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把中华书法作品挂在太空
和联合国总部的中国将军
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但凡有思想和才华的人,他的思想境界肯定是纯粹的、高尚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只有具备高尚情操的人,才能在某些方面有所造诣,得到众人的认可和拥戴。
我们熟知的雷锋同志,他出身平凡,虽然只有小学文化程度,但他能够在国家与社会主义时代的文学海洋中,寻觅到能够抒发自己内心情怀的著名诗文——《唱支山歌给党听》。
他把蕉萍同志创作的华彩诗篇《唱支山歌给党听》,很用心并体会般地摘抄在自己的日记本上,后来,被发现《雷锋日记》的同志精选成脍炙人口的颂歌《唱支山歌给党听》。
如果不是在《雷锋日记》中发现了这首经典的诗文,音乐家大概也不会创作出大众喜闻乐见的优美旋律:“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这首歌,带着雷锋同志最美好的愿望,最纯洁的心灵,唱出了亿万人民共同的心愿和美好心声。
没有一定的境界和思想高度,很难像雷锋同志那样,在文学的艺海中徜徉,摘录出这样一首深入人心的作品来。
中国的老人总用一句话叮咛后来者:做事先做人,学艺先做人。现实生活中,做任何事情,大概都应该同样如此。我有这样的习惯,赏人先看人品。
最近,在香港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主办和出版的《书画市场报》上,刊登了一篇介绍原辽宁省军区原副政治委员杨闯将军的一篇文章,《杨闯将军用笔墨书写家国情怀》。我看到后,有些感概并激动不已。
杨闯将军是我熟悉的老首长和老领导。当年,他在领导我们开展部队政治思想工作的时候,总能想出一些新思想,创造出新的政治思想工作内容。多少年过去了,很多事情仍然能让我记忆犹新。他的成长历程,也能给我们的人生带来很多收获和启迪。

原辽宁省军区副政治委员杨闯将军
少年壮志和出类拔萃
杨闯将军的祖籍,是山东省寿光县人。新中国成立之前,家庭生活十分贫困。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父母只好带着他的哥哥和姐姐闯关东。从千里迢迢的山东,来到了白山黑水之间的吉林省梨树县。在他们的乡里,只有杨闯将军的一家是来自于山东,他们在这里落地生根,成为一家特殊的外来户。生活的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1949年3月,杨闯将军出生于吉林省的梨树县。这一年的十月,新中国成立,他成为共和国诞生的同龄人。
虽然他出身贫寒,家境不好,但父母对孩子们的教育却很受用。期望自己的孩子“望子成龙”,将来成为有用的栋梁之材。
他们哥兄弟之间,也很努力,无论是做人,还是学习、工作,一个比一个优秀。在杨闯将军家的哥兄弟中,在当地都是出类拔萃的好孩子,有的成为校园里的佼佼者。
他的两位哥哥在中学读书时,一位是学生会的体育部长;一位是学生会的主席;杨闯不仅是学校学生会的主席,而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还当上了学校的团总支委员兼年级团支部书记。
在学校,他品学兼优。思想活跃,工作积极,学啥会啥。出板报,搞体育,搞文艺,吹打弹拉唱,样样都行。
咱们的先人有一句话说:“孩子能从小看到大”。杨闯将军做人的品质和人生才华,就是从这片黑土地上打下的基础并开始的。

