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学交流】
“奎”与“魁”之“三人成虎”考
文/春风
有成语“三人成虎”,意即三人谎报市区有虎,人信之,以此喻多人说谎能以假乱真。
三人成虎之事颇多,如“魁星阁”还是“奎星阁”,“奎”与“魁”二字义混淆,字典亦有以假乱真之注释。以铸就三人成虎。
细考“魁”与“奎”,《辞源》载,魁:形声字,从斗,鬼声。斗,长柄酒勺。故其本义即汤勺。一、羹斗也。二、最先,第一。如殿试第一名称大魁。三、首领。如“闾里之侠原涉为魁”。四、高大。如魁梧。五、小山丘,如魁陵。六、蚶的别称。即蜃蛤称魁蛤。七、星名,北斗七星之第一星为魁。然另有“魁”为主宰文运神之说。清钱大昕《….录十九魁星》云:学校祀魁星,于古未闻也。意即古无此说,缘何无中生有?察《辞源》释“奎”就清楚了。奎,星名,二十八宿中白虎星的首宿,有星十六颗,形似胯而得名。《孝经》“奎主文章,……宋均注曰:奎星屈曲相钩,是文字之画。故后来言文章、文运者多用“奎”字。如称秘书监为奎府,皇帝所写的书为奎书。俗讹作“魁”。这就明确告诉“魁”主文章、文运,是俗讹作。
讹作更以图示意:楼内塑有一鬼形神象,一脚向后跷起,形如“魁”字的大弯钩;一手捧斗,象征“魁”字中的小斗字;一手执笔如点状,以示点中了中举的士子。这就是传说的“魁星点斗”。科举时代,以“魁星点斗”为文运兴旺之兆,于是取“魁”字形的会意,在阁内塑造个似鬼似神的塑像。清代士子们对这座“魁星”像毕躬毕敬,每当秋闱开考之前,朝拜者争往不绝。这下把“魁”主文章、文运表现得活灵活现,取代“奎”字了。
“奎”为“魁”所替,当今诸多字词典均持魁主文运文章之说,如《词语字典》对“魁”注释①北斗七星中,成斗形的四颗星,也指第一颗星。②我国神话中指主宰文章兴衰的神。足见词典传讹。
清代大儒顾炎武在《日知录。魁》考证云:“今人所奉魁星,不知始自何年,以奎为文章之府,故立庙祀之。乃不能像奎,而改奎为魁。又不能像魁,而取字之形,为鬼举足而起其斗。”顾炎武之词,足以明了。
奎阁即“奎星阁”,(不能写成魁星阁)也叫文昌阁,其实最先是皇家修建用来储藏典籍的小阁。后来各地为求文事昌荣,皆效仿,建文昌阁,即奎星阁。建设文昌阁首先是在方位上有讲究,文昌在巽方。有些人想孩子学习长进大,在家里也找文昌位。这是题外话了。奎星,又名梓潼星,梓潼的来历还有一段故事,这里就不细讲了。我曾为文博宫作赋,结尾诗中用“梓潼”,其云:
遥望布吉耸新宫,溢彩流丹耀古风。
殿顶抱同舒翠羽,檐牙展翼振云鸿。
丽谯瑞绕藏珠宝,游客情牵仰梓潼。
波撼鹏城风月夜,听涛文博抚丝桐。
文博宫为文昌之地,故游客多为敬仰梓潼而来。我在另一篇《仙桃赋》文中用到奎字,则引起过非议:东荆洪波涌起,扬复兴秀川文翰;通顺激浪奔腾,映奎阁梓潼星光。某刊物编辑收到稿件后谓余曰,文中该用魁而不该用奎,且将前人俗讹之魁星点斗为依据示于我。三人成虎,以逼吾从。吾知与其说理无益,便请其查阅辞源、词海,弗轻信一般文字。所幸者此编辑尚不固执,查后认可。
于是余有叹焉,世之是非颠倒,黑白混淆者多矣,除别有用心外,庶几乎皆因三人成虎,以讹传讹所致,吾辈当效顾炎武之熟察而辨之真伪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