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好活着
——试谈刘昊其人其作
梦 萌
一
我最早是从程海处知道刘昊的,据说家在北塬上,和我一样,是个文学发烧友。当时听了就听了,并未引起多大注意,后来我在上海寓居10余年,对他日渐淡忘。三年前,我回归家乡咸阳,一时无事可做,便受约为老家眭村编撰村志。村干部给了本《瓦刘村村志》,让我参考,这才发现主编正是刘昊,且书中还有他的专门章节。我迫不及待地阅读他的简历和作品,这才对他有了进一步了解。他是陕西作协会员,已发表各类文学作品200余篇,出版长篇小说《孪生聋哑》《洪渎轶事》《这个世界静悄悄》《沙道湾》等,并多次获省市作品大赛奖。
读着读着,我不禁为这位慕名已久而至今未曾谋面的刘昊暗自叫好。旁边有人看出我的心情,忙介绍说,刘昊是教师,当过校长,出过几本书,在附近颇有名气。我忙问,他是哪人?回答说瓦刘村,小名叫刘好好。
啊?刘好好!我立即想起,50多年前,不知在七中(初中)还是一中(高中),我就知道刘好好,属于机灵鬼一类的角色,仅此而已。瓦刘村和我村只二里路,是很近的乡党,我希望尽快见到他。直到今年春季,老同学司令璋开设了微信群“周陵中学”(咸阳一中),我们终于在这个平台实现了隔空邂逅。
二
“周陵中学”微信群办得很有特色,虽然学校已撤销,但它的悠久历史和社会贡献,将永远引起咸阳人民的深切怀念,更牵系千万个原任教师和历届毕业同学的殷殷深情。如今,在这个平台上,既有来自五湖四海现职的青年才俊,也有白首北面的师生,更有鲐背至尊的老寿星。时隔半个多世纪,大家虚拟重逢,隔空交流,畅所欲言,格外亲切,尽享现代科技的神奇。刘昊是其中最活跃的一员,他不但发一些自己的作品,也是大家公认的一位评论家。他对每人的作品、留言、视频等都要评头论足,且视角独特,点位精准,语言优美,博得一致好评。更令人叹服的是,他的点评均为即兴之作,不管是群友的诗歌、散文、小说还是故事逸闻、书法绘画,抑或秦腔表演、养生视频等,他都能很快发表一通议论,短则七言八句,长则数百字,语言通顺,逻辑严密,可读性很强。他对我的作品,可以说篇篇不漏,点评大多500字左右,也有千字短文,稍加整理,就是一篇像模像样的书评。我曾将部分文字整理成文艺感言之类的文章,发表在南方一个公众号平台,想不到三天阅读量超过4万,产生了很大影响。
现摘录片段如下:
我细心赏阅了《雨中西湖》,深觉语沁心脾,景从心生。“西湖的雨好像不是下的,而是纺的,吐的。云在天上,纺的纱就朝下;湖在地面,吐的丝就朝上…… 一头牵着云,一头拽着湖,天和地眼看就粘起来了”。如此描述,让人顿感天日隐曜、淫雨霏霏、山岳潜形中不同于她景的大美西湖别样的情趣!“透过伞撑的缝,看景,景就洇了;看雨,雨就虚了;看人,人就化了……一切都入了空蒙,空蒙得山色景物都从伞沿流下来了……”没有独特的视角,是悟不出如此金句美文的,更别说浓墨重彩地勾画了!“燕尾的剪和着步履的剪,剪呀剪呀,永远剪不断西湖的雨纱雨丝,也永远剪不断游客理还乱的缕缕思绪。”这里是说西湖的雨丝缠绵没完没了,更提到了雨中游客的情思,是忧烦还是乐趣谁能说清?
《猴性新探》属议论性散文,或属以事实作论据的议论文。其中心论点是 : 人本身具有神性和猴性,只有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并有一个严格的把握尺度,人性才显得伟大而辉煌。人绝不能叫猴性占了上风居于统治地位,否则,世界将永无宁日而天下就要大乱。
……
我以为,与其说是作者在探索“猴性”,倒不如说是在探索被道貌岸然掩饰不住又比猴性有过之而无不及的虚伪的“人性”。从未见过这么好的议论散文或议论文,借探索猴性却把人类那些比猴性更“猴”甚或给大千世界带来灭顶之灾的丑性劣根揭露批判得体无完肤、入木三分!