杨闯将军在吉林省梨树县家乡读书时
从水稻兵到写小说
1968年2月,杨闯将军从农村入伍,来到了原64集团军192师某步兵团,开始了他从军40年的军旅生涯。
他当兵时,部队各方面条件还是很艰苦的。新中国成立,我们是一个极度贫困和一穷二白的国家。在艰苦的条件下如何建军。部队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人民解放军是一所大学校,在这所大学校里,要学军、学工、学农”。“部队不仅是战斗队,也是工作队,生产队”。
当年的部队,为什么要具备“三队”思想。因为我们的国家底子薄,基础差,经济有困难,当年还在“还债(还抗美援朝购买苏联武器和支援我们建设的债务)。”国家经济满足不了几百万军队的军费开支,部队必须要靠自力更生和生产劳动,来弥补军费开支和供给不足,帮助国家排忧解难。那时候叫“艰苦奋斗”,建设军队。
杨闯将军所在的部队,连续多年执行军农任务,在辽南盘锦农场种植水稻。于是,他一走进军营,便成为了一位名符其实的"庄家兵”。
当兵时,他是好兵。服从命令听指挥,种地、训练、开展部队的文化工作,做战士的思想工作,帮助其他同志共同进步。从当兵到当班长,样样工作都是身体力行。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成为部队基层建设的一名骨干。然而,部队没有亏待这样的好同志,他当兵18个月,就被提拔为团俱乐部主任,开始从事部队的文化宣传工作。
后来,“珍宝岛战争”爆发,部队为了培养锻炼他,让他重新回到插稻子的连队,带兵训练,摸爬滚打。他没有这山望着那山高,见异思迁,觉得领导把他提拔为干部,又让他回到连队当稻田排长。他把在部队基层积累的生活经验,很用心记在了脑子里,成为他日后搞文学创作的宝贵素材。
1972年,杨闯将军结合部队生活,创作出他在军旅生涯中第一篇小说《马车司机》,并发表在沈阳军区政治部主办的《前进报》上。作品真实地反应了当年部队骡马化的生活场景。
杨闯将军热爱部队,熟悉连队的日常工作,了解基层士兵的训练生活,他创作的小说与众不同,表达了连队士兵的思想感情。他创作的另一篇小说《驴车司机》,大胆细腻地描写了一位新战士的连队生活。从普通小人物的生活场景中,创作出基层官兵喜闻乐见的故事情节。小说精心描绘了部队生活每天的细小情节,大胆提到了青年战士们普遍关心的恋爱观,生动细腻,妙趣横生,画龙点睛,耐人寻味。
他创作的短篇小说《普通党员》,把一位参加过战争的老师长,与普通干事的党员关系,刻画得入木三分。老师长党性之强,他抛开了自己的领导职务,与机关干事之间,就把自己当成是一位普普通通共产党员。作为普通党员,师长还要向自己的下级干事兼党小组长汇报思想和工作。这就是我军内部关系中,提倡“官兵一致”正常的党员关系,也是我党、我军建设历来倡导的光荣传统。部队的光荣传统,是怎样继承和发扬的?就是这样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雷锋为什么在部队成长得那么快,把同志当成亲兄弟一样地看待。他说:“对待同志,要像春风般的温暖”。就是他入伍后,在新兵营时,教导员晚上来查铺,看到雷锋睡觉的被子没有掩实,肩膀还露在外面,教导员亲自给雷锋把被子盖好。就这一个小小的举动,雷锋便受到了感动。一个从旧社会长大,身边没有父母的孤儿,没有谁给他送过温暖?只有毛泽东时代的新型人民军队,干部们爱兵如子。他的两行热泪,历时便流了出来。他暗下决心,在部队一定要好好干。他把黄继光舍身堵敌人枪眼的照片,贴在自己日记本的扉页上。在部队生活工作只有两年多的时间,便迅速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和英模典范。毛主席说:“向雷锋同志学习”!
人民军队,为什么要官兵一致,爱兵如子。部队是要打仗的,打起仗来,靠谁消灭敌人,靠谁冲锋陷阵,我们的战士。干部不关心和爱护战士,打起仗来,他们能忘我牺牲。黄继光烈士是怎么牺牲的,上甘岭战役,部队都打光了,一个连队就剩下两个人,一个连长,一个排长。这时部队要组织反击!敌人的碉堡还在喷着机枪的火蛇,阻挡我军后续部队的冲锋。营长给连长下命令,一定要炸毁敌人碉堡。连长听令以后说:“我上”!站在营长身后的营部通信员黄继光说:“连长,你不能上,你还要指挥战斗,我上。”连长确实要带领后续跟上来的部队,继续指挥战斗。
黄继光勇敢地冲上去,在自己负伤的情况下,用自己的身体堵住了敌人碉堡的枪眼,扬起手臂大喊一声:“冲啊!”艰苦的战斗就是这样打赢的。“爱兵如子”,亲如兄弟,也是部队的政治思想工作。战场上的临危不惧,只有一个战壕的战友,才能做出勇敢无畏的自我牺牲。
杨闯将军的老师长,同样也是用自己的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影响了杨闯将军,使他成为基层部队一位富有才华的文学创作者和政治思想工作者、领导者。
十年间,他创作发表的短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共有三部文集。其中,《官兵之间》荣获解放军文艺奖;散文《母亲》被收入《建国30年全军优秀散文选》;小说《列车驶过凤凰山》被制作成文艺短剧,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播出;《官兵之间》被湖北电视台制作成电视剧播放。

