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友谊“纽带”
文/霍建明
那年秋天,当接到天柱山宣传中心一位负责同志的电话后,我有幸成为了中俄友谊的参与和见证者。
清晨从安徽潜山市区驱车,尽管车速在弯弯山道上一直保持着60码,可到了天柱山庄,我们还是迟到了。
刚下车,就看到天柱山武术院周边围满着游客;大院子里,音乐声或“昂首”或“低头”,柔美的音乐曲调轻盈飘逸。天柱山麓周边的空气清新而湿漉漉的,夹着异香情酥酥扑鼻而来。近30名俄罗斯客人在院长刘少斌的引导下,正专心致志在练习天柱养生功。看到俄罗斯客人时而伸掌,时而曲膝,时而舞剑,那一招一式,比高中生报考重点艺术院校面试还认真呢。
我们小心翼翼,端着照相机架好三脚架在院子里,一方面寻找最佳目标,同时生怕打扰客人练功。在那半个小时,除了紧张急促的呼吸和不断转悠的眸子,就只有按相机快门“咔嚓、咔嚓”声了。
吃罢早饭,我们陪同跟随俄罗斯客人游览天柱山小东关。其中迎真新道长约两公里,需途径两个险要石洞和一座旱桥,上、下迎真峰,脚踏5800个石阶……。在迎真新道,走了不到百余级石阶,平常不太注意锻炼的我累得张大嘴巴呼吸。而与我同行的绝大多数俄罗斯中老年人,却依旧迈着坚实的脚步向前不断攀登。只有一位70多岁的老奶奶,像我一样喘着粗气,我们彼此看了一眼,都咧嘴笑了。她冲我耸耸肩,停下来深深吸了一口气后,又继续向前追撵自己的游伴。
令人难以忘怀的是,在下迎真峰时,我想走捷径绕过石阶直接下山道,没想到山道土路太陡干滑且没有扶手,当时我很犹豫不敢往下急走,生怕稍不小心滑倒,滑下去可是深不见底呀。这时,一位中年俄罗斯游客刚好路过这里,他见状连忙一个健步跨上山道向我伸出援手,我趁势赶紧抓住他的手,借助他练功的手劲支撑着慢慢走下来。险情排除了,我连声道说“Thank You”,他笑眯眯应答着,可惜我一句也听不懂。
还有一位长相酷似说相声大山的那位小伙子,他跨上迎真峰石阶转弯面向我的一瞬间,我想抢拍几张。他见状用手指了指我的相机和他的相机,我理解那意思是说我是专业机子,他的是一般小傻瓜机。接着他满面笑容,极配合地伸开双臂,那样子就像翱翔蓝天前的雄鹰在练翅。还等什么,稍加对焦我立马来了个连拍。这幅《练翅》照片因吻合“和平、友谊”主题,2011年12月31日荣获公益性“中澳书法绘画摄影展”银奖,获奖作品分别在中国和澳大利亚悉尼展出并载入正规出版的书籍。
2012年4月,享受着中国“俄罗斯旅游年”春风的温馨轻拂,我在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景区天柱山麓“安徽第一刻”文化园又与俄罗斯朋友相逢。该景区现存唐代至民国历代石刻400余方,石刻密布崖壁盘石及溪谷河床。唐李德修,宋王安石、黄庭坚、苏东坡等名宦大家都曾题字,作者多达数百人。题刻内容无所不涉,文体有诗词、歌赋、纪事、题名,书体有真、草、隶、行、篆,基本上代表了唐以来中国书法艺术发展演变的风貌。上世纪80年代初山谷流泉摩崖石刻被列为安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国务院授予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客人们兴趣盎然,几位美女,不顾劳累径直走到摩崖前与石刻合影。其中一位金发美女,用左手托腮,那动作有点像法国罗丹的“思想者”。她用手托腮,不是“手托香腮每思君,思君念君在空闺”;而是休闲的一种肢体表达,是为了留下难忘的影像。在她的脸面上,分明堆满青春靓丽的欢乐和惬意。
由于是假日自由拍摄,事先我并不知道他们是哪个国家宾客,也没发现他们带有地导或翻译。如果不知道国别,照片还有什么新闻和珍藏价值?无奈之际,我只好凑过去与客人套近乎。可是我不会外文,愣在那儿像个会说话的哑巴傻瓜。这时,一位年轻人见状挺友好地与我打招呼,我连忙笑着点头,并大声问他们是哪里客人。年轻人好像能听懂我的话,回答了几句可我没听清楚。看我几乎没有反应,他又重复说了几句;当听到有“俄罗斯”近似音时,我连忙大声补充说“莫斯科”,他乐滋滋笑着说“OK OK”…… 。互相用欢笑交换了友谊、信任的信息之后,为了赶传新闻我随即先他们离开了景区。
数次与俄罗斯游客相处处虽然都匆匆忙忙,甚至没能顺畅对上一句话,但我们见面都很礼貌地点了点头,并报以微笑。其中一位游客汉语不仅说得不错,而且性格非常爽直。在迎真峰前当我们围着客人拍照时,他挺礼貌的建议说:“天柱山、迎真峰真是太美了,你们应该多拍美景呀。”客人的意思很明显,我们不约而同带着歉意走开了。之后,我们注意尽量用长镜头跟拍客人,力争不影响客人观景游览的纯净心境,做到文明、礼貌拍照。
记得那次游小东关,俄罗斯客人或在古松下,或在幽洞中,闭目打坐,像模像样模仿练起了天柱养生功。由于宣传需要,我们通过俄语翻译想请他们在风景绮丽的炼丹湖畔展示一下练功的倩影,可客人们却通过翻译婉言谢绝说:“不好意思,背着师父练功是不礼貌的。”看他们那虔诚的样子我无话可说,心中油然生出了敬意。由此联想到,难怪刘少斌师父在乔迁时,潜山全力阳光城小区有好多位俄罗斯“打工者”在悄然尽力帮忙呢。
作者简介:
霍建明,高教自考安徽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中国散文学会、安徽省作家及摄影家协会会员。曾任潜山一家医院副院长、政工师,兼任潜山文联《天柱山文艺》编辑、散文集《回望乡村》执行编辑,地方志办公室《潜山年鉴》副主编和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华夏散文》《中国摄影报》《南方周末》《安徽文学》及台港澳等媒体发表过作品,2020年 9月出版散文随笔集《忘归集》(新西兰码克威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