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溪 情 结
近日收到县作协文友,张溪老街杂志编委佘校长发来的微信,2022张溪老街第四期的排版,第一篇文章《升金湖》作者王庆云是农机局的老局长。我是农机人,我想我和张溪还是有缘的。有人说爱上一座城,只因这座城里有喜欢的人。第一次因同学在张溪,我到此一游已近四十年,现在因闺蜜定居这里,以看她的理由来张溪频率增高。再者也是因为张溪有许多郝郝有名的景点,升金湖观鹤台、红鱼塘、张溪老街等。
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初,青春年少的我们从合肥农机校毕业了,来自江北桐城、怀宁、枞阳三个县的十一个同学跨江来到了江南的东至县,分别分配在政府、工厂、乡镇农机站,其中有两个同学分在张溪。那时没有通讯工具,交通不方便,国庆放假也只有三天时间,这年的国庆节同学们全部来到张溪相聚。彼时街上没有饭店,也无娱乐场所,我们几个同学自己动手,从当地百姓家中买来菜在农机站食堂烧饭,虽然条件艰苦,但大家非常开心。吃过饭后,逛街是必不可少的项目,一行人叽叽喳喳地上街了。
那年夏天发大水,十月份水刚退不久,路上还有积水,但年轻的我们热情高涨,兴致勃勃。由在张溪政府上班的同学带我们前往老街一游,顺便充当了向导和解说员。
张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古称晋阳,自古人才荟萃,清朝恩科解元冯云露、八品修职郎徐堃、近代知名学者章温胎、章心绰、原北师大教授章树桢都是从张溪走出的杰出人物。具有悠久历史的八仙过海灯、磨盘灯现在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张溪老街位于舜耕地大历山北麓,烟波浩渺的升金湖之滨,背靠龙山岭,面朝张溪河,地理位置优越。早在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流放陵阳时,曾几度游历张溪;东晋田园诗鼻祖陶渊明,利用在东流莳菊的闲暇,常到邑下老街观赏。
老街优越的地理位置,深厚的文化底蕴,加上老街人精明的经商头脑。那时的老街一度成为江南著名的小商品及农副产品的集散地,商品交易总额几乎占老东至县的五分之一。从上街到下街几乎家家都做生意,人声鼎沸。
老街大商号、名作坊分布街头巷尾。其中杂货店、糕饼店、布草店、药材店、豆腐摊、猪肉摊。大到生产器具,小到针头线脑,扣夹脂霜,商品琳琅满目,一应俱全。这些商号远近闻名,家喻户晓,人们从四面八方纷纷慕名前来采购,老街生意终年火爆。
传说,最早开发老街的为一张姓人家,为避战乱,落户于此。先在河滩上搭建草棚居住,以卖茶为生,故名“张家滩”。据《东流县志》和《至德县志》记载,早梁、陈二代时,老街就已初现雏形,朝廷曾在今县境设南太原郡、置和城(今东流镇),晋阳(今张溪一带)两县,属南豫州。
隋平陈后,太原郡及和城、晋阳两县并废,后置晋阳乡属宣州郡秋浦县,永泰元年(765)改属池州。会昌初(841-846),在原和城县旧址建东流场,属江州彭泽县。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升东流场为东流县,属江州。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改属池州池阳郡,并割贵池之晋阳乡属东流至今。
宋英宗时,老街初具规模,“市面平旷、屋舍俨然、商贾接踵”,朝廷曾在此设有驿站。老街东西走向,呈“之”字形街道,长约1.5华里,全用紫红条石铺就,经年独轮车的碾压,街心车轮石印迹清晰可见,两旁均是明清至民国时期的民房,清一色的粉墙黛瓦马头墙、斗拱飞檐鱼衔梁的徽派建筑。
元朝末年,朱元璋大战陈友谅时曾在老街河滩屯兵养马、操练水兵。清康熙年间,张溪老街成为池州、饶州、九江三府交通要道,东流、至德两县设置的四条官道,其中东池(东流经长安、兰桥、唐田至贵池)、景池(景德镇到贵池)两条官道都从这里经过,老街异常兴旺繁华,一度成为东流县的首镇。
张溪河横贯东西,注入升金湖、通长江。张家滩过去设有停靠码头,是水陆交通的交汇处。山区的山货、皮花,下江的丝绸、水货,经此运往各地。清末民初,外籍在老街落户的客商,纷纷在张溪老街兴建了江西、青阳、"六一"(安庆六县一市)会馆、微洲会馆和地方会馆,负责联系接洽各地的商贸业务。
据史料记载,张溪古时为池州、饶州、九江三府交通要道,张溪老街早在元末明初以来一直是张溪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张溪老街人经过千百年的苦心经营,带来了古镇的繁华兴盛,也在张溪老街留下了诸多古迹。
去年金秋十月,我们三个闺蜜到张溪游览了升金湖、红鱼塘,这次我对闺蜜老木说,我要去老街,有小四十年了,不知道能不能找到往日的记忆。
老木当向导,我们一行人直接步行往老街方向走去。街口有张溪老街的石头标志,与我记忆中的模样大相径庭,要不是有张溪老街的指示标志,我是想不起来这里曾经是老街。
在新街的下端,新街接着老街,从喧嚣的新街口步入张溪老街。
走进张溪老街,悠长的石板路,幽深的小巷道,长满青苔的石墙,徽风皖韵,古色淡雅,风情浓郁。一路自在静美,人与自然构成一幅美丽的天然画卷,十分令人陶醉。
既然是老街,当然免不了狭长的巷弄、两边林立的屋舍。不同时期的房屋在老街依次铺展,那无枢“木板门”,安静地挤在石坎的凹槽里,门板上的编号已模糊难辨。沧海桑田,我们可以由此感到岁月的流转。
老街上行人稀少,除了我们几个人以外无其他游人,偶有几个当街居民,我们上前与他们说话,他们很热情的为我们指路,介绍老街以前的过往。整个老街很安静闲适,我们边走边看边聊边拍照,寻找老街的前世繁华的影子。
在老街的十字路口,有指示牌,悠静的街巷,紧凑的旧时门面一家连着一家,弯弯蜒蜒伸向街的尽头。青石板铺成的街道,因为旧时繁华的缘故,被打磨的光滑发亮,一路上还有六邑(安庆六县一市)会馆、张溪区委会旧址。这些都讲述着张溪老街当年的繁华,间或有老字号的店铺依然在做着生意。如今时过境迁,物是人非,昔日张溪老街的丰采也早已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唯独清冷的老街仍静静地守望在张溪河边,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但值得欣慰的是更加现代化的新街骄傲地横亘在老街身后的龙山岭下,它向世人展示的是另一种精彩和辉煌,它将传承和弘扬老街历史,书写张溪更加灿烂的篇章。
【作者简介】
蒋四清,女,基层农机人,性格热情开朗,待人友好,为人诚实谦虚。工作勤奋,认真负责,能吃苦耐劳,尽职尽责,有耐心。具有亲和力,平易近人,善于与人沟通,有一颗简单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