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说散文专刊第15期
目录
小说
仁心 蓝兰
散文
爸爸的眼泪 豆哥
散文
抗疫的日子 张春梅

医者仁心
一
秋枫在这家县医院轮转科室一年的时间结束了。
院部通知她到妇产科工作,这意味着她今后的工作就做妇产科了。
听说妇产科每个月的奖金很高,她对这份工作充满期待。
当天晚上她激动得睡不着,想到将来能为千千万万的妇女解除病痛,又能迎接新生命的到来,每个月还能领到比较高的奖金,她内心激动万分,恨不得马上就走到病友身边为她们排忧解难。
县级医院妇科与产科在一起,统称妇产科,主任是一位62级的老牌大学生,男性,50多岁。
听政工科主任给她说过,张主任学识渊博,为人正直,深受全科、全院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尊敬,都很亲切地称呼他“老张主任”。
第一天上班,早上来到妇产科报道,科里正在开早会。张主任邀请秋枫一起参加早会,张主任向大家介绍说:“咱们科里增添了一位新成员,就是秋枫,从此她就要和大家一起工作了,在今后的工作中希望大家多给予她帮助和指导。让她尽快进入工作状态......”
然后又给秋枫详细地介绍了科里的人员,让秋枫充分地熟悉科里每一位成员。
张主任一边看着秋枫一边说:“我是科主任,主任医师,科里还有两位副主任医师。”他指着一位个子高挑、小眼睛的男大夫说:“李大夫。”又指着旁边一位看上去温文尔雅的女医生说:“还有宋大夫,他们俩都是副主任医师,你就跟着宋大夫倒班,都是女的好沟通,同时值夜班也方便一些。”
接下来又说:“这位是谷大夫、这位是......”
“你除了跟宋大夫值班,其余几位大夫值班期间有疑难病例或者病人多忙不过来时你随时帮忙。通过一年左右的跟班学习,你就可以和其他大夫一样单独值班了。”
张主任又笑着说:“这一年你的大部分时间可能得在医院渡过了。”
秋枫不住地向各位老师微笑着点头问好,同时不住地向张主任点头表示愿意吃苦,愿意多干活。
她说:“我刚毕业,住在医院里能多接触病人多学知识,我愿意。”
会上别的没讲什么,好像今天的早会特为欢迎秋枫而开的,可想而知这个欢迎仪式是很隆重的。也看出来张主任想培养她成为一名好医生。
今天和张主任第一次接触,张主任给秋枫的感觉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主任,就好像是自己的父母、长辈一样的亲切。
秋枫到妇产科的第一位老师便是宋大夫,这位宋大夫40来岁,相貌和蔼可亲,说话外地口音,医院好多同事都亲切的称她“宋姐”。
从此秋枫就跟着宋大夫值班,宋大夫给她介绍了当时科里的一些情况:“咱们县城医院,科里没有助产师,都是大夫接产,县城里人口不少,产科病人很多。农村的患者多,妇女保健意识不强,孕期不按时检查,导致胎儿畸形、胎死宫内的现象很多,到了冬季病人会更多。”
今天是秋枫第一次跟班,接触的患者是一位高龄初产妇叫赵英,39岁,第一胎,孕足月,住院计划经阴道试产,赵英进入产房后腹痛越来越剧烈,她一把鼻涕一把泪哭地哭喊着:“大夫,我活不了了,我害怕!我害怕!”
“大夫救救我!救救我!”
每次肚子疼的时候都歇斯底里的狂吼。
她还在产床上不停地来回打滚,一会儿坐起来一会儿躺下。头发散乱的炸开,与鼻涕、眼泪粘在一起贴到脸上,此时的赵英就像疯了一样。宋大夫守在跟前不停地安慰她。
赵英突然跳下地来,跪到宋大夫面前,抱住宋大夫的腿哀求到:“大夫,求求你给我剖腹产吧!我疼的受不了了!”