从这些文字中,读者不仅体会到我的作品的美感所在,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刘昊评论点石成金的魅力。我不得不佩服,仅几分钟,别说巧妙构思、推理判断和遣词造句,光排列组合数百成千的方块汉字,就令人汗颜却步,即使大学教授抑或专业评论家也不过如此而已,由此足见刘浩文学功底的深厚。
三
我从群友中得知,刘昊的文学启蒙来源于戏剧,小时候特别喜欢秦腔,只要谁家过事唱自乐班或周围村子有庙会唱大戏,他都要和母亲一个不漏地赶场子看秦腔。慢慢地,他也能丢几句咣咣乱弹了,无论花音苦音还是慢板二六板,都拿捏得很到位。更重要的是,他完全被秦腔唱词迷住了,不但过耳不忘,且把著名戏剧家范紫东10余部剧本的唱词全都熟记于心,至今能背诵如流。除此之外,他还为村镇剧团创作了多部秦腔现代戏,并一一搬上舞台。
这些事例我完全信服和理解,因为我年轻时也有过这样的经历,秦腔对我的诱惑绝不亚于刘昊。我不但背诵了许多秦腔唱段,更喜欢在野地里可着嗓子干噌,后来还在村子主持排戏和跑竹马。那年寒假,大队给了200元,我们排了三场秦腔本戏和几个折子戏,连演三天三夜,我既是导演也是主角。演出剧目有《血泪仇》《红嫂》《智取威虎山》等,受到乡亲们好评。据说莫言和贾平凹也有类似阅历,这说明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刘昊正是在秦腔的板路旋律中成长起来的,他的文学创作也是在秦腔的板路旋律中成熟起来的。
请欣赏他作品的几段秦腔唱词:
逃 荒
无量庙那一天风雨交加,
天欲坠地欲裂难找生涯。
破窗外天地吼狂犬嘶鸣,
一家人无粒米腹内空空。
猛然间大孩儿泣不成声,
喊着爹唤着娘言语不清。
黑沉沉你和我伸手摸探,
可怜他十二岁命丧黄泉。
天苍苍地茫茫霹雳当头,
你和我气死在破庙里头。
千声哭万把泪谁人知哓,
庙顶上百年尘悲恸下掉。
实想说走千里有好光景,
万莫料半道上我儿丧生。
鬼世道真黑暗光日不见,
蒋介石狗东西该杀当斩!
千古事
人世间千古事纷繁离奇,
兴勤来又兴懒缺了主意。
栽花人千番劳苦花不成,
插柳人万般懈怠荫匝地。
满腹里是学识文章华丽,
摊开纸提起笔众叹不已。
只说是金钱事难倒好汉,
东奔走西颠簸常有叹息。
粜 麦
拉小车奔殊途粜麦一石,
喜盈盈得钱款六十余元。
左不思右不想直闯鞋店,
兴冲冲我忙把皮靴挑选。
买皮靴哪管他便宜贵贱,
只求得我女儿风雨方便。
天蒙蒙闻鸡鸣推门出院,
踩泥泞赴学堂苦钻苦研。
看看,多么好的唱词!字句整齐,音韵自然,意蕴深刻,感情饱满,很有节奏感。虽无文武场面,也无提袍甩袖和吹胡子瞪眼,但随着十字一句唱词的节奏旋律和阴阳顿挫,读着读着,隐约中便传来任哲中和肖若兰的音容相貌,而且毫不费力地能听出是哭音还是花音。这就是秦腔的魔力,这就是唱词的魔力,这更是刘昊文学语言的魔力!
