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漠中的伟大生灵
文/墨缘
一
我第一次见到骆驼的地方是在外婆家。
那天,我和母亲去看望外婆,进了家门,发现院子里拴着三头身体健壮、脚掌宽大、背上还有两座“小山”的动物。一个陌生客人正用毛刷打理着它们的体毛,另一个客人在一旁铡着玉米杆。我好奇地问外婆:“外婆,这是什么动物。”外婆说:“那是骆驼,两个甘肃来的叔叔牵着它们给别人照相,这段时间借住在咱们家。”客人看到我便停下手中的活迎了过来,笑呵呵地说:“小朋友,要不要骑骆驼。”骆驼听到后,堆下身子满是期待地等着,我却“嗖”的一下,躲在了外婆身后偷偷地看着它们。
初见骆驼的情形简单、匆匆,等我再次去外婆家时,两个甘肃来的叔叔已带着骆驼离开了。时隔二十年,我没想到会因工作需要而不远万里的去见骆驼,估计骆驼也没想到,我们会再次相见。也好,趁此机会我可以与骆驼好好相处,可以为当时的羞涩而让骆驼尴尬做点弥补。
二
十月上旬,我和同事来到新疆一个牧民家,跨进大门的那一刻,心中不由得产生了一种拜访老友的感觉。
在牧民大叔的带领下,我们参观着骆驼圈。骆驼圈的两侧墙体和后侧墙体是用石砖砌筑而成,墙体上面搭建着蓝色的彩钢瓦顶棚。骆驼圈前端架着一个长20米、宽40厘米、深25厘米的铁皮制作的料槽,料槽距地1米左右,方便骆驼吃食。骆驼圈中,牧民大叔用木栅栏将其分成老、中、小三个喂养区,同时在栅栏上留有宽度为1米左右的过道,骆驼吃饱后可以顺着过道活动交流。
听到脚步声,一头年少的骆驼挺起脖子,像是哨兵一样发出预警信息。这时,所有的骆驼都停止了进食,不约而同地抬起头看着我们。
我忙嬉笑着给它们打招呼:“好久不见。”
骆驼们一动不动,既没有赶我们走的意思,也没有欢迎的动作,只是好奇地看着,表情让人捉摸不透。
我向前走了一步继续说道:“咱们之前见过的。”
“奥!奥!”骆驼们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然后低着头各自吃起眼前的玉米秆。其中,有两头年少的骆驼还在看着,我激动地抬起胳膊,刚要摆出一副拥抱的动作时,它俩也跟着低下了头。
没有出现老朋友一见如故的场景,我的心里多少有点沮丧。“或许是我长大模样发生了变化,骆驼一时没有辨认出来;或许是骆驼正在搜寻熟悉的影子,过会就好了。”我这样想着。
于是,我从骆驼圈边上的料场抱起一捆玉米杆,来到年长的骆驼喂养区,一边放着玉米杆一边用陕西话说道:“老伙计,二十年没见,你可好呀?”
老骆驼促上前来慢慢地吃着玉米杆,依然没有搭理我的意思。我伸出手去触摸,它却打了一个响鼻拒绝。无奈之下,我只好拨动着玉米杆尽可能的离老骆驼近点,且歉意地说:“上次是我不好,怪我年少羞涩,怠慢了你的热情,还请你原谅。”老骆驼停止了进食,抬着头咀嚼一会嘴里的食物,然后说道:“朋友你好,我并不认识你。”
听老骆驼这么一说,我木讷地站在原地,不知道如何是好。
老骆驼接着说:“但我可以感觉到你的真诚。我相信,你的那个朋友早已原谅了你,因为,我们骆驼家族是热情、好客的,不会为一点小事而计较。既然事情已经过去了那么多年,就不要心留惭愧,你的朋友也不愿看到你这样。当然,接下来的日子,你可以深入地了解我们种族的生活,我和其他同伴为你作伴,咱们碰撞出别样的火花。”我这才从回忆中清醒过来,此朋友非彼朋友,只怪自己当时没有珍惜与老朋友的相处机会。
说完,老骆驼将头伸到我的手边以示欢迎。轻轻地把手放在骆驼的绒毛上,它的体温瞬间窜通了我的整个身体。
接着,老骆驼侧头叫了两声,骆驼圈的气氛全然变了模样。中年骆驼嬉笑着,小骆驼活蹦乱跳着,一会蹿到中年饲养区、一会蹿到老年饲养区。几个贪吃的小骆驼,看到我手中有玉米杆,便争先恐后地伸出头拥挤过来,像孩子一般顽皮、可爱。也是啊,我问了牧民大叔小骆驼的年龄,大叔说它们仅有2-3岁,这样的年龄,在我们人类不就是婴儿的年龄吗。婴儿活波可爱、讨人心疼,身体较大的小骆驼又何曾不萌萌哒,大大的眼睛,毛茸茸的身体,嘟嘟的嘴巴,像是一个玩偶讨人喜欢。
亲近骆驼,我忙拿起手机和它们合影,好为这次相遇留下证据。我背对着一头白色骆驼,白色骆驼顺势将脖子靠在我的肩上,又把头依偎在我怀中,如此温顺、让我感动。期间,小骆驼们总在抢镜,照片中的表情滑稽、多变。看着照片,我乐开了花。
三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骆驼和牧民大叔一样纯朴、善良。参观完圈养的骆驼后,牧民大叔带着我们来到他家的半沙漠牧场。
这里的骆驼与圈养的骆驼有所不同,它们只在休息的时间才回到圈中,其他时间都在半沙漠牧场里游走、进食。