杨闯将军1968年参军在文艺演出队与战友方志国

杨闯将军撰写的部分小说文集书刊
挥之不去的老山情
杨闯将军在部队一步一个脚印,走上领导岗位以后,写作的时间几乎没有了,他开始潜心研究和从事部队的政治思想工作。
他在每一个岗位上,从来都是认真负责,兢兢业业,让自己发出光和热。他组织领导的工作,始终走在部队建设的时代前沿。
他从军40年,在部队任过班长、排长、俱乐部主任、组织干事、组织股长、组织科长、团政治委员,师政治部主任,师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大军区保卫部长,省军区政治部主任,省军区副政治委员等职。他还是辽宁省第十届人大常委会常委。在各个岗位,都有突出的业绩。
在杨闯将军当兵的四十年里,他最忘不掉的,是战场上的“老山情怀”;最怀念的,是英勇献身,在老山前线,永远闭上眼睛,那六位年轻的烈士。
杨闯将军任师政治部副主任期间,他到云南省的老山前线,与前线官兵一起战斗生活了43天。这43天,他与前线的官兵打成一片。同住、同吃、同娱乐、同讲评,与前线官兵建立了无比深厚的战友情义。
杨闯将军曾深情地回忆说:“我是共和国的同龄人,没有赶上战争年代。但35年前,我到老山前线和“英雄侦察连”的官兵们生活了43天。这43天,对我一生的影响可太大了!很多人只知道对越自卫反击战,是1979年2月17日打响的,一个多月就结束了。其实,这只是一次大规模的集群作战。战斗并没有结束,这场战争打了10年,一直持续到1989年。这10年的作战规模并不是很大,但也十分英勇和壮烈,属于侦察论战。这些战斗经历,主流媒体基本不做宣传报道,只有参战部队和官兵们的亲人知道”。当年参战的战官兵们,正如当时非常流行的一首歌曲唱到的:“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他们在默默无闻的战场上,做出了伟大而英雄的壮举。参战官兵们的心中,只有一条铮铮誓言:“舍小家,为大家,一家不圆,赢得祖国人民的万家团圆”。
当年,军内外正红的军旅抒情歌曲,是《十五的月亮》。“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宁静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你守卫在边关保卫祖国,我在家乡耕耘孝敬父母……。军功章上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
在中越边境的战场上,老山前线战斗的硝烟并没有散去,激烈交战的枪声每天都有可能发生?前线的官兵在浴血奋战,随时都可能流血牺牲。
杨闯将军当团政委的时候,以他所在团的侦察连为基础,成立了192师赴老山前线的侦察连。1987年12月4日早八点,部队开赴前线。送这支连队的时候,全连齐装满员,是132人。14个月以后,他到前线去接连队回营,只接到了126人,那6位年轻的烈士,永远长眠在英雄的老山脚下。
尽管部队参战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但牺牲官兵的音容笑貌,永远印刻在杨闯将军的脑海里。时不时地就浮现在他的眼前,令杨将军悲痛不已。他说:“不想提起,却永远都无法忘记……”。
时至今日,杨闯将军依然牢记6位英烈的名字。副连长陈学民,辽宁省盖州市人,牺牲时28岁;二排长唐道权,四川人,牺牲时25岁,未婚;班长李厚亮,黑龙江省七台河人,牺牲时21岁;战士严守波,黑龙江省海伦人,牺牲时20岁;战士于会泳,辽宁省朝阳人,牺牲时20岁;通信员王玉振,吉林人,牺牲时18岁。
副连长陈学民出征前,妻子刚好生了一对双胞胎。“咿咿呀呀”地还不会叫爸爸,14个月之后,当军列驶入辽宁省凤凰城火车站的时候,他妻子怀抱着两个孩子,在月台上迎接部队回营。只要看到身穿绿色军装的军人,两个孩子就喊“爸爸”。听到孩子急切和期望的呼喊声,英雄侦察连的全体官兵们,无不为之而动容,泪流满面,泣不成声。可孩子却永远也见不到自己亲爱的“爸爸”了。
岁月无痕,老人家说:“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三十多年过去了,杨闯将军的警卫员都已经50多岁了,当年的英烈们,已经无法为自己年迈的父母们尽孝。
英雄没有自己的花前月下,没有家庭的儿女情长,没有享受过普通人的天伦之乐。除了副连长陈学民,其他五位英烈没有幸福的婚礼和自己的后代。但这些不能对父母尽孝的官兵,这些年轻的共产党员,仍然不失父母的好孩子,中华民族的好儿女,是国家和全体人民的忠烈英魂。
这支连队在老山前线作战14个月,打了8场战斗,连战连捷,被中央军委授予“英雄侦察连”的光荣称号。
连长邱波,荣立一等功;指导员崔文,被授予英雄指导员。在前线,在英雄侦察连和英烈们的感召下,杨闯将军亲自为连队谱写了一首震撼人心的歌曲《英雄侦察连》。6位英烈的名字集结在歌词的字里行间。歌曲在连队传唱,在部队传颂。这6位英雄的名字,至今杨闯将军都熟记于心,念念不忘。无论走到哪里?他都不忘宣传侦察连的英雄。在杨闯将军的心中,永远都保留着留恋英雄,热爱英雄,崇尚和怀念英雄的无限情怀和忠烈情结。
每年3月15日,是这支连队在网上点名和纪念英雄的日子。唱连歌,呼点烈士的名字,每当点到这6位烈士,全连齐声答到!
杨闯将军有一张照片,是在云南省麻栗坡烈士陵园拍摄的。那里长眠着一千位为国捐躯的烈士。他站在墓碑前凭吊英烈,留下了一句激励自己努力的箴言:这有军人一千整,只有杨闯还活着。”

