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保路上之——外卖盒
作者 雷子
(一)
外卖很方便,一个手机搞定,不用做饭也不用洗碗,是时下独居或合租青年人的首选。唯一让他们不安的是,每天面对堆成小山似的外卖垃圾,多少有点心理负担。
青年人有文化,有环保意识,但相比解决吃饭问题,在稍微不安的同时,乐观地认为,既然有外卖盒问世,自然有解决由此带来系列环保问题的办法。然而无语的是,商家为了招揽顾客,对外卖的“过度包装”日趋普遍,这让他们很无奈。
陈好是一个“景漂”(在景德镇市从事陶艺的人),周末,她给自已加餐,点了一份粤菜,里面有3个流沙包、4个虾饺和1块糯米鸡,当外卖送到她手中,陈好感觉其体量略微“超重”。当她将精美的无纺布保温袋打开后,里面有3个塑料大餐盒,装虾饺的餐盒至少能放下10个虾饺,装4显然很浪费。另外还有一个纸质信封,里面装有一张面积1平米左右的塑料桌布,以及一双塑料手套。
显然,这是招揽顾客的格外服务,周到到连桌布都想到了。
和大多数人一样,陈好享受着外卖带来便利的同时,对自已每天制造的一堆外卖垃圾感到一阵不安,尽管她每次下单都会勾“不需要餐具”的选项,但一些商家还是会用“过度包装”来取悦顾客。陈好很想知道自已制造的这些外卖垃圾最终去了哪里?
说实话我也不很清楚。后来注意到很受关注的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博士生的一篇论文《中国外卖包装物环境影响和政策有效性分析》。论文通过对3500多万份外卖订单的分析,描摹了中国外卖包装的基本组成和环境影响。
以2020年为例,中国外卖行业共产生170亿个外卖订单,平均每个订单包含3.44个餐盒,其中近 70%是塑料餐盒。此外90%的订单包含一个塑料包装袋。这个数字意味着,2020年中国外卖行业共产生160万吨塑料垃圾。
论文显示,中国外卖盒约六成被聚丙烯材质占据,部分城市的使用率甚至更高。因为聚丙烯材质很适应中国高油、高盐、高湿的饮食习惯。此外,外卖包装还因地域呈现显著差异。如喜吃火锅、冒菜、烤鱼、烧烤等的成都、重庆,铝箔包装比例明显高出其他城市。
有关研究表明,从一个外卖盒的全部生命周期来看,制造阶段对环境的影响占到45%。因为塑料的制造需要消耗大量石油,纸制品生产需要消耗大量木材,所以,这一阶段资源消耗所带来的环境压力是十分突出的。另外,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废气和废水也会对环境产生严重污染。
而相比之下,外卖盒在垃圾处置阶段,对环境的影响更大,占到全部产业链对环境影响的50%。另外的0.05%是每份外卖固体废弃物和排放二氧化碳的当量。按一棵树每年可以吸收并储存4—18千克二氧化碳计算,一个人每周点外卖(4—16次)所产生的碳排放,可能一棵树需要一年才能吸收完。
这是当今资源消耗环境压力一个不容忽视的现状。
一个城市的资源消耗与外卖包装物生产不成正比。资源消耗所带来的环境压力空前绝后。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四就有:“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不节,则常不足。”之说。扩展开的意思是:无论人力还是物力都要合理使用,都不是“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取时有量,用时节约,则常常能满足人类所需,如果相反,那么地球上公有的资源也会很快消失。过度使用外卖包装材料是一样的道理,这并不是危言耸听,全球气候变暖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二)
“安民保境犹心细,改易行难在末毫。”有人说:如何处理每天产生的大量生活垃圾,考量着一个城市的文明和环境建设水平。
深以为然。
为此,我就所生活的景德镇市,生活垃圾处理流程作了一番了解。景德镇常住人口162万。这个数字不包括外来从事陶瓷(艺)工作的3万名“景漂”,充其量不过一个中型城市。而从2016年开始,景德镇垃圾处理就从之前的主要以填埋为主,实现了现在的垃圾智能化处理全流程的转变。