秋枫看到这个情景心里很害怕,想上前劝阻又怕赵英失去理智对自己不利,就躲到宋大夫身后不敢吱声。
只见宋大夫将赵英扶到产床上,把赵英的头发全部缕到后面,还给她扎了两个小辫,又掏出手绢给她擦干脸上的眼泪,安慰她说:“哪一个女人不生孩子?生孩子就短不了肚子疼,你年龄大一些,确实比别人要多受疼痛。我给你检查检查,说不定宫口已经开全了。”
赵英听了宋大夫的话消停了。
宋大夫检查完后说:“你从下面生没问题,宫口已经开了5-6个了。开10个就能生,坚持就是顺利!”
又一股宫缩到来时赵英还是疼的受不了,高声喊着:“大夫!你不是说快了吗?怎么疼的更厉害了?你骗人,我不生了,给我剖吧!”
宋大夫给赵英喂了一口水,继续安慰:“你再坚持10分钟就不疼了,坚持!”
确实又过了10分钟赵英腹痛没有以前那么厉害了,吼声也没有以前那么可怕了,宫缩来临时只见她屏气向下用力,宋大夫鼓励她说:“很好!现在宫口已经开全了,马上就生了!”
赵英停止了哭喊,开始不停地往下用力,随着赵英一股一股地向下屏气用力,很多大便从肛门排了出来,整个产房弥漫着很恶心的臭气,让人无法呼吸。
秋枫闻到那奇臭无比的味道后屏住气不敢呼吸,憋好长时间才换一口气,最后她实在憋不住了,跑出产房,站在外面大口大口地开始呼吸新鲜空气。
5分钟后她返回产房看见宋大夫站在孕妇的身边,端着水杯给赵英喂水,还不停地用听诊器在孕妇的腹部听胎心。
赵英肚子又一股疼开了,宋大夫安慰、鼓励她说:“很好,快生了,加油!”。随着赵英的宫缩来临肛门又有大便排出来,宋大夫戴手套又给赵英擦了大便。
当赵英的会阴部略鼓起来的时候,看见胎儿的一小块头皮露出来。宋大夫开始不慌不忙地洗手、消毒。秋枫很是着急,心都提到嗓子眼上了,担心孩子突然冒出来,那可怎么办?赵英肚子疼过去了,胎儿的头又缩了回去。秋枫提着的一颗心也放了下来。
只见宋大夫又不慌不忙地为孕妇的外阴消毒、穿手术衣、铺无菌手术单,会阴处消毒,准备接产。当会阴再次鼓起来的时候她拿起剪刀在会阴左侧靠下方剪了一剪子,切口大约两公分长,切口处有血液流出,秋枫看到血有点害怕,感觉头部有不适感,但这种不适很快就过去了。
秋枫看在心里,对宋大夫的敬业精神很是敬佩。心想:人家是怎么做到的?面对大便不恶心,面对歇斯底里的狂吼不害怕、面不改色、思维还那么清晰!每个节奏都把握的恰到好处!
随后只见宋大夫动作娴熟、有条不紊地为孕妇顺利生出一女婴,女婴“哇”的一声哭出来了,越哭越厉害,好像在她妈妈的肚子里有好多委屈无法述说,出来后哭着要伸冤似的。此时孩子与她妈妈有一条脐带连在一起,宋大夫拿起剪刀剪断脐带。从此孩子与妈妈一剪两端,孩子成为了独立的自然人了。此刻孩子的哭声变得婉转悠扬,不再那么刺耳了,也许是孩子为她能成为独立的社会人而高兴呢。秋枫越想越有意思。
突然有很多血顺着脐带流了出来,秋枫只觉得全身出冷汗,头晕,头部及耳内嗡嗡作响,眼前一片漆黑,顺势倒在地上什么都不知道了。
大家把秋枫抬到医生办公室,扶她平躺在办公室的长条椅子上,护士给她喂了点葡萄糖水,大约两分钟后秋枫慢慢地醒了过来。
看到秋枫醒过来之后大家转身都各自去忙了,秋枫一个人躺在长条椅子上冷静地思考了许久。最后她犹豫了:这个妇产科的工作是不是适合自己?