第15侦察大队“英雄侦察连”全体官兵回到营房手捧六位烈士遗像

杨闯将军来到云南省麻栗坡烈士陵园敬仰烈士

他写下了激励自己箴言“这有军人一千整,只有杨闯还活着”
将军的政治工作本领
杨闯将军的身上,有一股特殊的韧劲。就是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钻研一行行。行行出状元,行行都是出色的政治工作领导者。
他任团政委期间,该团是64集团军的全面建设先进团,先进团党委。
他任190师政治部主任期间,利用先进典型引导部队建设,组织机关人员撰写部队的英雄事迹,先进连队的典型材料,主编出版了一本《英雄的摇篮》。
杨闯将军去过前线,了解英雄,更知道,如何加强部队的全面建设?他懂得部队的军政工作应该怎么做?平时就要形成合力,而不是分家。这样,打起仗来,才能形成无往而不胜的战斗力。
他当师政治部主任时,有一项独特的创新工作,就是紧紧围绕部队的中心工作,军事训练开展政治思想工作。他在政治部提出:“政治工作,要紧紧围绕部队的中心工作,军事训练开展工作。政工干部要和军事干部一道,同种一块田,同耕一块地。不能各算各的账,工作起来搞分家”。
政治工作,要激励和促进官兵们提高训练成绩,提高训练质量,在未来战场上才能有所作为,有血性,敢打赢。他还专门撰文,写了一篇政治工作的研究文章,在沈阳军区一时引起了轰动效应。为此,利用政治工作促进和开展军事训练,在这个师蔚然成风。190师连续五年,被军委总参谋部评为全军的“军事训练先进单位”。64集团军专门在该师的568团召开了做好军事训练中的政治工作现场会,编写制作了一部教育录像片《为了明天》,发放到全集团军所有连队。
时任师长的郭为民同志(后任沈阳军区少将副参谋长)应邀到兄弟部队介绍经验。当时,一位军区领导听完经验以后,非常惊讶!他问郭师长:“这是真的吗?你们的政治部和司令部是怎么配合的?能拧成一股绳?这在部队政治工作中应该是一个开创”。
杨闯将军重视基层建设,注重解决官兵随时遇到的思想问题,在基层部队开展经常性思想工作。64集团军在该师的坦克团,召开了经常性思想工作的经验交流会;他重视文化工作,集团军在570团召开了文化工作现场会。
64集团军召开的经常性思想工作经验交流会,我的印象很深刻。当时,我在团下政治处任职,他去团里确定了三份经验材料,杨主任十分重视材料的质量问题。临走时,他亲自交代给我:“ZC,你的担子很重啊,这三份材料都很重要,你要亲自把一份啊”!可见杨闯将军他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和精益求精。
他工作务实,作风正派。当师副政治委员期间,有一个团反应干部问题。作为师纪委书记,他亲自带领导,组织以干部、组织、纪委、财物、军需组成的调查组,深入部队,深入基层,调查了解情况,为一些不实之词,在团俱乐部的军人大会上,公开证明干部的清廉身份,使这位基层干部深受感动,当场眼泪就流了出来,部队也受到了教育。
杨闯将军不仅工作过硬,他还十分活跃。到基层,与连队官兵打成一片,不摆架子,不拿做派。下部队,带着政治部的“两队”,活跃部队的文化工作。篮球队,拱猪队。两支队伍,他都是主力,都亲自上阵。打篮球,三分球十分精准;打扑克拱猪比赛,气氛活跃。

