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王正南与“一树的八路军”
2015年,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前夕,仪阳镇拟编辑出版一本以宣传仪阳镇境内的抗日英雄故事为主题的小册子,征集资料通知下发不久,征集办公室就迎来了一位陌生的客人,客人话不多,只说他是大柱子村王正南的亲属,说话功夫,从简陋的布兜里拿出了一张照片。

这张照片已经非常老旧了,照片右上角和左下角残缺,下部也多有裂口。但照片的内容却让人好奇——一棵大树上,或坐或站12个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除了树下的小女孩,照片上的人全部参加了八路军,有人称这张照片为“一树的八路军”。
照片中站在树下最右边的中年男子就是王正南。在王正南的倡导和带领下,他的叔父王维涛,兄弟王正梅、王正兰、王正珠、王正菊,堂弟王正福、王正堂,表弟高立为、赵传银等12人相继参加八路军。

(小柱子村赵业刚与杨勇,王正南合影)
王正南,肥城县(今肥城市)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11年出生于肥城县仪阳镇大柱子村。8岁入本村小学读书,因生活贫困,4年后辍学,到济南拉洋车谋生。1935年返乡后就读于王晋高级小学,此时,共产党员赵宝衡任该校校长,赵宝衡任职期间秘密组织进步教师与部分学生组成了读书会,王正南被吸收参加了读书会,在读书会阅读了较多的进步书籍,王正南受到了爱国主义思想的启蒙教育。之后,他怀着抗日救国夙愿考入黄埔军校12期。1936年,黄埔军校毕业后,在国民党部队历任排长、连长、营长等职。

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人全面发动侵华战争。其间,他目睹了侵入肥城境内的日寇烧杀虏掠等暴行,1938年王正南毅然脱离国民党部队回到家乡肥城大柱子村,组织成立了抗日武装。在党组织的帮助指导下,很快发展到一百余人,时称二区游击大队,王正南任大队长。这支队伍很快发展到三个连。1939年7月,队伍收编为肥城县独立营,王正南任营长。在抗日游击战中,他带领队伍转战泰肥山区,深入敌营,夜袭敌堡,在泰西一带颇有声誉,敌人闻风丧胆。这期间他又转战山东大地,参加了高密市魏家坊战斗和攻打长清县大峰山四台寺日伪据点战斗。1940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县独立二营升级到115五师343旅,王正南任旅队训股长。1942冀鲁豫八分区教导队大队长,其间,他参加了1942年的“9.27”和 1943年的“10.12”反扫荡。1944年王正南调任八分区七团参谋长。1945 年任八分区参谋长。在这期间参加过解放冀鲁豫三省交界处的南乐、山东东平、巨野等战斗。攻打阳谷时,他曾一人持枪,两个战士往枪膛压子弹,封锁了敌人6处射击孔,使部队顺利攻克敌人阵地。

1946年,王正南任冀鲁豫七纵队九旅参谋长,参加了解放聊城的战斗。1947年1月15日,参加了定陶县西台集战役,协同兄弟部队,歼敌正规军6千余人。2月参加了豫皖边区战役。5月,参加了解放安阳战斗。同年9月,他被调任晋察冀军政大学任副大队长。1949年调任华北军政大学干训队任大队长。翌年,调任南京军事学院行政部(军级)副部长。

“一树的八路军”是1944年春,王维涛、王正南叔侄兄弟等相继回到家乡修整,一家人为抗战常年奔波在外,难得相聚得这么齐全,于是在王正南提议下,在门口的大枣树上拍摄了这张珍贵的合影。
“一树的八路军”照片中的12人都是肥城仪阳人,确切的说是一树的肥城人,一树的肥城八路军。

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一场全民族广泛动员和参与并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广大民众踊跃参军参战,保卫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为了祖国的利益,青年们奔赴前线,奋勇杀敌,妇女儿童们在后方生产支前,作抗战的坚强后盾。王正南家族十余人参加八路军,奋起抵抗日本侵略者,可谓是中国民众不畏强暴、保家卫国精神的缩影。

2015年11月,王正南的亲属将这张保存了72年之久的合影照片捐赠给仪阳镇资料征集办公室,这张王正南家族的合影照片将王氏家族的抗日家史,升华为中华民族的国家记忆,值得我们永远珍藏。

聂建民简介: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山东肥城桃文化研究会会员,泰安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主编《文化肥城之肥桃文化》、《小组合作实践与理论研究》、《中学生文言文自学指津》、《语文教学板书与美学》,参编《泰安文化通览》(肥城卷)《风物肥城》《中学生作文题型示导》。出版散文集《行走在春天里》《岁月落英》。在《山东散文》《散文选刊》《山东教育》《东方散文》《沃土》《收获》及微信平台等发表散文、诗歌上百篇。

《华夏文学》是一个面向全国爱好文学创作者的平台。作品力求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时代脉搏,反映生活,歌颂美好,传播正能量。作品形式不限,字数最多在3000字左右,诗词为3_5首。但要求为原创作品。禁忌剽窃、抄袭,违者,文责自负。敬请广大文朋诗友踊跃投稿。投稿格式:原文+作者简介+作者照片。投稿微信13853840219。
投稿邮箱:fclongshanshi@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