四
刘昊的作品以小说为主,题材包括少儿、教育、农村和家庭婚恋等,内容丰富,涉猎广泛。其中,有跨越新旧两个时代,演绎人性善恶和普通百姓命运沉浮的《洪渎轶事》;有关注残疾人群体,拨动人性感情琴弦的《孪生聋哑》;有以民办教师为题材,反映特殊教育体制和特殊人群生活的《沙道湾》;有聚焦新一代青年农民创业致富,实现自我价值的《这个世界静悄悄》,以及诸多中短篇小说,为我们创造了一个丰富而别样的艺术的第二世界。
对刘昊的作品,文学界多有评价。《小说评论》原主编、著名评论家李星指出:刘昊的纪实体长篇小说《孪生聋哑》“给人以极大震撼”,聋哑兄弟俩的经历本身“充满着大喜大悲、大忧大患”,“既给人以无限感慨,又给人以温馨和希望。”咸阳市原作协主席程海称:《孪生聋哑》对残疾人的心理描写很到位,“文笔细腻,文思精致,别有一种风韵。”咸阳市原作协主席杨焕亭指出:“这一切,都使得刘昊的长篇小说《孪生聋哑》读来真实、凝重,如品一幅社会风俗长卷。”咸阳师院副教授南生桥文称:“《洪渎轶事》让人读出浓厚的悲剧意识,读出了血和泪的真实。”
除了以上专家评论外,我认为刘昊小说还具备以下特色。
其一,具有泾渭分明的善恶观。人性善恶是中国哲学关注的主要问题。孟子主性善,荀子倡性恶。王阳明则以“体用”论人心,规定无善无恶之心体为“至善”,又提出“即体发用、即用求体”的概念,较好地解决了人性善恶的理论问题和心性修养的实践问题。到了现当代,善恶观更多体现在道德层面,中央提出“八荣八耻”就是很好的例证,为我们确立了新时期的主流价值观和道德建设的标杆。刘昊的小说正是突出了这方面,他笔下的人物,善就是善,恶就是恶,恶就恶到透顶,善就善到极致,将传统的善恶观揭示得淋漓尽致。《洪渎轶事》是刘昊第一部长篇小说,时间跨度半个多世纪,通篇充盈着这种好与坏、善与恶博弈的氛围。李秋芳是个好到极致的好人,肖驴驴是个坏到透顶的坏人,俩人从旧社会一直缠斗到社教运动,最终好人殒命而坏人逍遥,将那个特殊年代的人世沧桑撕开来让人看,人们看到的是无法回避的残酷现实。《孪生聋哑》本是一部包含大爱和大情怀的长篇小说,但刘昊依然没有放弃他执拗的善恶观。作品中的两个对立面,一个是苹果园女主人,一个是恶人瞎腸子。前者要抢救误食喷药苹果的聋哑兄弟,而后者却千方百计阻拦干扰抢救,人性的善恶本质在高干渠岸展开了激烈搏斗。这种善恶有别、爱憎分明的人本主义思想,也体现在他的短篇小说中。如《唢呐王》的主人翁,经过三次提升,他的演艺闻名遐迩,周围村子有了红白事都请他,他不但演技高超且收费低廉,所以备受乡亲们拥戴。但他又是一个嫉恶如仇的角色,整治坏人更有一套“黑手道”。邻村有个村盖子恶人,家里死了父亲,要请他执事,他装病一拖再拖,直到费用涨了两三倍,他才勉强为之,但吹的曲目不是哀乐却是喜乐,而主家只顾哭丧也不管不顾。你看看,这个唢呐王正直得简直有点损人。
其二,具有悲天悯人的人情美。悲悯情怀是人类一种高贵而雅美的禀赋,对于作家来说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同情弱者,解除危局,拯救苦难,使人的灵魂得以净化,思想得以升华,从而获得崇高感和神圣感。诚然,人情美又与善恶观相联系,正因为具有正确的善恶观,才会产生悲悯情怀,也才具有人情之美。刘昊的小说正是在这个三段论式中,将悲天悯人的情怀延展到最大化。《孪生聋哑》是写残疾人的,从主旨到故事再到人物,从俩兄弟成长到社会救助再到自主创业,处处充满爱,充满怜悯同情,充满社会和人情的温馨。更值得称道的是作家刘浩本人,他不但与孪生兄弟成为忘年交,学会与他们交流的口语和手势,送给他们许多书籍,帮助他们进入特殊学校和自主创业;而且他在身患疾病不得不加重药量的情况下,将自己久久浸泡在精神的“福尔马林”中,昼夜不舍地敲打悲悯的键盘,创造聋哑兄弟艺术的第二人生。然而,当小说刚刚完稿而尚未出版之际,俩兄弟的母亲却与世长辞,将人间的温情和作家的悲悯情怀带上了天国。这种可贵的悲悯情怀在刘昊其它小说中也有体现,如《洪渎轶事》对李秋芳等弱势群体的同情,《沙道湾》对民办教师的理解和拥戴等,可圈可点的例子很多,处处闪耀悲悯情怀的人性亮点,始终高扬人情美的光辉旗帜。
