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我离开家乡到一家布店当了学徒。
(一)
提篮小卖这段时间,父亲总想把我送到哪个地方去当学徒,他认为家庭教育难成材,天生是要别人来管教的。一来可以锻炼独立生活能力,学点本领,二来可以减轻家里一个人的生活负担。可镇上资本家都跑了,小商店小作坊不要工人。
于是父亲托朋友把我介绍到离家30多华里的一个小镇---张家沟镇上一家较大的布店彭恒和布店当学徒。
生活所迫,我不得不辞别亲人,背着一床旧棉被和几件换洗衣服,含着热泪,跟着介绍人上路,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做学徒谋生。
说起当学徒,也是令人心酸的事。学徒就是当童工,百分之百的是未成年人,而且大多数是十二、三岁穷人家的孩子。
学徒有商业学徒和手工业学徒之分。到商店当学徒比到手工作坊当学徒轻松得多。到大店铺当学徒比小店铺又轻松得多。到开明、敦厚的东家当学徒又比到那些尖酸刻薄、吝啬小气的东家幸运得多。
学徒不论是学手艺或是学生意都要以3年为期,3年期满称为出师。出师后可以拿低等工薪。学徒期间,老板只管吃住,没有任何报酬。
当学徒,第一年是不让你学手艺的,只能做杂活、粗活。如果是很小的店铺还得帮老板娘烧火做饭,甚至还要洗衣服、带小孩。在这样的店铺里学手艺是活受罪,稍有差错,非打即骂。
我是学徒中的幸运者。我的东家是这个小镇上的大商户,有气派的大布店,东家和老板娘都是有涵养、有文化的厚道人。在几年学徒生涯中,受苦受累是常有的事,但很少受到训斥或挨骂,从未挨过打。
我当学徒的时候,正是日寇和汪伪汉奸统治时期。正因为如此,四乡百姓不敢出远门去购物,几千人口的小镇反而显得较为繁荣。
小镇位于通洲河南北两岸,约有200多家各种店铺和作坊。有布店、百货店、杂货店、药店、粗货店、香烟店、丝烟铺、金银手饰店。
还有丝花行、粮食行、蛋行、竹木行、土布行、榨坊、槽坊、磨坊、豆腐坊、屠宰坊、铁木作坊以及客栈、酒楼、茶馆、面馆、粉馆等小吃店。
南北两岸交通以两座木桥连接,一曰下桥,一曰中桥。下桥是日本鬼子侵占小镇后而建,老百姓称之为“洋桥”。
下桥全木质结构,建造十分坚固,供日军行驶军用卡车和小型坦克。老百姓运货的马、驴、骡以及行人、挑夫等在白天均可通行,但必须经过桥头设置的鬼子岗哨检查,并要向鬼子哨兵深深鞠躬,否则,就会受到刁难甚至毒打。
中桥无日军岗哨,老百姓可以日夜自由通行,是两岸百姓的主要通道。工商业主要集中在北岸。两岸街道均为青石板和麻石板铺成,店铺多系古式建筑,商店招牌、挂匾,有的是金底黑字,有的是金字黑底,书法遒劲,古朴典雅。还有各色布标,随风招展,显现了战乱中的一丝生气。
(二)
我的东家彭恒和布店是小镇上大店铺之一,有店员、学徒共六人。货架上各色花布、哔叽华达、绸缎呢绒,一应俱全,较为气派。东家老板叫彭英,是小镇附近范家土台人,家有田地数百亩,土改时划为地主。
他青年时期就读于武昌共进中学,思想激进,在学校参加过共产党地下活动,毕业后回到当地参加农民运动,其妻也参加当地妇女协会,大革命失败后全家逃往武汉。1937年又回到张沟镇开布店,为人通达和善,是个不善经商的读书人。
东家主持商业和家务全靠老板娘杨干霞当家,我们员工称她为“内老板”。她出身于一个破落的大家庭,知书达理,能写会算,且心地善良,待人接物具有大家闺秀的风范。
她一生只生了一个儿子,名钧波,比我年长一岁,长年在武汉读书。每年寒暑假回家休假时,与我相处甚好,从不摆大少爷的架子,也从未把我当佣人看待,常与我一块闲聊,谈天说地如同家人,长期以兄弟相称。
此公解放前在武昌中华大学读书,解放后进入中原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汉阳县工作,后调华中农学院工作。此后几十年一直在华农工作,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华农处长、副教授,直至退休。
叶培元简介: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曾主编《沔阳公安志》,出版长篇回忆录《沧桑岁月》、《叶培元书画作品集》、《叶培元家书》;曾获“仙桃市劳动模范”、“仙桃市优秀文艺家”等称号。
征稿启事
各位作者,我们海内外文学联合会向全世界作者征集稿件。我们分普通稿件,月征文稿件,年征文稿件,新的一年我们将举办世界级文学作品评奖,奖金非常高。欢迎朋友们投稿。投稿地址,加微信snbm5828。加微信时必须告知是投稿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