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词名篇与秦皇岛(247)
熊希龄《书感》《金缕曲》
《题观音寺》《重游观音寺》
作者:学 贵
主播:月亮泉

熊希龄(1870-1937),湖南凤凰人。光绪二十年(1894)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光绪二十三年任湖南时务学堂提调。次年,因参加维新运动被革职。后为出洋考察宪政五大臣参赞,又调奉天盐运使。宣统三年(1911)武昌起义后与张謇(jiǎn)等拥护袁世凯,任财政总长和热河都统。1913年袁世凯解散国民党,他与梁启超、张謇等组阁,任国务总理兼财政总长。次年签署解散国会令,旋去职。1928年任国民党政府赈务委员会委员,1932年任世界红十字会中华总会会长。抗日战争爆发后,避居香港。
熊希龄中进士不久,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此时清朝政治已是十分腐败,以至清军接连败绩。熊希龄决心赴前线杀敌,却遭到两江总督刘坤一的阻挠。他壮志未酬,无意在翰林词馆深造,遂告假返乡,作《书感》一诗,将自己满腔的报国热情与无限的忧国忧民之心,寄托在悲愤的诗中。

《书感》
因循贻误此谁辜,
四十年来苟且图。
邻国君臣犹惕厉,
中原文武尚模糊。
支持四境无豪杰,
痛哭三闾有大夫。
欲脱儒冠随李广,
短衣匹马射匈奴。

面对甲午战争清朝的惨败,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熊希龄填了一首《金缕曲》词,寄其恩师朱其懿(yì),以示报国无门,壮志犹存的心情。

《金缕曲》
万里孤臣泪。镇茫茫,叩阍(hūn)无路,舍生无地。长白山头风火急,壁垒败亡相继。问谁可,力膺肩寄?天崭榆关临北海,是朝廷、性命非儿戏。无此险,便休矣。
师生一片勤王志。终未知,天心能倚,人心能恃。寂寞东阿成大事,夫子浩然之气。成豪杰,闻风而起。此去强劲处,便好为,收拾民心计。同患难,共忠义。

在词中,他“问谁可,力膺肩寄……无此险,便休矣”;发出 “终未知,天心能倚,人心能恃”的抱天之问。然而,他的报国之心却愈加坚强:“成豪杰,闻风而起…...同患难,共忠义”。他很快加入了要求改革政治的阵营。1896年,熊希龄给洋务派首领、两湖总督张之洞上书,强烈要求变法维新,随后他正式投笔从戎,被张之洞委以两湖营务处总办。他认识到了清军的各种积弊,撰写《军制篇》一书,强烈要求改革军制,切实增强清军的战斗力。
【金缕曲】 《贺新郎》又名。

1922年,熊希龄来北戴河,写下:
《题观音寺》
玉宇琼楼北海滨,
万松深处现金身。
庄严净土慈悲力,
大好河山有主人。
海上风云变化奇,
忽晴忽雨忽阴凝。
千方万态无非幻,
水净波澄自有时。
【观音寺】 坐落在莲花石北面山腰间,又名广华寺。三面群峰拥峙,东南一面豁然面海,始建于明末清初,庄重严谨、古雅肃穆。

《重游观音寺》
三年重到观音寺,
绕寺同探涧上源。
松柏远依双话石,
楼台环抱几家村。
烟笼帆影迷天际,
岸激潮声惊梦魂。
山海风云今未测,
此间松菊幸犹存。

读熊希龄诗留言如下:
维新志士爱国心,
书感填词意蕴深。
游历海滨瞻古迹,
虔诚两度拜观音。

作者:李学贵,秦皇岛市政协第八届至第十届委员会秘书长、党组成员。曾任秦皇岛碣石暨徐福研究会顾问。主编《秦皇岛市政协志》、《秦皇岛市政协文选》,结集诗词文《岁月如歌》,《人物/诗词与党史——庆党百岁百期》在京津冀头条专题连载,博得广大听众、读者青睐。

主播:王庆阳,网名:月亮泉。退休前曾任秦皇岛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卫生学校、华北煤炭医学院秦皇岛分院党委书记。个人专著《养正新论》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结集诗词文《岁月如歌》。热爱生活,喜欢用诗文记录身边的人和事。喜欢用朗诵,为多个平台主播,用声音倾情传递正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