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1日,“澄心畅神——周同祥中国画作品展暨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国家画院明德楼盛大开幕,本次展览由中国人民大学画院、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中国国家画院交流合作部联合主办,北京艺发星耀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国昌盛世(北京)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岚梦(北京)文化有限公司、时代鉴藏(北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北京枫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周同祥美术馆承办 。本次展览共展出画家周同祥先生百余幅具有鲜明笔墨个性和绘画风貌的作品,在彰显写意精神的同时,工写互用,充分发挥笔墨的趣味。又努力呈现色彩的表现力,积极开拓中国画的新境界,作品具有中华民族审美风范和现代意识。这批作品为新时代文化语境中的“中国画的发展转型”和中国绘画体系新构建提供了一定的参照。

开幕式上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卢禹舜,本次展览学术主持、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原副主任、《美术》杂志原主编王仲、著名美术评论家、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原副主任刘曦林、荣宝斋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学会副会长唐辉先后致辞,中国人民大学画院教授、工作室导师周同祥致答谢词,中国国家画院交流合作部主任尚可主持开幕式。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在致辞中讲到:作为一位中国画家,周同祥先生最可贵的品质就是抱以坚定的文化理想和执着的艺术信念。许多年来,他是一位潜心用力、锲而不舍的画家,在中国画工笔画领域,努力耕耘,由此形成了他这次个展的比较丰硕的成果面貌。
在中国画的发展历史上,花鸟画是一个重要的领域,既有工笔的深厚传统,更有文人画写意的深厚传统。作为当代花鸟画家,周同祥先生一方面注意吸收传统的优长,对中国画的工笔传统下力气去深入研究;对写意花鸟画传统,他也非常注重借鉴其中的精华,所以我看他的艺术非常突出的体现了对传统的弘扬,体现了他在花鸟画领域深入的思考,如何用造型的语言、色彩的语言来表达当代的感受这种追求。因此他的作品题材面貌是很多样的,这对一个人到中年的画家来说,从中就可见他所下的努力是非常巨大的。
作为当代一位有影响力的画家,周同祥先生的艺术很好地体现了把来自生活的感受和笔墨的追求结合起来。他的绘画中艺术语言的一些创新实验,都和他的生活感受有关系,所以他是一位很用心去感受大自然、生命和现实生活的画家。在这样的基础上,把笔墨语言的研究和主题题材结合起来,也进行了许多新技法的探索。所以这就很难能可贵地形成了他作品丰富的面貌,还有非常耐人可观、可赏的一种走向精微的艺术的格调与样式。
中国画一向注重讲品格、讲气质,周同祥在艺术的探索中是努力增加自己的美学修养,努力在花鸟画的当代创新中去保持艺术的品格,艺术的质量,这也与他长期潜心用力的精神是分不开的。因此我对他的展览给予很好的评价,也代表中国美术家协会对周同祥先生在国家画院的个展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祝贺。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卢禹舜谈到:看了周同祥这么多的作品,我还是很感动的。他的艺术创作内容极为丰富,形式也非常多样。比如说山水、花鸟、人物,工笔、写意、兼工带写,而且他每一件作品都能够做到非常精致、非常完美,这一点我觉得应该是非常困难的,所以说我能够感觉得到他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比较好的一位艺术家,像他这样有丰富创造力的一位艺术家,我相信会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来满足人民。

开幕式后举办了“澄心畅神”——周同祥中国画学术研讨会,研讨会由著名美术理论家、《美术》杂志原主编王仲担任学术主持,本次展览执行人、北京广彩瓷博物馆馆长、一耕美术馆执行馆长邢之主持学术研讨会。刘曦林、徐涟、李虹霖、王玉良、乔宜男、陈 明、王 乘、于 洋、邢之依次发言。与会嘉宾对周同祥的中国画创作探索均给予高度评价。王仲在研讨会上指出:当代中国画花鸟画有很大的发展,人才辈出,佳作不断。在这个行列中,青年画家周同祥是一个出色的新星!作为詹庚西和李魁正的高足,周同祥有很好的师承功底,再加上他精力旺盛、视野开阔、勤奋好学、勇于探索创新,在当今中国画花鸟画画坛,周同祥已是一位很有鲜明个性风貌、很有创作活力的实力派中青年画家!在中国画人物画方面,周同祥也大有发展潜力。周同祥此次在中国画殿堂级的中国国家画院举办个展,这无疑是他艺术生涯中一次非常重要的展览,一方面是向国家和人民郑重做一次汇报,一方面也是对自己多年以来的创作做一个阶段性的总结。听听观众的评论和专家的指点。我在这里,也祝展览取得圆满成功,周同祥正值盛年,预祝他在未来的艺术征途上不断取得更丰盛的成果!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11月16日。欢迎大家预约参观!



