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的那一边
(四)
文/吴光华
登上南山顶,往北方眺望就是老龙塘,老龙塘的北面才是绥宁。在那一边有几个村子和牛石、老寨、六马一样住着一个古老的民族 ——坝哪人。
坝哪——从远古走来的红苗。
古老的苗族历经战火无数,饱受跋涉之苦。尽管灾难深重,却始终顽强不屈,在几经动魄惊心的迁徙史里,苗族人扎根于西南大山里,足迹遍布中国乃至世界各地,经过繁衍生息,最终发展壮大。
由于种种客观原因,苗族人现今正在进行第五次迁徙,但这次不再是因为战乱,而是主观自发地走向融合,将足迹遍布于世界各地。
纵观苗族人的迁徙史,途中显现了一曲曲的血泪悲歌,但更让人记忆深刻的却是他们折射出来的坚忍不拔、顽强不屈的品格。城步苗族坝哪人就是这个伟大民族中的一支——坝哪红苗。他们从苦难中来,他们从远古走来。
坝哪先民从江西迁到湖南城步花桥,后来有一支从花桥迁到丹口下团,传说刚迁到下团时就只有丹口有几户人,一条河两岸全是茂密的枫树林,杂草丛生,野兽肆虐,野猪窝就有几十上百个,无法生活下去,于是又迁到羊石沙洲,最后来到长安的牛石(现在的长安营镇新岭村),从此定居下来开荒种地,开沟种田,世世代代在这个世外桃源繁衍生息到如今。几千年来,坝哪人仍然保留着自已的语言——坝哪语,生活习惯、独特的礼仪、文化和艺术(山歌、坝哪古歌、坝哪大歌、苗侗古歌谣谣歌,芦笙,芦笙舞)。
现在坝哪人在党和政府的正确指引下,正在朝着小康社会迈进,坝哪红衣苗寨这块南山绿色海洋中的遗珠,也在焕发着她的青春。这里春天山花烂漫,夏天凉风习习,晨观日出,晚沐彩霞,秋高气爽,百果香甜,山泉叮咚响。冬天看雪景,玉结高山白茫茫。似仙境,如天堂。
可是,这美丽的仙境也不全是天造地设的,是坝哪人用生命和汗水换来的。传说长安全境地形是一艘巨大的船,神仙断定五百年繁盛后,要翻一次船。难道神仙的咒语就真的那么灵验?
繁盛于明末清初的长安营宝庆二府,在民国时期成了盗匪横行的世界。民国7年,大土匪周宝臣洗劫长安十多个村寨,数日间几十里的繁华长寨,成了一遍废墟。民国28年,匪首罗某、兰某勾结绥宁土匪在长安、横坡、牛石一带抢劫财物,杀害百姓,苗寨百姓生活在苦海之中。
七十年代都没通公路的高寒山区,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都是供销合作社每天派几个挑夫去县城担货,供应村民生活所需,没通路,出门就是山,种田种地翻山越岭。多数村民几十岁没进过城,日出而作,日落而栖,一春耕种靠天吃饭,到七十年代还没有几个初中生。上级派来的干部和教师等国家工作人员,都是步行百里来单位上班。当时流行于城步的一句谗言“宁愿娘偷人,不愿上长安营”,是人们对长安营的真实写照。在牛石还有一首民谣“牛石坳的风,上下排的工,田有斗篷大,再累不轻松”。
七十年代中后期,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之下,一九七五年,县人民政府派县林业部门筹资修建双龙至长安坪溪的公路,从此,长安结束了出城步行挑货购物的历史。不到两年长安面貌焕然一新,曾经的两岔河滩的石头也来了个大翻身,县木材公司两河口采育场,成了全县有名的富裕单位,有人说,长安两河口成了城步小香港。
特别是长安营镇南山社区国家森林公园,联合南山牧场、南山风景名胜区正在加快步伐,打造现代全新的乡村旅游景区,发展少数民族乡村休闲农业,挖掘发展民族特色文化事业。绥宁黄桑坝哪人率先发展乡村旅游、民宿等新型产业,获得高额成效。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成家、成对地来到南方呼伦贝尔下的休闲避暑山庄。每当酷暑来袭,坝哪客栈游客络绎不绝,有的全家来度假,一住就是一两个月,退休的老人成双成对远离喧闹的市区来南山、长坪、大寨、九溪、上堡古国和铁杉林苑享受坝哪风光给人们带来的惬意和快乐。南山的那一边正焕发出青春的光彩。
【作者简介】
吴光华,网名阅读者,男,1957年出生,中共党员,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长安营镇人,退休教师,东方文明传播会湖南分会会员、理事。东方兰亭诗社会员。湖湘文化交流协会会员,自幼爱好诗歌音乐,喜欢阅读和创作,2016年退休回家开始学习写古诗词,作品有《七律 春绘》《绝句心绪吟》《绝句摘梅》等多篇格律诗词先后被《中华诗词导刊》、《流年诗韵》、《东方兰亭诗社》、《中央电视台礼宾书》等多家刊物选登,在《都市头条》发表过多篇文艺作品,还有多幅楹联及数十首格律诗词散见于城步诗联协会及东方文明传播湖南分会的微信平台。欢迎广大网友转发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