有同事给她爱人打了电话,爱人在本院工作,爱人得到消息急匆匆赶过来,秋枫神智已经恢复如初了。只是躺在椅子上进一步思考她今后的人生,思考她未来的工作方向,后悔她当初的选择,感觉自己不适合做一名妇产科医生。
现在才知道原来一名妇产科医生都是做的这些呀?不仅要呼吸患者的臭气,还得像佣人一样帮其喂水喂饭、擦屎擦尿。这就是自己心目中光鲜亮丽的白衣天使吗?秋枫以前只想到为孕妇接生出来孩子,迎接新生命到来那激动人心的时刻,或者像电视上看到医生们穿着绿色手术衣为患者做手术时威严而高大的形象,此刻光鲜亮丽的白衣天使形象顿时在她的心中荡然无存,她对以前心目中这份神圣而崇高的职业有所动摇了。
心想:“我是来当医生的,不是来当佣人的,这样的医生不当也罢!还不如到辅助科室,清闲又干净。”
下班后爱人领秋枫到食堂吃了炒蒜薹、米饭,给秋枫改善了伙食,为秋枫的身体补充了营养。
回家后秋枫把她内心的想法告诉了爱人,爱人参加工作比她早两年,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给秋枫讲了好多道理。
鼓励她说:“慢慢适应环境,工作是实实在在朴实无华的,不是你想象的那种表面看上去光鲜亮丽而不具体做实际工作,你在今后的工作中和蔼可亲地对待每一位病人,当你接触的病人多了,慢慢地和病人建立起来感情,你就和宋大夫一样会把病人当成你的亲人,甚至当做你的家人,把你的全身心都投入到每一位患者身上,设身处地的为患者着想,到那时你就不会嫌弃她们臭了,你就会爱上你的职业,甚至你会为你从事的职业感到无比自豪,自然而然地为此会奉献你的一切。”
“科室工作忙,工作辛苦,回报也高,效益好了,月底奖金就高,你好好学习,能单独值班就能领上奖金,一个月的工资加奖金你就能买一辆你心爱的自行车。”
通过爱人的一番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的鼓励后秋枫内心的激情又恢复如初。晚上她梦见她亲自为一位孕妇接生了一个可爱的婴儿。然后她骑着自己心爱的自行车下班回家。
第二天她感觉眼前又是一片光明。
作者简介
蓝兰,内蒙古包头市人,主任医师,曾任职妇产科主任,现任医院院感科兼质控科主任。连续多年被评为年度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称号,在市级、省级、国家级医学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喜爱写作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

爸爸的眼泪
姥爷是一个脾气暴躁大嗓门的老头子,已经三四十的舅舅们,面对姥爷都是恭恭敬敬,一副很谨慎的样子。
古灵精怪的我却从不怕他,经常翻箱倒柜的找出那些姥爷珍藏很多年的老物件,缠着他让他告诉我这是什么。姥爷宠爱我,每次都很耐心的回答着我那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我总是伏在他的膝上,听他讲一些鬼怪神仙的传说故事。
不过我最爱听得,还是姥爷和他的爸爸的故事。
他的爸爸有两个妻子,姥爷是他第二个妻子的孩子,也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他的爸爸对孩子们很严厉,那个年代的人,总是秉承着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原则,他从小没少挨打。姥爷说,他经常被打得满身淤青。他挨打时,妈妈总是抱着他,陪他一起挨打。
他记得,爸爸每次打他,手是冰冷的。
他到了十六七岁青春期的时候,他的爸爸对他还是动辄打骂。他本就对他的爸爸娶两个妻子很不满,爸爸竟还如此这般不尊重自己和妈妈。他觉得这样的人不该是他的爸爸,在与他的爸爸大吵一架之后,离家出走了。
