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福河发源于海拔793米的鹧鸪山,是广州市增城区第二大河流,属东江的一级支流,是增城的母亲河。西福河滋养着增城区西部的山山水水,盈含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
西福河也叫绥福河,源于古代中新镇福和片区是“绥福都”管辖的一条河流,该河流域总面积为597.71平方公里,其中增城市境内的流域面积是557平方公里。径流涵盖中新镇、朱村街道、宁西街道、石滩镇、仙村镇等地,入河口是仙村镇巷头村,最终流入东江,全长58公里,资料显示平均径流量为5.1亿立方米。
上世纪50年代初,在福和墟以下的河道是可以通航。后来由于河床淤浅,囤河而耕,河道上修建了多座拦河坝和陂闸,致使通航里程缩短,今天就剩下广深铁路以南几公里勉强可以通航。
近年来,增城区为充分利用西福河水资源,提高了对西福河的保护生态站位,决心增强全面完善西福河流域的防洪排涝体系及河道两岸生态防护林带,从而营造良好的城区一体化的水环境。西福河在推进增城区城市建设中,以连接经济文化纽带的新姿态出现,流域内的生态保护措施得到落实,重塑美好城市沿河而建、逐水而居的景象,是把增城区建设成为绿色宜居城市的新亮点。
我们顺着西福河的流向,与大家介绍一些西福河流经的镇街和主要乡村的历史和文化状况,让大家从中了解到西福河的古今样貌。
一、中新镇
西福河的发源地是中新镇福和片区,古称增城西都福地,后来改称绥福都。绥福都内的茅田巡检司曾管辖杨梅都(今派潭镇)、崇贤都(今小楼镇)、云母都(今朱村街道)及绥福都(今福和片区)等四个都的治安,是兵家必争之地。中新镇总地势北高南低,境内以丘陵为主。最高峰为位于镇域北端的大鹧鸪,是东江与北江分水岭。南部与中新交界处的油麻山海拔也达到 433.6米。除镇域边缘有较高的山体外,其余地区海拔低于100米。原中新、福和镇区皆位于低平的河谷冲积平原。中新是南宋右丞相崔与之,近代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郭继枚的故乡。
西福河发源于中新镇大鹧鸪山,流经11个行政村,从上至下游分别为双塘村、里汾村、南池村、田美村、泮霞村、茅田村、五联村、安良村、乌石村、坑贝村、莲塘村,主要支流有金坑河和大田河。
金坑河,为西福河支流,发源于帽峰山,流到中新镇莲塘注入西福河,河长24公里,流域面积127 平方公里。
大田河,为西福河支流,发源于从化杨大岭,河长 28 公里,流域面积 84.5 平方公里。
此外,在中新镇还有联安水库、白洞水库等众多水体。联安水库位于西福河上游,因位于联安村附近得名。白洞水库属于西福河上游的西河支流流域,两个水库都是以灌溉为主,结合防洪及养殖等综合利用。
中新镇福和片区濠迳村三面环山,一面由西福河灵水贯村而过,道路穿插其中,村里的一座百年祠堂“汤氏宗祠”见证濠迳兴衰。该宗祠始建于明朝初年,期间多次维修,至新中国成立前一直作为濠迳汤氏祖祠使用,还曾作为濠迳村小学20多年。
中新镇福和片区五联村建村历史长久,据说是在唐宋时代就有人定居,现保留下来的有炮楼、门楼、传统民居等文物古迹。翻看《赵氏族谱》和《增城县志》记载,五联村的高车社曾是增城有名的文化古村。该镇在挖掘和保护五联村历史文化资源,同时还对炮楼进行加固修缮;对文物周边环境进行统筹规划和建设,依托炮楼打造村心文化公园;充分挖掘本村的村风民俗,尤其是有代表性的家风祖训等。