杨闯将军在190师工作期间全体师常委的合影

190师连续五年被总参谋部评为全军“军事训练先进单位”
首长满意的保卫部长
杨闯将军从军以后,多次调动工作,职务也不断发生变化,但他行行都做得十分出色。
他从连队到团机关,又回到连队工作生活;从团到师,从师机关到集团军机关;又从军机关回到团;从一个师,到另一个师工作;从师团部队到军区机关;基本是部队机关两条线变换使用,来回调整。
他还多次转行转岗,从连队到团、师、军、军区机关;从宣传到组织。他从无怨言,服从命令,听从组织安排。从士兵到俱乐部主任,从俱乐部主任到排长。从事过文学写作;从事过部队的政治思想工作,他都做得都非常出色。
但有一次调动工作,却不同寻常。这是一次比较大的工作转行。他从来没有做过专职的保卫工作,而且,大军区的保卫工作不像下边。军区的保卫工作,专业性、业务性非常之强。不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很难开展的得心应手。但他下决心学习,努力完成好本职工作。
1994年的8月,杨闯将军从甲种师的政委,来到了沈阳军区政治部的保卫部,任部长职务。这对他来说,不得不说,是一次巨大的工作考验和业务挑战。
军区保卫部,沈阳军区有若干个集团军,三个省军区,驻扎在东北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区。边境线、海岸线长达数千公里,管控的面积和范围之大,是他从来没有遇到的工作挑战。
他从部队的师政治委员,一下当上了大军区的保卫部长,身上的担子可不轻。保卫业务对他而言,确实比较生疏。按照他自己的话说:“这是我跨行业最大的一次,我不懂,我就学呗”。
他在这个职务上,一干就是六年的时间。他在任职期间,创造了发案一起,破案一起,年度无积案的历史纪录。杨闯将军说:“我是部队出身,带过兵,管过干部。我注意发挥技术干部的长项和积极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他任保卫部长期间,有一次,黑龙江地区发生了一起持枪逃逸案。犯罪嫌疑人身上携带着枪支。为了及时抓获逃犯,军区首长亲自给他派战备值班飞机,飞临案发现场,他亲自组织指挥抓捕。杨闯将军就像军事干部指挥战斗一样,组织人员到原始森林进行搜捕。并在铁路沿线和山海关设卡,坚决防止和堵住犯罪嫌疑人进京。最后,抓捕成功。
一位军区首长,后来要调进北京工作。临走时,他哪个部也没有去,专门到保卫部看杨部长和全体同志们,亲自与保卫部的同志们话别。首长意味深长地表达了自己对保卫部工作的满意和肯定:“我在军区工作期间,你们保卫部的工作做得好啊!感谢你们对我工作的大力支持!当年,他要是进京了,我就不能进京了”。
当年,案发时,情况非常危机,北京正在召开世界妇女大会。如果黑龙江的逃犯,携枪一旦进入北京,造成后果,那是不堪设想?幸亏被保卫部及时破案和抓获。军区首长对保卫部的工作,相当满意。
临别时,首长还送给保卫部全体同志一首歌《朋友》。可见军区首长把保卫部看成是同志加朋友。
杨闯将军担任保卫部长期间,多次为中央领导和军委总部的首长,到东北视察,做警卫安全工作,全部做到了万无一失。
担任保卫部长时,他不放弃对违法违纪人员的教育和思想改造。深入基层,到军事监狱蹲点,与107位劳改对象进行谈话,做他们的教育和思想转化工作,调查了解他们的改造情况。规劝他们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专门编写了一部纪实性文学作品《男儿泪满襟》;还编写录制了三集法治教育片,下发部队,对部队官兵进行法治教育。
这是他在保卫部工作期间,专门编写的法治教育教材。军区首长亲自批示,发放部队,作为法治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教材。

