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龙才
站在汾水岸,从天地昭昭的清流史,默读河岸走来的青色印象,借一份坦荡的耀眼部分,打捞绛州的暗节和今生温婉的魅力。
历史册页早已被岁月的针脚密织在人杰地灵。只有静坐于新绛月下,才能沐浴清辉,才能从情愫蔓延的红尘,打开禁想部分。
新绛,古称绛州。绛州古城历史悠久,距今一千四百多年。自唐以来,新绛的手工业产品聚集地,戏曲艺术和民间艺术的氛围,从未被超越。无论是绛州澄泥砚和剪纸文化,都将是新绛古城葵宝释放的荣耀。
提及绛州澄泥砚,自然说到端砚、歙砚、洮砚,它们被并称中国为四大名砚。自然也是山西新绛传统手工艺术品,同样是中华民族五千年黄河文明的艺术结晶,至于它的制作工艺,同样可以追溯到汉、兴于唐而盛于宋,明代的炉火纯青保鲜着古城历史的展望。
坐在新绛册页,从千年不变的汾河两岸,听水的“乡音无改鬓毛衰”,从淙淙潺潺的众水,捧出汾河澄泥。此刻适宜捧出花香、鸟语、人间烟火,掬一份流淌的记载史,撰写不休不止地荣辱沉默,又有何不可呢?
水流清洗的时光廊檐,这方净土早已走过了“荀子、蔺相如,汉武大帝、王之涣、赵匡胤”,早已从七十二行的众生百相走进了碧落碑深处。
“卧牛城”,才是新绛另一个历史解析的方程式。南北两个城门,南边为嘴,北边为臀,东西天池作为牛眼,而塔角自然而然地成了两只犄角。无论是街、楼、塔、园、寺、庙,还是那些碑,都以三关五坊,两门六下二巷,自然穿插其间。
以经历千年的沧桑,备受各个时代的冲击与潜移默化。同时以获得感与慈悲心,将一代代王朝耕耘在春秋大业,播种在春天的垄烟之间。其实,绛州古城就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唐代古州城。
听老辈人说过古城有座天主教,以哥特式为主。教堂正对面就是“绛守居园池”,“绛州大堂”与“居园池”,就是背靠背式建筑。我是外行,自然不懂其中内涵在城建、交通、文化、艺术、建筑方面具有极高的价值观。
而晋国曾在此设建都84年,隋开皇三年设置绛郡至辛亥革命,之后被为新绛县。经历了是非成败和春花秋月,以后的古城,依旧被几度夕阳红笼罩其中。
这块倔强而肥沃的黄土,并未就此放弃揉搓万般不舍的情意,凝聚古城儿女的沸腾与智慧,以雕琢、膜拜、图腾,绣刻和深烙浴火涅槃的淬火细节。
酣畅淋漓的部分,才是硬朗本色。自然之景融合人间情,以诗词曲赋装五谷,盛农谚。谁还能忘记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精髓和笔墨纸砚相连召唤才是灶火中苏醒者铺开的一寸又一寸新绛背景里的修饰词。
我像过客,昂首于匠心筑梦的尺泽,从季节无缝衔接的昨天,走进新绛的传统与保守,或许只有默立于案桌旁,慎读绛州三楼(指钟楼、鼓楼、乐楼),从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静境合通仙,消荫不知暑”的赞美,看见今天的“苍塘”。
立在草地或者山坡,从岁月的慢时光取出惊叹,从古城砖瓦之间,重读拔节古城的坚不可摧和荣耀在历史长河的特色文化。吟哦这片祥云蓝瓷的人,都跟我一样读到了新绛博大精深的中华腾飞史和华夏盛况中刷新的古城炫丽史。
爱在新绛的新理念,蔓延在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和新绛的文化古迹、汾河文化。以“活”制“活”的古城底蕴深厚,古建众多。而中华古城文化的基因库又怎会缺失“世界无形文化遗产”呢。
这份坦荡还在翻新古城印戳。打捞在新绛春天的经典胚芽,依旧在古城新韵中举高新绛人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
奋进的新绛古城,以新征程的号角,吹响了煜煜生辉的“晋国古都、天下雄郡、华夏乐城、三晋名州、荀子故里”回味千年的历史称呼。
一粒阳光,一枚种子,一声灌浆。都将是新绛打开的关键词。
【作者简介】
张龙才,安徽芜湖人,爱好文学,书法,喜欢过简单的生活,因为 简简单单才是真,平平淡淡才是福。人之所以痛苦,就在于追求了过多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懂得知足的人,即使粗茶淡饭,也能够尝出人生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