中新坑贝村因开基时先民在金坑河内挖出有大量贝壳用于摆设和悬挂而取名坑贝。该村坐落于西福河、金坑河背上,村前有长流不息的小河,村后是四季常绿的后龙山。坑贝村始建于南宋绍兴元年(1131)。世居村民为毛氏,其先祖于宋朝从山西太原迁移至广东南雄府保定县竹溪里,南宋绍兴元年迁居本址。坑贝古村落、古建筑群位于中新镇坑贝村,建于明未清初,“式谷毛氏祠”,作为整个建筑群核心大祠堂。古建筑群保存完好,是广州市历史文化保护区。坑贝村还有崔太师祠和清献园可供民众游玩。
站在广汕公路的西福河燕岗桥上,可以眺望到桥西侧伫立着一座钢筋混泥土结构的正在翻修的碉堡,这座古老的碉堡显然经历过太多世间的沧桑和岁月的洗礼,外墙早已被熏得通黑,斑驳的青砖上似乎刻着一段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提到这座碉堡,很多人都知道。1939年夏,日军像往日一样驻守连接西福河两岸的主要交通干线,一支由十多人组成的抗日救国游击小分队,打着日伪联防队的旗号,从西福河的西南面沿着河堤向燕岗桥进发,参加此次运动的带头人毛衍军,是莲塘村村民。据传毛衍军是当时国民党的杀敌队队长,枪法十分了得,此次杀敌行动毛衍军功不可没。
中新镇莲塘村于南宋绍兴十三年由毛氏自县城肖郭巷来此立村,村子坐北朝南,青山环抱,西福河饶村东而过,形成清幽和谐的自然环境。整个村建成围村,村所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各留一处门楼。在当时来说,这是抵御外患的最好结构。
二、朱村街道
据说朱村因元末明初朱姓人由南雄珠矶巷迁来聚居成自然村而得名。1949年属增城县第三区,1986年改为朱村镇,2004年2月,朱村撤镇改街,成立朱村街道办事处,管辖原朱村镇的辖区范围。
西福河在朱村街河段总长约为13.54公里,平均河段宽度55米,途经秀山村、凤岗村、神岗村、横塱村。
增城野生稻原产地与高脚丝苗原产地相近。然而丝苗米的原产地是朱村街丹邱村白水礤。增城野生稻的原产地是广州黄埔区的新龙镇洋田河。洋田河流入西福河,西福河流入东江。西福河是从镇龙流经中新、朱村的,离“丝苗”的原产地很近。地理位置相近,自然气候条件相同。
朱村街西福河燕岗桥至神岗桥段,2021年9月完成建设一条长约4.18公里的绿道,吸引不少周边市民前来散步、跑步、徒步、休闲。
朱村街西南部的神岗村,原名埕埕,后改名埕缸,因“埕”与“神”谐音,故名“神岗”。该村坐落于西福河朱村段北岸,属冲积平原地貌。该村背后有铜鼓岭山,海拔约70米。该村始建于明代,这条村开基先祖为南宋名臣李昴英家仆。南宋宝祐五年(1257年),李昴英墓葬于丰湖,家仆迁入此地守墓而开基。清朝,此地设神岗墟,为云母都(朱村街古称)商贸集散地之一。
朱村街道横塱村也是有来历的古村落,据《增城县修志通讯》记载,南宋咸淳七年(1271)村人从龙门蛇潭湾柯树吓迁入,刘石伟在咸淳元年(1265年)迁此。因村子横过飞鹅岭,西依西福河塱地,把村名定成横塱村。村中历史文化浓厚,有多间历史悠久的刘氏祠堂,包括刘允公的“仕文刘宗祠”,据说横塱村是世界荔枝品种较多的村,荔枝文化极其浓厚的村落,目前有约80多种荔枝品种,有着大量与荔枝有关的历史传说。
三、宁西街道
宁西街道位于广东省增城区西南部。街道办事处驻太和圩。因地处南朝宋元嘉元年(424)绥宁都地之西,故名。1976年建宁西公社,1983年改区,1986年建镇,2012年属永宁街道,2019年更名为街道,地处国家级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核心区。