姥爷觉得自己能养活自己,比留下了等着挨打强。那时的他,年少轻狂,感觉全身有使不完的劲儿。他几经辗转,到了一个小煤矿工作。小煤矿的工作很辛苦,老板也是个“吸血鬼”。他每天都要下井,为了工作方便还剃了光头。虽然每天很累很辛苦,但他认为摆脱了他的爸爸,能自给自足的生活,就是最好的解脱。那时的姥爷想,挣了足够多的钱,就回家接走妈妈,所以他每天在很努力很卖力的干活。
姥爷说,已经记不清在小煤矿待了多久,每天不见天日,忙忙碌碌,除了睡觉便是干活。直到有一天,工头对他说门口有人找他,姥爷很疑惑,谁会找他呢?心里默念:是不是那该死的老板又想变着法的剥削我。他满身煤泥,身上脸上甚至都是黢黑的,他的头顶锃光瓦亮,一副要和工头对峙的表情,大步流星的走了出去。一出门,他便呆住了,找他的人是他的爸爸。
他的爸爸身上都是灰尘,头发也不似往日那么整齐,指甲缝里还有些许泥土,整个人看起来苍老了许多,眼神有点迷茫。爸爸并没有认出来他,怀里抱了一些衣物,一副风尘仆仆的样子,还在往门里张望着。
他看着来找他的爸爸,心里暖暖的,但不免还是记恨,他发现爸爸没有认出他也并不想主动走过去。可是爸爸的样子让他内心五味杂陈,他不知该如何让爸爸认出自己,站在原地半天不动地方。老板见状喊道:“不是找你的吗,不是你就给我回去干活!”听到工头的喊话,他爸爸的目光才从远处转移到他的身上。爸爸端详着眼前的小伙子,他无法把这个浑身黑黢黢的人与自己的儿子联系到一起。
这时的姥爷站在原地露出一个略显尴尬的笑容。爸爸看到他的笑容,定定的看了他几秒钟。突然爸爸眼睛瞪得通红,一个箭步冲了上去,用力的搂着他,来回打量着他的全身,脸上满是自责。
爸爸流泪了。他还从未见过爸爸流眼泪。
用他布满老茧的手轻轻拂去姥爷脸上的灰土,爸爸声音沙哑地对老板说:“对,这就是俺家儿子,要不是他这一笑露出了他的大白牙,俺都没认出来啊!”爸爸用自己的衣袖擦了擦眼泪,嘴里不停地嘀咕着:咋跑这来受罪了,真不听话啊。
爸爸对姥爷说:“干完这个月就回家,我已经跟人家讲好了,爸先回去了。”说着丢下一些衣物和盘缠,就走了。姥爷望着爸爸踉踉跄跄离去的背影,不禁鼻子一酸。这不是他疾言厉色雷厉风行的爸爸,这不是他只会职责打骂他的爸爸,这不是他那个很凶狠的爸爸啊!
他记得,当时爸爸的大手很温暖。
爸爸好像换了一个人,变得他不认识了。
就像爸爸认不出来他一样。
姥爷干完活,马不停蹄的往家赶,爸爸往日对他的指责和批评,在那一刻都化成了风,用力地吹着家的方向。他心里暗暗发誓,再也不离开家了。
回家后,他得知他的爸爸病了。
他的妈妈告诉他,从他走的第一天,爸爸就在疯狂的找他,跑遍了附近所有小年轻打工或者聚集的地方,他很自责,他觉得自己那次打你打的太重了。他每次拖着疲惫的身躯回来,嘴里都嘟囔着:都是俺不好。
最后终于找到了他。
在爸爸那次从煤矿回家的路上,他边走边哭,回家就病倒了,大夫来检查说是中风。
姥爷的爸爸就这样病了,身子再也没有像从前那样大好过。姥爷心里一直很自责,他总觉得是自己的任性才导致爸爸病了,即便医生说过很多次是爸爸的身体早就不好了。
在我的妈妈高中那年,姥爷的爸爸去世了。妈妈说,他的爷爷走的很仓促,是急性心肌梗死。在她的印象里,他的爷爷很慈祥很爱笑。
姥爷对我说,在他有了儿子以后,终于理解了他的爸爸。爸爸们总是担心别人会职责他们子不教,父之过,但他们更担心别人会去职责自己的儿子。
生我养我者父母,无以为报。
夕阳照着姥爷脸上的皱纹,姥爷笑着的眼睛迷成了一条线对我说:“后来啊,我总想着啥时候他能再打我一次,可是再也没有过了"。
作者:豆哥
微信号:Douge2419
作者简介:豆哥,本名王芃茹,1997年8月21日出生于内蒙古包头市。毕业于内蒙古工业大学,本科。爱好电影,写作。擅长温情感人记叙文。 山东黄金金创集团有限公司工作。

在疫情防控的日子里
张春梅
可恶的新冠病毒又一次席卷而来。
