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岁月如潮,有多少失去的东西,已随波逐浪。岁月如歌,又有多少难忘的记忆,刻骨铭心,在自己的心里时时咏唱。
家,是家里每一个人的港湾。小时候,父母是一叶舟,将我们生活的小船,努力地系在充满阳光、风平浪静的港湾里。长大后,父母是一片宁静的港湾,等待他们众多的儿女,回归时停泊奔忙的小船。父母不在了,他们就变成了航标,我们在记忆的海洋里,回味曾今的温暖,努力打造新的港湾,希望父母在天上,能看见他们辛勤教养的子女,承接勤耕苦读,诚实友爱,爱国、爱党的家风与家传。
我们的家,曾经很贫困。父母离世时,不曾留下任何的金银首饰,或字画古董给我们做纪念。但我幸运地收藏了一个搪瓷缸,那是我上初中时,父亲送给我既做茶杯,又做刷牙用的缸子。而今,每每睹物思情,将往昔想起,将今朝观赏,家与国翻天覆地的变化,总会激荡情怀。
我珍藏的瓷缸是黄色的,上面有大树、大象、小花、小草、蘑菇、松子和松鼠。大象和松鼠亲热地在一起,面带笑容,幸福地生活在蓝天白云的美好世界里,就像我们现在的生活一样,充满了时代的优越和幸福感。
这样的搪瓷缸应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国产的缸子,是那时候最普通的缸子。可是,经年以后,它就成了我心中的无价之宝,意念中的“文物”。因为它伴我走过了四十多年的生活历程,它跟随我走过了江北、江南、山里、山外。它把父爱如山,母爱如水的记忆装得满满,它让青丝霜染的我,总会想起严父慈母,想起勤劳的姐妹,奋发的弟弟,想起我们姊妹兄弟七人,努力打拼走出山村,又难舍乡村的过往和现在。
我相信,每一个经历穷困的人,都能深深体会到现在生活的幸福。我相信从贫困生活走过来的人,都有最深刻的记忆,有难舍的家国情怀。
我出生在山村,饥饿与寒冷,是儿时最深刻的记忆。一年大约有一半的时间,两个小小的山芋,就是我们小孩子一餐的饭食。而晚餐,连一个山芋都没有。母亲常常用她柔和的催眠语调,不舍的眼神哄我们入睡。可是,睡了一会,饥肠辘辘的肚子就把自己吵醒。我不断的在床上翻折。每一次睁开朦胧的眼睛,都看见母亲在如豆的煤油灯下干活:纺线、缝补衣服、做布鞋。当天刚拂晓时,母亲就走出了家门,去小河边浆洗衣服,或去地里劳作。母亲身材弱小,却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变得高大。她的勤俭与温和,“省己待客”的言行,深深地扎根在我的心中。
父亲远在三十里外的地方教书,始终一个月一次的归期,让我的童年感觉他就是个稀客,且威严不可接近。后来,跟随了父亲读书,又照料他晚年的生活,才体会到父亲的挚爱,父亲的热爱,都是我应该努力学习的榜样。
我是个时代的幸运女子。虽出生贫寒,却备受命运的青睐。小时候,我家的屋后有一所破旧的祠堂,临时改成小学。学校里的读书声天天不绝于耳。白天有年龄大小不一的全日制、半日制的小学生就读,晚上有大爷、大娘、叔叔、婶婶们上的扫盲班。母亲每天叮嘱我背着最小的妹妹,去河边放养她为集体养的一大群猪。而我总是偷偷地站在学校门口,希望自己能成为学生。
在我快满七岁的那个正月,我终于手牵着弟弟,背上背着妹妹,三人一起走进了学堂。我在跳着“八月桂花遍地开”,唱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快乐少年时光里,和弟弟妹妹们一起,一天天的长大。可是与弟弟一起小学毕业,不可能同时推荐上初中的心病,在父母的心中纠结难解。教育改革的春风,又一次关爱了我的人生。我和弟弟同时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父亲新建的初中的“快班”。
那个充满了欢乐的夏天,我和弟弟一起走进了离家三十多里地的新学校。父亲带我们去供销社,精心地挑选了两个搪瓷缸。绿色的给弟弟,黄色的给了我。这是我十二岁以来,第一次收到父亲给的礼物。那份惊讶与激动,真是一辈子都不会忘怀。我和弟弟把瓷缸抱在怀里,不时地又拿出来,摸摸瓷缸上面的大象和松鼠,像两只快乐的小鸟,在父亲的前面,在回校的田埂上笑语、打闹。
我们用这缸子喝水,也用这缸子刷牙。我和弟弟用努力学习,名列前茅的学习成绩感谢父亲。父亲则用挚爱教育事业,执着地追求党组织对他的接纳的行动,让我们觉得他威严、可敬。
因为家庭出生的历史原因,父亲的入党经受了三十多年的考验。1982年秋,五十二岁的父亲终于被党组织接纳,成为了一名预备党员。那是个秋高气爽的日子,父亲从学校河对面的乡政府回来,一向威严的父亲,居然在我和弟弟面前,快乐得像个少年。最让我惊讶的是,连米饭都不多吃一两的父亲,居然大方地给了我五毛钱,让我去供销社买三两白酒和两个大月饼。
白酒是当时流行的“八角烧”,是用我刷牙的瓷缸装回来的。月饼是父亲请客用的。他将两个大月饼切成了很多的三角形的小月饼,分享给了那些前来道贺的领导、同事和朋友。
奢侈地喝了三两白酒的父亲,那天晚上在学校空旷的操场上,拉了一曲又一曲的红色歌曲。那琴声是父亲激动的心情,也是父亲传承给我们的精神。
经年以后,我不仅成为了一名医务工作者,也成为了一名党员。弟弟是清华大学的“三清学子”,本来是香港理工大学的终身特约教授,但2015年他毅然抛弃优越的条件,回南昌大学组建材料学院,力创“双一流”。他于2018年9月9日累倒在办公室。虽然,我满心哀伤,但我也懂得,这也是他的家国情怀。英年早逝的弟弟,我不知道他的瓷缸遗落在他学习与工作途中的何处,但我相信,父亲给他的瓷缸,也同样装满了亲情的爱,家的味道。
“人随王法,草随风。”这是母亲常常对我们的告诫。她教育我们要顺应时代,遵纪守法,勤俭持家,善待他人。“国家好,社会好,家才会好,人才会好!”这是父亲年迈时,常常对我说的感言。因为父亲历经了战乱等社会的动荡,对晚年的离休待遇心怀感恩,对生活的美好心怀感激。
岁月,流年。往昔已去,往昔还在。我的搪瓷缸还在,但它也有了岁月留下的痕迹,很多处瓷已剥落,露出褐色的锈迹。我已有了各色各样的茶杯,也换了很多个刷牙的杯子。可这个有锈迹的瓷缸,我一直摆在我的梳妆台上,每一天,每一次,我在镜前,清洗面颊,梳起乱发,端庄仪态。我都会看到它,耳旁会响起“早睡、早起、勤耕苦读、省己待客、过门为客、夫妻恩爱、姊妹兄弟和睦相处……”这些父母亲叮咛的声音。

作者简介:王飞,女,安庆市作协会员,安徽省作协会员。2010年开始文学创作,散文和小说散发于《安庆日报》《安庆晚报》《振风》《作家文荟》《长河文艺》《安徽妇女研究》等报刊和《人民网》《安徽网 安庆新闻》《作家导报》《独秀文学》《龙山文学》《江南作家》《纪实文学》《中国作家网》《学习强国》等网络媒体。2018年散文成集《岁序闲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