有人说, 成名成家给马兰带来了巨大的名气,同时也带来不少的负面影响,流言蜚语多了,疑神疑鬼的也有了,马兰不堪重负,渐生退意。而此时,著名学者余秋雨疯狂追求她,她正好顺势而为,在一片嘲讽声中嫁给了与她父亲差不多大的余秋雨,彻底离开了黄梅戏舞台。
佟至在这部钩沉中写道,安徽省委宣传部退休干部梁志的留言,澄清了这一切。
他说, 马兰只不过不愿俗同, 去参加一次聚会, 就因此得罪了一位省级领导, 就被威逼, 就被剥掉了层层光环, 离开了安徽, 离开了舞台。
这种手段也是具有中国权利特色的。中国权利派向来喜欢玩这种手法。佟至为安徽有马兰这样的艺术人品骄傲。为安徽有这样的当权派而耻辱。
马兰是黄梅戏第二代代表人物,五朵金花之首,地位高,艺品高,人品高,是一位难得的三高型表演艺术家。
她是全国舞台剧和艺术剧表演中全部获得艺术奖的第一人。马兰是迄今为止国内既囊括了舞台剧表演全国最高奖项,又囊括了电视剧表演全国最高奖项的唯一人。
黄梅戏作品《女驸馬》、《龙女》、《无事生非》、《风尘女画家》、《红楼》、《梁祝》等部部叫好自不必说。黄梅戏之外,84年央视春晚的精彩亮相,86版《西游记》殷温娇的惊鸿一瞥, 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
有位记者采访时遇到了一位省社会科学院的张学者,他说, 马兰人品高远,国内演艺界很少有人能比,只是因为她婉谢了一些官场的应酬演出,就被活生生地排斥六年之久,充分反映了文化界的老毛病,也就是唯官是从,压倒一切。我不认识马兰,但希望你们代表我这个老人转告马兰:你表面上虽然已经失去一切,现在安徽代表黄梅戏担任全国人大代表的已不是你,担任全国政协委员的也不是你,担任全国剧协付主席的也不是你,担任安徽剧协主席的也不是你,担任黄梅戏剧院院长的也不是你,但在安徽人民和全国观众心中,你是黄梅戏的一段辉煌历史,一盏不灭明灯。让他们去争去抢,观众心里一杆秤。你还那么年轻,仍然大有可为,全国观众会支持你!
无独有偶的大男少妇
七
在这座大学,还有一人在爱情上可与佟至敎授有一比,他叫邱实,有人戏叫他秋实,说他更是事业与爱情双丰收。
说来话长,邱实本与佟至为高中同学,其成绩乃是一流。他总是年级第一,而佟至至多只夺了一回第三。
按成绩,邱实当然可考进大学,起码可进这座一类名牌大学,与佟至成为校友。
但不行啊,体检过不了关,他背驼腿跛还瞎了一只眼,只好毕业后留村种田养藕。
改革开放后,全村的年轻人都进城当建筑民工了,没人要他,他干不了工地的累活。城里造的都是几十层的高楼,他跛不上去呀!
佟至留校后,他千里风尘地找了来,身带一身的荷香。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他毕竟是高中时的高材生,考了一下,就在这座大学里当了勤杂工,好呆和佟至一样,成了大学的职工。
那时信件与报刋得有人收发,于是邱实就担起了这一重担。
他一跛一跛地游走各系各科室,还有阅览室、图书馆与资料室,这已成为学校的一景。
邱实不仅一跛一跛地接地气,更接人气与文气,全校就数他与学者名流接融多,也交谈得多。
他本是做学问的人,佟至的钩沉学问他亦会,只是不屑而已。
他每月到各处室收集废旧报刋,这是他的专利。
他总是躲入屋内整理着、查视着、分类着。他有一个厚本子,全记着他的收集主旨和要求。他豪不犹豫地对报刋用剪刀挖"天窗”,丝毫不手软。
他将挖过的报刋,打捆分类,蹬着三轮车送于离校不远处的废品收购站,随之又换或汽水、热狗一类,犒劳众"乡亲"。于是,他很得人心。
邱实很专一,很踏实,凡是旧报刋,哪怕是有关部门、有关班级、有关个人,丢弃于垃圾堆,他也不放过,就连校外周围的垃圾点,他也常去巡视。
人家捡垃圾,特关注纸盒纸板、易拉罐一类,他不屑,只重视旧报刋。于是,学校里的好事者送给了他一个雅号:"垃圾君子”,这是说他不抢捡垃圾人的饭碗。
八
有回,初夏天,不冷不热,气爽神清。
天蒙蒙亮,他蹬着三轮,哼着自家荷花乡俚的民歌:
碧浪清扬美荷花,
窈窕身姿正高扬,
清爽微风吐绿裙,
美丽的红唇吐芳华。
我啊朝阳映彩霞,
悠闲的蜻蜓游戏她,
她是那样美无暇,
娇艳圣洁人常夸。
啊啊啊啊啊啊啊,
楚楚动人的美荷花,
悠扬的歌声赞颂她,
年年喜庆花盛开,
香飘曰丽香天涯,
香天涯……
在前面的垃坡堆前,有人在翻着垃圾。
近处一看,昏暗的路灯下,一少女在找吃的。
她听着有人,很惧怕,低下污黑的脸庞,似乎要哭泣。
这女孩不过二十岁,听哭声,音声很悦耳,脸虽脏兮,却不失美丽之胚,尤其是个条,苗条之极。
一问方知,她家远在云贵大山之中,是被人以招工名义拐卖而逃脱的,还是个高中生哩!