杨闯将军任军区保卫部长期间向军委首长汇报工作

杨闯将军在军区保卫部工作期间与军委首长

杨闯将军任军区保卫部长期间与军委首长视察边境
将军坚定的党性原则
杨闯将军在部队工作期间,有一件事情,证明了他的党性观念强,坚持原则,秉公办事,坚决维护了党、国家及军队的声誉。
杨闯将军在部队从事政治工作多年,培养了他坚定的党性原则。他做事正派,不唯上,不唯人,秉公办事,依法办事,违背组织原则的事情,不管谁说?坚决不办。
他在省军区任政治部主任期间,遇到了这样一件事情。过去,部队有宣传报道任务,每年都作为一项硬性指标,分摊到下面,年底进行总结评比。他任政治部主任时,正赶上部队进行大规模的精简整编,省军区下属的军分区、武装部很多编制裁员,已经没有几位干部编制了。他经过调查,实事求是地提出,新闻报道工作,不再作为一项硬性指标,进行评比竞赛。要紧紧围绕人武的年度任务,扎扎实实做好工作,深受基层领导和同志们的好评。
有一次,上面一家媒体单位,与省军区没有任何领导与被领导的隶属关系,隔层与省军区机关沟通,让他们上报一名辽宁当地的“拥军模范”典型。作为省军区政治部,对这位所谓的“典型”人物并不了解,也不认识。有关部门把报告按照审批程序,上报到杨闯主任这里。他经过调查了解,寻问机关的同志,谁都对这位“典型”不了解。他觉得此议不妥,作为省军区一级的政治机关,一定要为上级负责任,对上对下做好把关定向。不能欺上瞒下,这样对各级都不负责任。他在文件上签署了自己的意见:“某媒体不是我们的领导机关,没有权利指导我们报这个,报那个的,我们对这位民营企业家并不了解。不知道他以后能做出什么样的违法乱纪行为而被双规?因此,不报”。他用坚定的党性和组织原则性,坚决抵制了这件事情,并把这件事压了下来。
后来,这位“典型”果然不出他所料,逃到国外去了。出逃之前,还制造了一起影响很坏的外交事件。
当时,上面就派调查组到沈阳来调查。某媒体称,是省军区上报的。找到杨闯主任时,他平静地说:“这件事我在文件上有签署意见,你们查看一下就知道了”。
调查组找到当时杨主任的批件,果然不是省军区上报的“典型”。这给整个沈阳军区都给解脱了责任。首长们很高兴,评价杨闯将军党性原则强,有很强的组织原则,要在领导机关专门宣传杨闯将军。他谦虚地说:“不用宣传了,不出事就行了”。这件事给上上下下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这件事,充分体现了杨闯将军做人做事的原则。不唯上,不搞附庸,本分做人,本分做事,踏踏实实。军区很多老首长对他的评价很高,称他聪明,学啥会啥,干啥像啥。写文章、带兵、教育管理部队,会用电脑,按章办事,吹打弹拉唱,书法等等。
由于杨闯将军在工作中不断探索和努力学习,使他成为一名优秀的政治工作领导者。