半沙漠牧场,虽然没有我想象中的澎湃万里,但与之相遇,足以让我激动万分。脚踩在细沙之上,一路走,感受软绵绵的沙土,轻快、舒适,又像是漂浮。回头看自己留在细沙上的脚印,即使已被细沙填充变得面目全非,却不失高雅,如同一行行韵味十足的文字。堆下身子,抓一把晒热的细沙,或让细沙在手中细水长流,营造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假象;或把细沙抛向空中,以蓝天为布,以太阳为背景光,挥洒出一副宏伟的山水沙画。看到沙丘,我还是没能忍住脚步奔跑了上去,想站在最高点看看牧场有多大,然而,杂乱的灌木丛迷乱了眼睛,让我叹为观止。所幸,闭着眼睛,迎风品味沙土的味道,感受别样的异域风情。
穿过一个个沙丘,跟随宽大的足迹寻找骆驼的身影。骆驼或三五成群围在一起吃着杂草、或单独仰头勾着沙柳最高处的绿叶,或躺在地上细嚼慢咽,很是悠闲自在。我轻轻地靠近骆驼,但还是被它们发现。假如我盯着它们看,它们就停止进食仰头咀嚼;假如我看向别处,它们又肆无忌惮地吃起来,这样的行为,非明是在挑逗我。唉!多么有灵性的动物啊。
夜幕降临,太阳开始西斜,吃饱后的骆驼肚子鼓鼓的,迈着懒散的步伐,走走停停。当牧民骑在马背开始吆喝时,骆驼群加快了行进速度。它们走过的路面上空,沙尘飞扬,夕阳透过树杈拉出一道道光影。正对夕阳,骆驼的毛色金而发亮;背对夕阳,骆驼的毛色棕而发黑,看上去却像是一座座雕像、一座座丰碑,场面很是壮观。是啊,多少次,被电视屏幕中行走的骆驼队伍所吸引,茫茫沙漠、悠悠驼铃、黄昏落日,它们在沙漠上留下的脚印,一个个、一排排,走出了一条神圣的丝绸之路,将华夏文明传向了世界各地。爱之!惜之!叹之!聆听风儿普出的醉人旋律,敬畏沙漠中的伟大生灵。又多少个梦里,我骑着骆驼,行走在澎湃的沙丘间,吟着“大漠风尘日月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一首诗,一种情怀。
四
第二天,我们去了新的牧场。
车子在沙土路上颠簸前进,尘土肆虐地弥漫着道路。车窗外,沙柳不高不低,树身扭曲、表面粗糙不堪,树杆干枯杂乱,密密麻麻地交织在一起。再看前路,沙地随着骆驼刺、灌木丛、沙柳的高低起伏不定,一眼望不到头,目的地在何方,我们无从辨识。我和同事静静地看向窗外,谁也不说一句话。一只小鹿从车前不远处跳跃横穿马路,很快消失在灌木丛中。这算是一个惊喜吧,多少把我们从孤寂的心情中拽了回来。我们问牧民大叔:“大叔,牧场还有多远。”大叔说:“快到了、快到了。”一个小时前,大叔同是这句话,真希望快点到。
车子继续行驶了20分钟,坐在副驾的同事突然兴奋地说:“快看,前面有个蒙古包。”我们几个齐刷刷地瞅向前方,杂乱的荒草丛中出现了一个白色的蒙古包顶部。慢慢地、慢慢地,车子越是向前,我们越是激动。随之,天空中传来一阵吆喝,接着便是期待已久的驼铃声。“哎呀!终于听到人声啦。”“哎呀!终于看到希望了。”两个同事忍不住喊道。是啊,在这荒芜人烟的沙漠中行走,人心是悬着的,能让人心踏实的,莫过于听到声音。或许,丝绸之路上的商人给骆驼系铃铛,大概也是出于这样的原因吧。看着蒙古包边的牧民,听着驼铃声,我们仿佛进入了亲人的怀抱,凄凉的心一下子温暖起来。此刻,仅剩下狂喜。
再看骆驼,这里的骆驼高大威猛,身体更是健壮,肌肉更是发达,毛色棕亮,驼峰高挺,不愧是“沙漠王子”!
这时,牧民的孩子骑着摩托从一旁的丛林中驶出来,与之商量,我也骑着摩托在林中穿行了一小会。下车后,我却没有得到想象中的愉悦,除了一张灰尘土脸,再无别的思绪可寻,大脑一片安静。摩托车是工业产物,是一种交通工具;而骆驼是一个活生生的动物,是我们的朋友,是荒漠中的保护伞。与骆驼接触,感触生灵;与自然对话,感悟生命的价值与意义,骆驼是珍贵的,是值得赞扬的。
五
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们又去的地方不同,见的骆驼不同,经历的事也不同;相同的是,一切因骆驼的存在,它无声胜有声,给我讲述着不同的故事。旅行,是在帮我们建立一种与自然的联系,接触它、了解它,发生一些故事,才知道一切多么不易;生活又那样的美好,我们怎能不积极乐观的对待每天,追求自己的梦想呢。
离别的那天晚上,我睡得特别踏实。睡梦中,老骆驼对我说:“这几天你与我们同在,我们有了共同的回忆,有了共同的情感。这样,既是给老朋友交代,也是给自己交代,同时不辜负相识一场,不虚此行,相遇就有了意义。我就不送你了,期待我们下一次见面。”
“恩,我们肯定会再见面的。”
作者简介:
郭李鹏,笔名:墨缘/默缘;国际诗词协会会员;《芙蓉国文汇》签约作家;爱好:写作、画画;曾有作品发布于:《读书369》、《作家故事》、《新时代文学社》、《华山文学》、《陕西文坛》、《文学陕军》等自媒体平台和《三秦都市报》、《地铁早八点》、《劳动者报》、《诗中国杂志》、《中国最美爱情诗选》、《作家故事》、《中国当代散文精选》、《芙蓉国文汇》等报(纸)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