说到西福河,在宁西街道拥有西福河斯庄段、斯庄涌斯庄段。
宁西街斯庄村于清朝期间建村,自然环境优越,整体山水格局较好,基本农田保护良好,形成了优美的村落空间环境。后山翠绿的林木,门前有个荷塘,荷塘前是鸳鸯戏水的鱼塘,与建筑形成一个太极阴阳,具有客家村庄特色。斯庄村有着一定历史痕迹的古屋——元公别墅,九厅十八井,即有九个厅,十八个天井,可追溯到200多年以前,大青石地板、石柱、石磨、石狮、房顶绘画,在昭示着后人历史的文化源远流长。斯庄村是宁西街推进农村四小园建设的示范点之一,你要是进入此村,便可以看到竹制的篱笆围墙、青砖铺垫的小路和各有特色的小花园点缀在村民的房前屋后,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四、石滩街道
石滩镇位于增城区东南端,东江、增江、西福河纵贯其中,水乡特色凝重,田园风光袅娜,具体独特的历史文化魅力,见证悠长的乡镇历史底蕴。石滩镇2004年由原石滩镇、三江镇、沙庄街“三镇合一”而成,有广惠高速、增莞深高速和广深铁路穿境而过,水网纵横,鱼塘密布,地势平坦,交通发达,水乡田园风光旖旎。
坐落于增城区西南部,碧潭村因西福河水绕流村前,村后有尖峰山和五叠岭松林与河水相辉映,呈碧绿色而取名碧潭。走在碧潭村后龙山公园,人们不难发现,一些树木都钉着一块有编号的铭牌,如同人们的“身份证”一样。该村一直流传着一个传说,碧潭后龙山是海白龙脉,龙头顺着西福河吸水,山泉水养活了整个碧潭村人,因此上碧潭村禁止村民砍伐后龙山树木。后龙山历时几百年,形成几十株古树集中分布、各类小树交错其间的古树森林系统。
岳埔村地处增城市石滩镇的最南端,三面临水,东邻增江,西临西福河,南临东江,与东莞隔江相望。河网纵横,增江河和西福河均于该村境内汇入东江。
白江村位于石滩镇西部,广惠高速从村域西北侧通过。白江村建村于清代。村内有保存较为完整的历史风貌传统建筑,西福河从村南部流过。特色民俗为舞龙舞狮。
五、仙村镇
仙村镇,是因仙而得名的小镇,是从八仙村的演化而来的。相传八仙在一次巡游神州的过程中,夜渡东洋大海,被龙王三公主拦住去路。八仙于是想尽办法,出尽奇招将龙三公主打败,顺利渡过东洋大海,到达神州边界罗浮山下,八仙觉得疲惫,需要休整,每人寻一块石头坐下聊天。八仙坐过的石头沾有仙气,便化成八座山岗,当时称作八仙山,后来有人来此定居,久而久之变成为村落,八仙村就此成名。
据《增城县志》记载,一天,东晋的葛洪仙翁在西福河洗澡,作法下雨,使八仙村久旱遇到甘霖,解除旱情,八仙村人为了感谢葛洪仙翁,便在村内先取一块土地,建了一座葛仙祠纪念他,并把他曾沐浴过的小河称为葛水,把八仙村更改为仙村。
仙村河起于西福河,在仙村水闸处汇入东江北干流,总长4.2公里,流经竹园村、下境村、巷头村、上境村、仙联村、仙村蓝山村、第一社区、第二社区。
近年来,朱村街从清除河道垃圾、淤泥到完善截污管网,从排查整治污染源到探索以碧道水岸为抓手进行综合治理,致力于构建一个“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水草丰美、白鹭成群”的生态廊道,持续推动西福河实现“长治久清”。
