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筑:城市故事的说书人
文/唐欣
无意中打开微博,看到一位韩国教授这么写道:“我从书上知道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可在你们的城市中没有看到。”
读完这段话,不禁深思。泱泱大国,千年文明该往何处寻?我们的文化之根又在何方?每一座城市都有着独一无二的故事,而城市中的每一个建筑又默默向人们倾诉着一个个故事。“一座紫禁城,半部中国史”,王侯将相在这里你方唱罢我登场,600年人事有代谢,而故宫却依旧在那里,不悲不喜,诉说着千年岁月、山河家国 ;外滩的故事就是“上海的故事”,黄浦江畔孔恢弘的万国建筑群,叙述着大都市海纳百川的历史,旧中国的末日繁华:“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名扬三晋的乔家大院则讲述着晋商的辉煌史。
过去的这些建筑,是城市故事的说书人,传递着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份沉甸甸的文化。楼台风骨应犹在,过去的优秀文化,理应得到继承。
可是当下,随着国际间的交流日益密切频繁,越来越多的西式风格建筑涌入我们的生活。从"罗马公园”到“欧式城堡”,这些西方的“戏剧家”和东方的“说书人”不可避免的发生了激烈的碰撞与摩擦。也许是“说书人”老了,他节节败退。
“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过时了,九曲十八弯的北方胡同过时了,淙淙流水洇染如江南女儿家般柔婉的苏州园林过时了,现在,他们崇尚的是国际尖端设计,他们认为国外货如同洒了金粉一样宝贵。
于是,过去的沧州水月寺不见了,青岛望火楼不见了,连致力于古建保护的梁林夫妇的故居也遭保护性拆除!现在,放眼望去,是惠州版的奥地利哈尔施塔特小镇,大连版的威尼斯水城,姜堰版的凯旋门.....
我们民族的优秀建筑,讲述着个大国的前世今生,传承着我们民族的精神薪火,凝聚着我们民族的情感气质,是我们实现伟大复兴的软实力,任何一种忘却与破坏,都是沉痛的文化之殇。
幸而,有人已觉醒。张锦秋用建筑书写盛唐面貌,高翘鸱角,青砖黑瓦,无不散发着历史的气息。王其享历时三十六年整理完成样式雷图档,让紫禁城重回世界建筑之巅;贝聿铭将中华传统建筑和西方建筑巧妙融合在一起,别有一番韵味。继承过去,不仅找回了中国古建的尊严,也唤醒了民族文化的自信与光荣感。
“晓窗风细响檐铃”,风铎声声,曾摇响于阿房宫,摇响于紫禁城,摇响于溪亭梅园,也摇响于大国崛起的今天。
明天,一铃檐角自吟风,建筑,将继续诉说着个民族承古萌新的故事。
主编:陈智鹏 (萧逸帆)
副主编:应永
编辑:安瑞刚 王建雄 胡拮 心森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邮箱:xingshiyuekan@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