每天早晨5点,天刚亮,全市各个小区负责垃圾桶清运的师傅就开始工作了。他们先将一个厨余垃圾和一个可回收垃圾的垃圾桶进行分拣一次,然后运到中转站。垃圾在中转站集中后,最终由专运垃圾车运到焚烧发电厂进行焚烧处理。整个流程都由机器运转,工作人员不会直接与垃圾接触,相对比较安全。而从垃圾运转、分拣处置,到焚烧、发电,十几块荧屏清晰显示着锅炉和发电机的运转数据,以及现场动态视频监控,所有的工况一目了然。
工作人员告诉我,景德镇除了乐平之外,各县区产生的垃圾都会
运到该厂,每天进入焚烧厂的生活垃圾大概600吨。因为生活垃圾里面富含水分不能被立即焚烧,所以通常要在卸料池里存放5~7天进行脱水发酵,所以同时建有污水处理站,经过处理后达标排放至西瓜洲污水处理厂。而垃圾在燃烧时产生的烟气,会经过脱硫设施进行脱硫、脱氮设施进行脱氮、布袋除尘器除尘达标后,再进行无害排放。
到了这里,陈好也知道了自己所制造的外卖垃圾,已经在焚烧炉里得到完全分解,贡献最后一丝热能,结束了它的全部生命旅程。稍有心安,我也通过写这篇文章对生活垃圾的处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但是,尽管我国很多地方都建有了垃圾焚烧发电厂,现在的技术也逐渐完善,焚烧烟气的排放标准也日趋严格,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环境污染。然而,外卖垃圾令人咋舌的数量,依然是环保工作的一大隐患。到目前为止,我们并没有看到外卖包装行业在管理上有什么举措,也没有把它放到一个特别重要的位置,没有制定一个让外卖包装发生根本变化的政策。
仅仅依靠垃圾焚烧处理来应对被塑料包围的日常生活,可谓舍本逐末。而商家为招揽顾客的“过度包装”日趋普遍,不但浪费原材料资源,更加重了环保压力。
而无纺布保温袋,纸袋等是近几年为“减塑”方发起的改变。在人们的印象中,似乎更加环保。然而,真是这样吗?
据有关专业人士说,由于油渍等原因,目前的保温袋,食品纸袋几乎都是无法回收的,当它们随生活垃圾被运往垃圾中转站,最终对环保消纳造成的压力可能甚于塑料袋。
更为惊心的消息是,前几天我读到一篇文章,题目是《首次!科学家在人体血液内发现微塑料》。这是危言耸听吗?
想像我们现在生活的环境,早已离不开塑料,水瓶、快餐盒、塑料袋、吸管等常见的物品,都与它挂上钩。塑料在给我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其难以降解的特质,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污染。
更可怕的是,塑料不仅存在于环境中,还可能被我们“吃进”身
体里。3月24日,一篇发表在环境科学领域顶刊《国际环境》上的一项研究中,来自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领导的研究团队,首次在人类志愿者血液中发现了微塑料!这也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微塑料或已遍布人体的各个器官,意味着存在很大的健康隐患。
而微塑料是什么呢?
据悉,微塑料是指尺寸小于五毫米或者更小的塑料碎片,它们已经被证实会以多种方式伤害鱼类,从破坏其生殖系统到阻碍生长和导致肝损伤。从最深的海洋到最高的山脉,从城市到乡村,从空中到土壤,甚至我们的食物中都发现了肉眼不可见的微塑料碎片。
不可否认,人类的世界已被塑料包围。
我不是环保工作者,我只是一名关心环保的退休人员。今天这篇文章所有的数字和垃圾处理流程,都来自查阅相关资料和居地了解,期待这些触目惊心的外卖垃圾数据,能引起有关部门高度重视;期待一个让外卖包装发生根本变化的政策;期待外卖全产业链的系统减塑体系出台;期待树立一个真正的全民节约意识,制定比较节约的低成本包装;期待继续在技术上探索可降解材料的可实现性。
期待:“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愿我们在环保路上“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
作者简介:雷萍,笔(微信昵称)名:雷子。一个崇尚自然,喜欢书法、热爱生活的人。

中华作家网、国际文艺网总编:
王伟(微信a13720085131)
执行总编:晨起、副总编:王鑫
常务主编:小河、刘培、刘海兰、云水禅心、浪淘沙、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