今日的仙村,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年代的宗祠,最有名的宗祠是始建于明朝成化十六年文德陈氏大宗祠。文德陈氏大宗祠坐落于低矮的民居之间,前面是一块大空地。大门的“陈氏大宗祠”横匾,可以看到字体苍劲威武,别有格调,村中长者说字体是明代著名教育家和书法家陈白沙的手迹,匾下有“德厚流光”四个大字,昭示后人要以德服人。宗祠为五间三进格式,占地较大、选用的材料上乘、修建工艺精湛,列入为增城“四大祠堂”之一,而成为世人研究宗祠文化和广府建筑的一个秘境。据考证,陈氏大宗祠是陈氏族人为纪念宋代淳熙十二年(1185年)从中新镇山美村移居仙村的陈氏始祖文德公而建的,陈文德本官至尚书郎朝奉大夫,宗祠始建于明朝成化十六年(1480年),经过多次重修,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竹园村位于西福河下游,已有700多年历史,是美丽富饶的鱼米之乡,也是广州地区久负盛名的革命老区。阮海天是竹园村的骄傲,著名的民族抗日英雄。他1916年生于竹园村,1932年就读于广东省立第一职业学校,后参加中山大学抗日剧社。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自抗战爆发后,回增城组建党组织,组建抗日人民武装,开展抗日斗争。在历时八年的抗战艰苦岁月里,阮海天的足迹遍及增、莞、博,宝安、惠阳等粤东一带,亲历大小战役数十次,歼灭日伪军大量的有生力量,有力配合了广东地区抗战全局,起到了积极作用。
从明朝万历年间林怀兰从越南将番薯引进国内算起,广州市增城区仙村镇竹园村人种植番薯有400余年历史。而令西福河畔的竹园村人没有想到的是,祖祖辈辈种植的普通作物,近年来竟逐渐受到市场欢迎,成为“一村一品”的宠儿。如今,该村正在注册竹园番薯“竹园一点红”商标,走品牌化发展道路,继三月红荔枝之后,再添“一红”。
仙村下境村据说始祖是宋朝驸马列之杰(955—1031)。公元991年4月,由于干旱导致蝗虫成灾,宋太宗召集众位大臣商讨计策,驸马列之杰直言不讳,触怒太宗皇帝,太宗将其贬至广园东路一带镇守。列之杰看到增城仙村山清水秀,于是定居于仙村下境,成为下境村始祖。列之杰到增城后,看到当地官吏疏于管治,土匪横行,民不聊生。他身体力行,惩治贪官,接济民困,大力抓土匪和小偷,不仅广园东路一带民风民俗有了明显好转,人人称赞。每逢农历七月初七,在仙村镇下境村的“摆七姐”尤为有名,增城乃至广州、东莞的市民都会来下境村看“摆七姐”。我们拜七姐,祈求多子多孙。
西福河,由北往南流向东江,流经岳湖,四面环山,此湖如山湖般,故得名为岳湖。岳湖村位于仙村镇北面,是一个水清水乡的村落,辖区面积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000多亩,养殖水面积600亩。
仙村是典型的水乡,辖区内河涌纵横交错,处处有岭南水乡风光,同时是东江水系龙舟的最盛之乡。巷头村龙舟例景,20多条龙舟在西福河、东江水面上自由竞渡。
仙村目前利用西福河发展生态旅游产业,以生态、绿色、休闲为特色,深化建设鹅桂洲湿地公园、竹园荔枝岛生态公园、基岗荔枝生态公园等重点景区。打造集生态湿地休闲、生态农业观光、荔枝文化宣传、亲水游乐于一体的多元化生态旅游示范区,逐渐成为珠三角地区乡村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

作者简介:钟奎华,笔名土圭垚,文柯。坚持写作四十多年,几十篇作品收录于《梅州文学网》《增城日报》《海珠文学》《荔乡情》《都市头条》《南粤作家》《神州文艺》《作家作品》《丹荔》《杨梅》《灃水之水》等报刊杂志或网络微刊,数篇征文在比赛中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