不知怎地,邱原一时心猿意马起来。
邱实突然仿佛被人猛的一击, 鲁迅的小说《肥皂》正是为自己的所见所想写的, 他感到羞愧万分、 汗流满面。
那小说写道, 主人公四铭在街上遇见了一老一少两个女乞丐,听到了一个围观的无赖调戏女乞丐的下流话——“阿发,你不要看得这货色脏。你只要去买两块肥皂来咯支咯支遍身洗一洗,好得很哩!”内心顿生淫念。这种对女乞丐胴体的渴望由于受社会道德等因素的压抑,只能存在于四铭的潜意识中。
首先,潜意识中的淫念支配四铭离开女乞丐后下意识地去广润祥买肥皂。表面看去,这肥皂是为四铭太太买的。实质则是四铭潜意识里的淫欲受到现实条件的限制,由女乞丐向四铭太太身上转移。
接着,四铭携皂归家,借询问英语的事大骂儿子学程。其怒气的由来固然与买肥皂时受学生的奚落嘲笑有关,但更深层的原因,却是四铭对女乞丐的淫念受到现实压抑,心理紧张得不到缓解的愤懑。
继而,四铭在饭前和饭后两次讲述目睹女乞丐的经过,极力夸赞孝女,抨击世风之不良,并津津有味地重复无赖调戏女乞丐的下流话—— “咯支咯支遍身洗一洗”。
很明显,四铭的谈话绕了一个圈子回到了产生淫念的始发点,潜意识中对女乞丐身体的渴望兴奋着、蠢动着,披着卫道愤世的伪装顽强地表现自己。
作为妻子,四铭太太非常了解四铭。她忍无可忍,一针见血地道出了四铭之所以买肥皂、发邪火、赞孝女的隐秘:“他那里懂得你心里的事呢。……他如果能懂事,早就点了灯笼火把寻了那孝女来了。好在你已经给她买好了一块肥皂在这里,只要再去买一块……你们男人不是骂十八九岁的女学生就是称赞十八九岁的女讨饭:都不是什么好心思。‘咯支咯支’,简直不要脸!”
鲁迅充满揶揄嘲弄地写道:“他觉得存身不住,便熄了烛,踱出院子里,他来回的踱,一不小心,母鸡和小鸡又唧唧足足的叫了起来。他立即放轻脚步,并且走远些。”“他很有些悲伤,似乎也象孝女一样,成了 ‘无告之民’,孤苦零丁了。他这一夜睡得非常晚。”
四铭形象的塑造,显示了鲁迅深邃的心理学知识和精湛的心理讽刺技巧。和其时不少同类作品不同,鲁迅摒弃了从易于发现的、外露的虚伪现象入手进行讽刺的途径 (如塑造一个表面道貌岸然实则无恶不作的淫棍),而着力发掘封建人物表与里、庄重与淫邪之间极其隐蔽的联系,明察秋毫地透过对象的高尚庄严揭示出其藏得很深的渺小和卑劣,使读者获得一种出乎意外、余味深长的喜剧性美感享受。
借助四铭形象的刻划,鲁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伪君子形象,辛辣地讽刺了封建卫道知识分子竭力鼓吹封建道德的虚伪性及其复古言行的欺骗性。
九
邱实反省自己:这般对鲁迅小说《肥皂》的领悟,本应是老同学佟至的事儿,今儿也让自己见识与感悟了一番。
这么一想,反倒轻松了许多,他将女孩子领到早点铺子,拣好吃的让她饱餐了一顿。
女孩很感激,看他的眼神很诚挚,也怪怪的,因为在女性中,只有自己的奶奶和母亲曾经这么注视过他。
他感动了,掏出身上所有的钱,大概有三百多块,送给她作为路费,告诉她如何乘六点以后的工交车上火车站。
女孩哭得稀里哗啦,引得晚班早回的吃客围了上来。
围看女乞丐的人不外乎三种,同情者、好事者与痞子。
容不得多想,征得她的同意,将她一口气地蹬回家,一个简陋但温馨的孤男之家。
现在只用沫浴露,不用那用起来"咯支喀支”的肥皂。听见哗哗的淋浴,像溪水的潺流声,很动听,像音乐,邱实几乎手足无措起来。
女孩子出浴本来就漂亮,她还真的美貌非凡,活脱脱的一个笑迷迷的刘亦菲。
一问,她的名字还真与刘亦菲沾上边,她叫刘小非。
这女孩比马小兰还小四岁。
邱实知道佟至是书呆子一个,便找着马小兰。
他这儿没有亲人,在心里佩服小兰的为人。
小兰本可以留校教书,但她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资料室工作。人们都明白,她这是为了支持爱人的钩沉写作,钩沉钩沉,就是钩出沉在水底的资料宝贝。
在小兰心里,马兰为了余秋雨老师,能放弃艺术家的生涯;而她呢,几乎可以当爱人的最佳助手,何乐而不为呢?