其三,具有现实生活的原生态。刘昊的小说无论是故事、人物、场景、语言,甚或情节和细节,均充满着生活的原汁原味,有的几乎是真人真事,所以读起来很接地气,富于真实感和现场感。如在故事方面,不过度雕琢和虚构,而是尽可能保持故事的原生态,以粗线条和大叙述的手法增强故事的可读性和吸引力;在人物方面,常以速写和白描的手法描写人物外貌特征,虽略显脸谱化和标签化(如人物名字肖驴驴、瞎腸子等),但从另一个侧面使人感到亲近和随意,能尽快融入角色,实现第二次创作;在语言方面,力主口语化、长短句和方言的三结合,句子有长有短,长时一句话三四十个字,短的四五个字,多为日常用语,偶尔夹杂个别关中方言,读起来既带有节奏感,又非常顺口;既加深对特定环境的体验,又增强对人物性格的理解。例如:描写唢呐王小时学吹唢呐,“灵堂前,墓地里,父亲鼓胀着嘴摇晃着身子吹,儿子睁大着眼挺直着胸脯听。”“给你(恶人村盖子)吹悲调苦调,沙道湾父老拿屁股都把我笑了,拿唾沫星子都把我淹死了!”又如聋哑兄弟俩在高干渠上玩耍,“玉米秆儿密密匝匝,谷子穗儿摇摇晃晃; 钻天杨在土坎儿上,倒插柳在泥洼儿里……”寥寥数句,把周围环境描写得惟妙惟肖。特别是关中方言的运用,不但突出了地域特色,也使人物更加活灵活现。关中方言历史悠久,早在汉唐时期就规定为全国通用的雅语,即今天的普通话。我曾写过一篇文章,总结出关中方言有三大特点,一是王气,二是霸气,三是土气。有许多话,虽王得吓人、霸得无道、土得掉渣,但不这么说就不能达到某种程度和想要表达的意思。如:“钱包很结实很宽敞,却是瘪瘪的。”“人软了弄不成事,人硬了伤弦。”等,这些原生态的东西一旦契入作品,读起来就更加亲切真实,生动感人。
五
刘昊已届杖国之年,退休后一直从事社会公益活动,如编辑《古都文萃》,为电视台创作剧本,帮助老干部写回忆录,主编多个村的村志,受约进校讲授文学知识,担任周陵中学文学辅导老师等,文心思齐,遗爱民间,活得潇洒逍遥。
大约2020年,西咸新区空港新城筹备作协,有关人员打来电话,想聘我为监事,我觉得自己年事已高,当即推荐了刘昊。再后来,我接受上级的创作任务,要求写一部反映农民转为市民后,如何适应和融入城市的长篇小说。由于年龄和身体原因,加之这方面生活的缺失,更因为对此类“遵命文学”创作激情和冲动不足,所以一年多只写了8万字,再怎么努力也进不了状态,遂产生放弃的念头。这时我与刘昊已在群里交流甚欢,比较熟悉了,所以首先想到他,以他的水平和精力,完全可以接替我完成这个任务。但我通过微信提出时,他却婉言谢绝,说他现居西安,身体不好,视力下降,难以胜任。实属无奈,我一再坚持,作协才同意我的意见,另选他人接替了这一课题创作。
事后我从多个信息源得知,刘昊多年都不写作了,他现在的爱好是看孙子、玩手机、参与社区文化活动,有时也写些生活小品、人生感悟、时评短文等,不图著书立说,只图在网上发发,一吐为快,自我欣赏,广为交流。有人还告诉我,说刘昊的夫人时髦漂亮,性格开朗,热爱文艺,秦腔唱得特棒,在社区小有名气。他们两口夫唱妇随,情情手牵,以此为荣,以此为乐,成了一对颇有造化的社区文艺夫妻,使晚年生活更加精彩和高质量。
果不其然,不知谁在群里展播了刘昊夫人唱秦腔的视频。好家伙!一亮相,一开口,就把大家镇住了,吸引住了。无论板路唱腔,还是音质音色,抑或动作表情,都非常到位,具有很高的专业水准。一段《唐王祭灵》,犹如长空飞鸿,那像李爱琴一样的妆容台架,那女须生浑厚高亢的唱腔,那咬字狠吐字清的戏词,那做作拿捏逼真的表情,以及鼻音的运用、拖腔的发挥、直至高八度的爆发,瞬间把大家带到1000多年前唐王李世民祭灵时哀怜悲伤的场面和氛围。
岁月就这样在写写唱唱中流逝,生活就在写写唱唱中过去,生命就在写写唱唱中绽放出更多精彩和芳华。正如刘昊的小名刘好好那样——过去好好学习、好好成长、好好工作,现在好好生活、好好享受、好好活着,这才是一部真正的人生大书,是一部比《洪渎轶事》等还要真实隽永的人生大书!
【作者简介】 梦萌,陕西咸阳人,大学中文系毕业,工程师、高级政工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已出版长篇小说《爱河》《悲喜娱乐城》《倾城》《金喽啰》《新部落》,中短篇小说集《绿太阳》、《和谐的比例》,长篇纪实文学《水经泽被》,散文集《随意即风景》等3部,报告文学集多部;小说《爱河》在省台长篇连播,散文散见于《散文》《中华散文》《读者》等各类报刊,有的介绍到国外,是陕西作家群中颇有社会责任感和影响力的作家。
纸刊投稿敬请点击征文链接https://m.booea.com/news/s_2767344.html
🍀🍀🍀🍀🍀🍀🍀🍀🍀🍀🍀🍀🍀🍀
纸刊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