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麻袋书的故事
文/甄春延
我喜欢文学是很早就开始的,是受父亲影响的,那都是50多年前的事情了。
我的父亲很喜欢买书,当年他只要出差就要到当地的书店或者市场“淘货”,每次出差回来都要往家里带回些书。
听父亲讲过,我的爷爷曾是前清的秀才,家境尚可,因为燕赵之地多慷慨悲歌之士,爷爷因为好打抱不平致家道中落,爷爷只好开办私塾养家糊口,父亲又到南开大学图书馆做夫役,就是现在说的“勤杂工”,在那里,父亲看了许多的书,接受了新思想。
七七事变之后回乡参加了抗日活动,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从年轻时就养成了看书、读书、买书的习惯。解放后,当了领导之后这个习惯也没有改变。好像听父亲说过,他们那个级别的领导还有“购书证”,买一些特殊的书。到WG前,我家的书就已经很多,父母亲因为工作调动到云南,我们搬家时,光书就有17箱子。
可惜到WG中,因为抄家,我们家的17箱子书和许多邮票被抄殆尽。据说有的书被烧,有的书被随意丢弃,有的被人拿走。父亲说过,藏书里面最值钱的一部是明以前版本的《洗冤集录》。
大概是1971年前后,父亲被放出“牛棚”,可以回家了。有一次父亲领着我到单位的一个房间,领回半麻袋书,这就是那17箱子书所剩下的一点点。
我记得里面有几册《史记》,一本《聊斋志异》和其他几本书。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还有一本秦牧的散文集《艺海拾贝》,当时虽然我只有十几岁,看不太懂很多内容,好在父亲已经“解放”了,虽然天天继续接受批斗,但可以天天在家了。
父亲就教我怎样读书背诗讲典故,告诉我史记是怎么回事,聊斋志异讲的是什么故事,艺海拾贝又是讲的什么,我就是在那时候喜欢上文史。
不是我不喜欢数理化,因为父母亲都被打倒了,我是“黑五类”上不了学,学不到东西。70年,父母亲被赶到云南思茅地区景东县的大山里面继续接受改造。
那时候父母亲相对自由,我就天天和父亲上大山里面打猪食,每到赶集的时候,父亲就领着我去赶集,路上边走边教我背诗,背古文,我现在都非常佩服父亲,过去那么多年,工作那么忙,又被关了7-8年,那些诗词,古文还能够背下来。
那时候就慢慢知道了“孔雀东南飞”、“长恨歌”、“将进酒”、“卖炭翁”、“登鹳雀楼”等诗作,知道李白、陆游、辛弃疾、李清照、王之涣、刘禹锡等名家。
73年前后父亲又被恢复工作,当过北京林学院和云南林学院的领导。每次他回家都给我借不少书,我又读了不少的文学作品,如郭沫若的“屈原”、“虎符”等,巴金的“家春秋”三部曲,曹禺的“雷雨”、“日出”等。读了赵树理、孙犁、茹志鹃等作家的作品。我还读了许多的外国作品,《莎士比亚全集》、《最后一课》、《静静的顿河》、《海燕》、《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复活》、《巴黎圣母院》等优秀的外国作品。真正的读文学作品,你如果读进去,你的心会随着主人公的喜怒哀乐,一笑一颦紧紧地的联系在一起,慢慢的我真正喜欢上文学。
我喜欢读诗,但我不喜欢写诗,因为写诗写词需要讲究格律,需要讲究平仄,需要懂得典故。
我认得两个朋友,一个曾经是我的老领导吴文昌,格律诗写得非常好,用典也极美。另一个朋友虞学德是我的校友,五言诗和七律写得让人无法挑出毛病,光一个写石榴的五言律诗就写了5-60首,每首几乎都是精品。写诗过于严谨受拘而写散文则比较随意,怎么写都可以,还能够抒发内心的情感,所以我一直坚持写散文。
我下过乡、当过工人,又到学校工作过,我始终没有放弃喜欢文学的爱好。在学校图书馆工作时,我用了当时的一个月工资31元,买了一套全唐诗,一本康熙字典,结果饭钱都没了,父亲背着母亲又塞给我几十元钱。为了工作的需要,我又考上了东北师大中文系夜大,经过5年的苦读,还取得了学位。
这几十年忙于工作,很少写自己的东西,都是给领导写的。但是,通过系统的学习文学理论,对于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有了新的认识。同时,对于如何创作有了自己的体会。
这些年我写了不少的散文,算下来也有几百篇。有朋友说你可以出本集子了,我只是笑笑。一是经济上不是太宽裕,二是我还不想出。我现在自己还有好几个自媒体,我写的东西能发表就发表,不能发表的我放在博客、公众号、QQ、微博、美篇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就可以了,自得其乐。
有人说,作家就是“疯子”,我还真赞成。我就是这样,有时候来了灵感,半夜就爬起来写,写完后再检查一下,修改一下,天亮就发出去。
我写东西还是喜欢写积极的东西,我不喜欢写负面的东西,并不是不可以写,是觉得写惯了,容易把自己的信念、理念带偏。这也许是受父母亲的影响吧,父母亲WG中受过严重的冲击,然而我后来问过父母亲,是否有怨言?父母亲对此都看得淡然,父亲多次说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我们的一切,过去的事情就过去吧,往前看。
父母亲对生活的态度也影响着我,机关工作30多年,尽管有的领导对你不公平,但我也是淡然处之,因为生活是公平的,生活也惩罚了某些人。
我这辈子也忘不了那半麻袋书,因为它是我生命中的一个“节”,它让我开了眼界,它让我读懂了人生,让我认识了世界的黑白,更让我明白了,应该怎样走自己的路……
生活是苦涩的,但生活是需要文学来描述它应该的颜色。这也许就是那半麻袋书带给我的启示吧。
文/甄春延
写于2022年11月13日
作者简介:甄春延 (笔名春城旧友)、男、现年64岁、“春城资讯”义务编辑、吉林省直机关退休干部、一生始终酷爱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