邱实几乎天天到资料室走动,加上他和佟至本是老乡和高中同学,他很自然地就和小兰熟透了。
更有趣的是,这两对人在年纪差别的般配上,几乎是绝似。
于是马小兰找刘小非亲谈了一次。
与其说是试探和说服小非去爱邱实,倒不如是为邱实负责。
小非不善说话,她只说,最近我遇到了太多的坏人,难得碰到邱实,他是难得的好人。我会对他好的!
小非和邱实结婚后,在学挍里当女园丁,她懂得养花,自己也如同花儿一朵。
很快,马小兰就和刘小非就成了无话不谈的闺密。
让钩沉变异的开天窗
十
这两对人两人世界的幸福各有千秋,但又异曲同工。
事业上呢?随着时代的发展,就有异变了。
佟至教授终于写成了那两部大作:《中国唐诗宋词元曲掌故之钩沉》与《王国维人间词话之钩沉》,但是沒有出版社应允出版,都怕发行量低,亏本。于是,佟至不得不学会发表于文学平台,按章节分发,逐步形成电子书。
这些平台一般热门微型小说、散文、现代诗歌,尤其是古典诗词,热闹得很。
对于佟教授的大作,真是看在他的声望上,而且这两家文学平台的掌门人,也就是社长与主编皆是他的学生。
作品的阅读量凭打赏多少而定。这就难了,主要是观念改不过来,较痛苦,过去是拿稿费的,现在得付稿费,发一次至少三十至五十元不等,还得还文友打赏的情。
小兰说,我们得与时俱进,写作也是尽文心倾文情,咱们付得起,快乐就行!
佟至的脸上既有歉意又有衷情,反正比冬至严霜般的脸庞爽气得多了。
邱实呢?他却如鱼得水,他的多卷《中华现代征婚广告大全》一至十集,十本厚厚的报刋剪贴,移花接木,精致奇绝,荣获全国民俗剪贴大全金奖,奖金十万元。
他的世界各民族图腾剪贴,更是绝了,被称为图腾钩沉绝本,奖金十万美元。
佟至倒也大气,既吃惊又高兴,忍不住携着小兰去观赏原创。一看,吓了一跳,你猜怎么着?一页页张贴一幅剪辑的图腾,其背景却是吻合这个民族的水彩画,那画应是高手所绘,幅幅皆可面世惊鸿。
一问,方知是邱实自已的手笔大作,他已练习水彩画三十多年,黙黙的,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还有很多,创意新颖,构思超群……
水彩与水墨是不分家的,乃谓国画。
小非告诉佟至与小兰,有好几家世界级画廊来约展与拍卖我家老邱的画儿。她自个儿实在有点不可思议。
佟至说,获金奖,区区十万美金算什么,这犹如模特效应,邱实的钩沉图腾的背景就是咱们大中国的国气。
邱实自嘲自己,我是世上最丑的模特。他说得大家哈哈大笑起来。
邱实又诚恳地说,适时请佟兄为我配上墨宝诗文可好?!
小芳与小非都乐不可支,齐声说道,好呀!好呀!!
那几天,小兰与小非越发亲密。他们的结论是,自己的爱人都很优秀,他们的事业都是难能可贵的,各有千秋,一个钻故纸堆安身立命,一个开天窗荣身获利;一个不愿忘古,一个紧步市场。谁更对更好呢?
这两个女人呀,都说自己的丈夫最好!
2022.10.04 于芜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