出席开幕式特约艺术家嘉宾有: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 先生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卢禹舜 先生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徐涟 先生
著名美术评论家、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原副主任——刘曦林 先生
本次展览学术主持、著名美术评论家、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原副主任——王 仲 先生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学会副会长、荣宝斋画院院长——唐 辉 先生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尚 辉 先生
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发展中心副主任—— 乔宜男 先生
中国工笔画学会会长——陈孟昕 先生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院长—— 牛克诚 先生
中国人民大学画院副院长 ——王 乘 先生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王玉良 先生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美院科研处处长——于洋 先生

出席开幕式的中国国家画院嘉宾有:
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所长——李虹霖 先生
中国国家画院办公室主任——袁学君 先生
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副所长——陈 明 先生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王永亮 先生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邢少臣 先生
中国国家画院山水所所长——方向 先生
中国国家画院花鸟所所长——姚大伍 先生
中国国家画院山水所副所长——王跃奎 先生
北京现代工笔画院院长——王天胜 先生
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副馆长——杜浩 先生
中国国家画院教学培训部主任——邱雷 女士
《中国美术报》社长——金新 女士
《中国美术报》副社长——张苑 先生
中国国家画院教学培训部副主任——程兴林 先生
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专业委员会研究员——唐朝轶 先生
中国国家画院山水所画家——任赛 女士
中国国家画院教学培训部 ——杨军 先生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周士钢 先生
中矗集团董事长——王文明 先生
中国文化管理协会副主席——李小磊 先生
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原董事长——张宇 先生
北京甘肃企业商会执行会长——梁爱云 先生

出席开幕式特约艺术家还有:
余昌宇、马再新、许澄宇、边舒才、冯志光、钱晓霞、杨明、杨永家、靳文艺、曹瑞华、郭正英、王桂徵、雷甲寿、李冬、陈一耕、王岩、潘建博、王赫赫、李建文、伯揆、李毅、潘晓云、李建军、何三宝、张英才、贾国英、马胜利、孙本见、赵建军、侯廷峰、腾模、李国超、王顺华、田诚、李桂林、杜平、鲁吉光、梁朝水、牟丕芳、钱玲萍、张南山、申家铳、张仕森、柴聚军、郭涛、王春之、吴洪祥、张崇强、姜彦、郜凌民、陈祥法、秋萍、孙霖、焦宝华、雪泥、鲁双喜、赵春秋、于永华、沈胄、丁玲、贾绍昌、孟凡书、周晶、孙晓君、杨秀泽、刘永博、李课、唐利中、韦静、郭华君、刘贞麟、牛成选、郭慧庆、杨勇、安奇、石建伟、李伟、沈青、张佩、王旗、张国瑞 等
参加开幕式的特约企业和媒体嘉宾还有:
邬明、王文明、张金卫、张国中、李升德、袁士宝、王 茂、皮海河、马良、李回源、李涛、李岩、闫洁、安俊东、任咏斌、郑宝、王海江、汤小剑、李广利、李春伟、杨铁峰、于东兴、王 辉、高 静、刘颖、王学、王俊杰、司倩倩、吴伟、康红玉、闫春玉、徐彬、方传军、李万成、胡建军、裘永华、仉英龙、祝芳芳、杨瑞浩、海东、俞志才、陈一梅、胡建军 等。

01开幕式现场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范迪安先生致辞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
卢禹舜先生致辞

本次展览学术主持、著名美术评论家、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原副主任
王 仲先生致辞

著名美术评论家、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原副主任
刘曦林先生致辞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学会副会长、荣宝斋画院院长
唐辉先生致辞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中国人民大学画院教授、工作室导师
周同祥先生致答谢词

中国国家画院交流合作部主任
尚可先生主持展览开幕式

本次展览执行人、北京广彩瓷博物馆馆长、一耕美术馆执行馆长
邢之先生宣读嘉宾名单













02研讨会现场

王仲先生担任学术主持

邢之先生宣读学术研讨会嘉宾名单

刘曦林先生发言

徐涟女士发言

李虹霖先生发言

王玉良先生发言

乔宜男先生发言

陈明先生发言

王乘先生发言

于洋先生发言

邢之先生发言

周同祥先生致答谢词

03花絮













04采访&留念

范迪安先生接受采访

卢禹舜先生接受采访

王仲先生接受采访

刘曦林先生接受采访

唐辉先生接受采访

周同祥先生接受采访

王乘先生接受采访

邢少臣先生接受采访

王玉良先生接受采访

周士钢先生接受采访

潘晓云先生接受采访

秋萍女士接受采访

靳文艺先生接受采访

邢之先生接受采访

腾模先生接受采访

孙本见先生接受采访

陈一耕先生接受采访

郭正英先生接受采访

刘怀勇先生接受采访

何三宝先生接受采访

张军博先生接受采访

张英才先生接受采访

李国超先生接受采访

张馨女士接受采访

王跃奎先生接受采访

张丽君女士接受采访

王敏女士接受采访












05展厅一览
























来源: 止观书画
编辑: 孔建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