正值我们国庆放假,本打算回老家跟老妈和婆婆呆上几天,再带上学习任务繁重的丫头到近郊走走。可疫情来了,封控也接踵而至。到今天为止我们核酸检测已进行了19轮,可每天还有新的阳性报告出来。我们只能响应政府的号召,静默,静默,再静默。
看着孩子网课上得眼睛又红又肿,我只能疼在心里。今年以来,我一度血压高,心脏难受,睡眠不好,好不容易从北京得来良方,连续用药症状缓减。可现在又是封控又是静默,拿了药方买不上中药。停药二十多天了,又觉得神情恍惚,睡眠极差。偶尔下楼想找个安静的地方打个拳吧,又要受到社区保安人员管控,只能被劝阻回家。原来的自由顿时觉得那么难得,好是无奈。
连日来听着我爱人单位不停地打来电话说急需车辆运转医护人员以及被隔离人员,有几次都是半夜呼叫,连夜工作。如果不是自己亲自耳闻目睹,真的体会不到这些为抗疫做贡献的人们有多么伟大!这得有多大的勇气啊!他们不怕传染吗?深更半夜劳累驾车,他们不怕累吗?反过来想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容易!再看看那些起五更睡半夜,舍小家为大家的防疫工作者,我们这点牺牲和难耐又算什么呢?
孩子们一直上网课,偶尔老师要拿一套试卷给孩子们布置作业,第二天再做详细讲解。家里没有打印机,只能我为孩子手工抄卷。有一次我手抄时间不赶趟,突然想起了我们的社区群,群里问一下谁家有打印机,问题立马解决。这时才真切地感觉到,好人真多!雪中送炭的帮助多么难能可贵!亏的是有这个群,这些天群里不断地涌现出卖菜的,卖水果的,卖药的等等五花八门的供货商以及联系电话,这可真是能解燃眉之急啊!这个时候,能保证大家生活物资的供应是最重要的事情。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接到了孩子同学家长的电话,说是由于疫情,她们不能回家,只能住在自家的蛋糕店里。为了维持生计,想把做好的蛋糕送给需要的人。希望我能在社区群里推荐一下下。举手之劳,我便欣然接受。没想到,她家的蛋糕卖得超好。她一个人忙不过来,所以我帮忙接单,她负责供货。合作相当默契。每当我听到小区居民的赞誉时,我心里就像我成就了一个了不起的大工程一样,无比欣慰。我也能帮到大家渡过难关,这是最庆幸的!
日子仍在继续,当我忙起来的时候,才发现时间过得好快。原来,不打拳的时候,我也能找到我的快乐。我可以看书,写日记,还可以做体操做艾灸,看电视,打毛衣。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最近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我的爱人和孩子都要纷纷学习会议内容,家里的电视电脑只要有空都在传播二十大的会议精神,一时间家里掀起了学习热潮,姑娘还要求我跟她一起写了学习的心得体会。的确,听完总书记的二十大报告,心潮澎湃、深受鼓舞。
尤其在当下疫情期间,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做好居家隔离,坚强信念,尽早战胜疫情。虽然疫情防控有无奈,但转换
更有味道。我们应该珍惜当下,过好自己的每一天,跟着党中央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进!
2022.10.25
作者简介
张春梅,内蒙包头市人,内蒙古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1998年下岗自谋职业。
乐观向上,激情饱满。爱读书爱书法爱打拳锻炼,积极参加文体活动,热爱生活,喜欢写作。

中国文苑小说散文专刊
顾 问 张鹏飞 龙 秀
总 编 郭培友
主 编 王维正
编 委 贾小瑞 贾永丽 茹秀奇
赵永晓 高 智 樊丽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