杨闯将军在辽宁省军区工作期间参加辽宁省人大会议 右二为时任辽宁省省长右一为杨闯将军
书法作品挂在宇宙和联合国总部
在杨闯将军的身上,总有那么一股劲,一股热情,一种理想和坚定不移的信念追求?并使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出新。
2008年,杨闯将军从军40年后,从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退休以后,他没有闲赋在家,享乐自己的儿孙满堂。而是重新走进了辽宁省的老年大学,重获新的生活。他读老年大学,研习书法艺术,在中华国粹的书法艺术上再现风华,开始了自己不断追求的新征程。
多年来,在老师的指导下,他遍临了王羲之、欧阳询、孙过庭、颜真卿、黄庭坚、米芾等名字法帖,并形成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和笔韵。
2014年,“祖国万岁”杨闯将军书法作品展在辽宁省沈阳市举办。辽宁省原文联主席郭兴文先生是这样赞誉的:“杨将军乃著名军旅书法家,继书法作品《中国梦》搭载“神十”遨游太空后,又向社会奉献出十四米长卷。观杨闯书法,洋洋洒洒,雄浑大气,刚健硬朗,风墙阵马,成书坛之乐事也。”
2019年,中国书法大家李仲元先生曾在杨闯将军的书法长卷上题跋:“米元章书,奇崛千古,后世摹万千,得其风骨者鲜矣。今,军武中之杨闯,竟多有心会,奇也”!
人们不仅惊叹的:是杨闯将军在自己的古稀之年,竟然是一位高产书法家,向他求字的人络绎不绝。他坚持每日笔耕不缀,孜孜以求,认真研习,完成作品,从不放弃,饱览墨海,专注而热爱。
他的行草犹如疾风劲草,酣畅漓淋,重墨稳健,细笔蟋须,刚柔并济,浓淡相宜,不失法度而又灵动飞扬。他笔下表达的书法语言有个性,绝没有江湖之体,老干部之弊。这是他在老师的指导下,遍临王羲之、欧阳询、孙过庭、颜真卿、黄庭坚、米芾等名家法帖,不懈努力的结果。
15年来,他的书法作品先后入选“炎黄杯”国际诗书画《精品集》;“翰墨颂伟人”《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全国书画作品展》;“春风颂”《纪念改革开放35周年全国书画名家作品展》;《中国书画名家名作收藏大典》;《海峡两岸中老年书画名家精品展》;《香港华夏东方书画向邓小平诞辰110周年献礼展》;在“美丽中国”全国名家书画展中荣获“特别奖”;他的作品“中国梦”搭载中国航天卫星“神十”遨游宇宙太空。他的书法精品,还参加了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大厦举办的将军书法作品联展。
不管是领导、战友、朋友、同学,还是下级,普通人、陌生人,杨将军都是一视同仁,平等相待。接待,送字,体现他追求的生活与博爱的情操。
多少年来,杨闯将军始终和老山前线回来的兵保持着友谊和联系。每当与参战的老兵们联系时,他都会给这些老兵送字,勉励他们永远做生活与工作中的强者而自强不息。
他积极参与社会的公益事业,为部队官兵、患病儿童、贫困学生和灾区义卖捐字,筹到善款几十万元,做慈善事业。
每年春节期间,杨将军还在现场书写对联,赠送春联,赠福、送福,以表达中华民族对春节的喜悦之情,继承传统文化的百姓情节。他说:“我是百姓出身,穿上军装,我要有自己的家国情怀,脱下军服,我就是普通老兵”。

杨闯将军的书法作品被送上“神十”遨游太空

右一杨闯将军手拿证书

退休后的杨闯将军研习书法艺术

杨闯将军的中国梦刊印在中国邮政的明信片上

杨闯将军的家国情怀刊登在香港出版的《书画市场报》上

杨闯将军对家对母亲的情怀 诗文一首

杨闯将军对国家的情怀 《中国岛》

杨闯将军对中国文化书法艺术的情怀

杨闯将军的书法作品《中国脊梁》

杨闯将军的书法作品《英雄侦察连》

杨闯将军的书法作品

杨闯将军为预备役部队赠送书法作品《亮剑》

杨闯将军对军队的情怀《军魂》

杨闯将军的书法作品《钟声》我觉得这篇钟声特别犀利而有力量

杨闯将军对英雄侦察连永远不忘

杨闯将军与台湾黄埔军校的同胞赠送《中国岛》

杨闯将军的隶书作品

观众参观杨闯将军的书法作品展

年轻时的杨闯将军

后排左一为杨闯将军入伍第二年在192师与战友留影

杨闯将军在老山前线与战士同住同生活

参战归来召开4位烈士的追悼会

老山前线牺牲的六位战友两位干部四位战士

通讯员小王出征前与连队指导员合影 他再也没有回来牺牲在战场上

杨闯将军在老山前线与官兵进行篮球比赛

杨闯将军在英雄的老山主峰留影

打仗归来的15侦英雄侦察连的官兵

杨闯将军在老山英雄战场连与官兵们开展娱乐活动

杨闯将军来到麻栗坡烈士陵园悼念英烈

几十年过去了杨闯将军依然与老山参战官兵们保持联系和友谊

杨闯将军工作活跃走到哪里都带着两队 篮球队拱猪队 活跃部队生活

81233部队连续三年获得总参谋部评选的“军事训练先进单位”某手表厂专门为该师定制的手表表示祝贺

杨闯将军退休不退志热爱中华民族的国粹书法艺术

退休后的杨闯将军

杨闯将军为战友题字送书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