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恭

前言:薛宝钗是《红楼梦》中的主角之一。自这部小说问世以来,读者和评论家对她的评说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种观点认为,薛宝钗性格奸险,城府颇深,是一个贯于玩弄阴谋与权术的“女曹操”,用卑劣的手段争夺了“宝二奶奶”的宝座,对黛玉的死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薛宝钗通情达理,贤淑随和,言谈举止符合当时规范,是《红楼梦》众多人物中头一个人见人夸的较为完美的女子,是一般男子心中最感到“受用”的贤妻;还有人认为,薛宝钗尽管美貌端庄独占鳌头,为人处世无可挑剔,但她受封建礼教毒害太深,时时处处用封建礼教压抑自己,控制感情,她活得太“累”,太世俗化,最终也成了封建礼教的受害者……看来,如何评价薛宝钗这个人物,已成为《红楼梦》研究中的一个热门话题。本文旨在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以探讨和学习的态度,对薛宝钗这个颇有争议的人物形象谈一点自己的浅显认识。(因文章较长,又分为三个段落,故分为上、中、下篇分期刊发)
(上篇)薛宝钗是她当时所处时代一个相对完美的好女孩
在《红楼梦》所塑造的众多女性中,常有某人在某一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诸如黛玉之美貌,湘云之豪爽,元春之高雅,探春之英灵,熙凤之泼辣,李纨之淡泊……但是,若要同时兼备多方面的优点和才能,成为一个相对完美的“完人”来说,则唯有宝钗而已。试看,论长相,她“容貌丰美,光艳照人,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论理家,她表现出了特殊的才智和能量,成为能在后期挽救薛、贾两家残局的不可多得的“一枝独秀”;论脾性,这更是她最为擅长的看家本领,贾府上下男女老幼都从内心称赞她性情随和;论才学,众多女子中更是没有谁可以超得过她,惜春作画,她能讲得出一套画画的技巧;湘云作诗,她能说得出一套吟诗的理论,至于一般常识之丰富、事理之通达、态度之稳重、行为之规范,就更是无可挑剔,无懈可击。不仅如此,《红楼梦》第四十回写贾母等人进入薛宝钗居住的蘅芜院时,有这样一段描写:
只觉异香扑鼻。那些奇草仙藤,愈冷愈苍翠,都结了实,似珊瑚豆子一般,累垂可爱。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的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
从这些环境描写,还可以看出薛宝钗是一个安分守己、不追求外表华丽、生活俭朴的女孩子。当然,作者同时也在这里暗示了她将来可能清冷守寡的命运。完全可以说,正在由于薛宝钗品格端方、聪明博学、行为豁达、随偶从时的种种品行和表现,所以,就是在贾府这个等级森严、众口难调的复杂环境中,仍然得到了从上到下,从内到外的一致赞赏,取得了被具体生活环境所推崇的地位,成为她所生活那个时代和具体环境中一个标准的淑女。对此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推测,只要你是当时那个社会中一个中产以上家业尤其是一位知书达理的男子,无论你的生活情趣处在怎样一个层次上,只要你娶了薛宝钗,她都可以与你平平和和地度过一生,不合理法的行为,不近人情的话语,与人吵嘴怄气的事情,在她身上都会绝少发生。倘若她所嫁给的贾宝玉不仅具有神采飘逸、秀色夺人、心地善良、尊重女性等优点,而且同时又具备了当时社会上所推崇的走读书做官之路并能真心爱她这样一个丈夫的话,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得出他们将会令人羡慕的互敬互爱、吟诗作画、无忧无虑、高雅潇洒地生活下去。所以,直到当代的今天,仍有许多男性把薛宝钗作为最为理想的伴侣形象,发出了“娶妻当如薛宝钗”这样的想法。

诚然,有些评论者认为薛宝钗尽管冠压群芳,有众多优点,实为一难得女子,但过于精明、世故,缺乏真情和浪漫,认为她不过是一朵“世俗的花王”。我认为,这些缺陷宝钗的确存在,但主要并不是她本人的错。因为宝钗原来就是一个候选入宫的少女,她的行为言语自然要符合于正统的规范标准。此外,商业世家的生长环境无形中又赋予她以计较利害的性格,能够常常控制住自己的感情,是《红楼梦》所有人物中头一个“生活技术家”。在她所生长的那个时代和环境里,在她可能受到的教育中,她一定是从内心自觉自愿地认为一个正统的女子就应该是像她那样的。所以,她不但自己坚持这样的标准,还时不时地劝解着周围的伙伴们切不可“越轨入魔”。这在我们现在看来,是深受封建思想毒害造成的,但这恰恰使她成为了她所处那个时代和环境所需要的好女孩。
再者,众多的评论家都指责薛宝钗虚伪,搞两面派,一心争夺“宝二奶奶”的宝座。还特别提到了第二十七回宝钗扑蝶时采用金蝉脱壳之计,嫁祸于黛玉。我认为对这种说法有待商榷,鉴于宝钗所受的教育和她的思想性格,尽管她也深深地爱着贾宝玉,但盘踞在她心中根深蒂固的封建道德观念促使她只能将这种感情牢牢地控制住,深深地埋在心底,在做人和恋爱两方面,她更看重的往往是前者。因此,她自视甚高的修养和做人准则不允许她去主动追求异性,更不用说还要和另一位女性去争夺了。至于“扑蝶事件”嫁祸于黛玉,恐怕更是一种牵强附会,至少有两点不合情理。
第一,宝钗突然发现红玉知道她已来过并可能听到她们的谈话之后,仓促之中只好说是来寻找黛玉的。我分析这不是有意嫁祸黛玉而是一种下意识的随机应变。从宝钗当时所骤然面临的具体环境和突发性来看,她之所以随口说是黛玉而并非别人,这是她心理常识的自然反应,因为她原本就是去找黛玉的,仓促之中自然首先想到的便是黛玉了,如果她原来是去找湘云的话,她也很可能随口说是找湘云的。
第二,像红玉、坠儿这样一些三、四等奴婢,正如探春说的那样在主子眼里不过和猫儿狗儿差不多,王熙凤和宝玉见了她们甚至连名字都叫不上来,就算他们怨恨黛玉,又能影响到黛玉的一丝一毫吗?薛宝钗是个聪明人,她根本犯不着在这样两个小奴婢身上做林黛玉的文章。更何况,从效果上看,这个秘密最终并未也不可能泄露出去,因此红玉不但不可能怨恨黛玉,相反倒可能感激黛玉为她保了密。其实,薛宝钗如果真想陷害黛玉的话,那么第四十回黛玉行酒令时引用《牡丹亭》和《西厢记》中的句子就是一个天赐良机,她只要把这件事张扬出去,就很容易在封建家长面前败坏黛玉的名声。然而她并没有这样做,只是在事后悄悄提醒黛玉“不要看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好救了。”说这样的话,从宝钗平时的为人来看,绝不是虚伪和假正经,面是诚心实意的肺腑之言,就连一向喜爱猜忌多疑的黛玉,也不得不“心下暗伏”,从此与宝钗结为莫逆之交。后来黛玉还对宝玉说:“谁知她(宝钗)竟是个好人,我素来只当她藏奸……”我认为黛玉说得对,宝钗的确是个好女孩,尤其是就她当时所生活的社会环境而言。当然好女孩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不一定就没有较为严重的封建思想,这是不应混为一谈的两个方面。
(未完待续)

槛外人 2022-1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