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终身大事
文/杨紫英
我是家中的长女,十八岁时就离开台北士林去台南读大学,爸爸说,读大学就该好好念书,毕业后找个好工作,赚钱分担家计帮忙其他六个妹妹读书。所以我读大学时,课馀时多半在图书馆认真读书。
直到大三系上分组,因功课较好,进入较难进去的电信组,不但每学期有三千元奖学金解决了吃住问题,同时毕业后可进入电信局,有个金饭碗的工作,这才开始与男同学有些交集。
先生王兄,便是在我大三时对我展开猛烈攻势,那时他已自成大毕业,考上台大土木研究所,由于王兄家庭单纯又是遗腹子,从小与妈妈相依为命,是他们眷村裡有名的孝子;妈妈说:「孝顺的孩子,将来必定会是好先生。」我在妈妈的鼓励下,便与王兄谈起恋爱。
那时电话费很贵,大多靠鱼雁往返,我个性直爽又性急,经常一天发好几封信,好像身边有一点事就得马上写过去与他分享,就如同他在我身边一样。有一次,他一天收到了一次平信,跟著又来了两封「限时专送」,他的老妈忍不住询问:「发生了什麽事?是不是怀孕了?」当时,我真的觉得好笑,因为那时他连我的小手都没有牵过呢。如今想来,还真的是很难为情。
后来我们都毕业了在台北上班,才真正开始约会,我们多半去郊外看风景,因为穷,只看过一次叫「国际机场」的电影;但他却陪我吃过无数次我最爱的「酒酿汤圆」和西门町的「周胖子饺子馆」,过著克难的恋爱生活。两年甜蜜的恋爱时光瞬间而逝,我禁不住王兄的热情及体贴攻势,答应他的求婚,爸爸看这准女婿对我百依百顺,应该是个不错的乘龙快婿,便答应了这门婚事。
那时因为我家没有男孩,妈妈从小就灌输我,希望我的薪水最好都交给爸爸,让他觉得生女儿跟生男儿一样好,而且我又是老大,一定要做好榜样。为了不让爸妈失望,每月我都将薪水袋双手奉上,做个孝顺的乖女儿。但如今我要结婚了,小七妹妹才十岁,我跑去跟未来的婆婆说明我的难处,不能早婚,没想到她一口答应,婚后我还是可以把薪水交给娘家,我高兴地告诉爸妈,让他们宽心。
婚期是我自己翻黄曆,找到一个包括对双方长辈、两名新人及家人的生肖都不犯冲的日子,而且还有适合办理嫁娶仪式的黄道吉日:五月二十六日,周日。我高兴地告诉我的真命天子王兄,五月二十八日恰是他的生日,我选五月二十六日嫁过去,算是送给他的生日礼物,我们都觉得这真是一个有意义的好日子。
婆婆用了三两黄金,带我到当时台北最有名的荣安银楼挑选我喜欢的首饰,在老闆的推荐下,我买了一个○点五九克拉的鑽戒和台湾有名的珊瑚项鍊、手鍊及耳环;在一九七三年,以婆婆一个当空军子弟小学、拿军人待遇的老师而言,已是大手笔,我也非常感谢她。
第二天恰好是吉日,婆婆送来聘礼,妈妈高兴地收下,请婆婆吃了五颗饺子当点心。因为妈妈听人说,这五颗饺子是要请婆婆对我多包涵,希望她少责难,多指导我如何成为一个好媳妇。
至于嫁妆,除了我陪王兄去有名的「汤姆西服」量身订製了一套西装,还配了领带、皮带和皮鞋。我请妈妈只要帮我准备一套寝具,剩下的一切由我自己打点。她听人说,一定要请有夫有儿又有女所谓的「全福人」(如能父母健在则更好)来帮忙准备嫁妆,于是她找到在邻居中符合条件的李妈妈和张妈妈,双双来家为我缝喜被。
此外,对拥有一六四公分、五十三公斤标准身材的我,要添置漂亮的新嫁衣并不难,首先我到一家以製作选美比赛佳丽们服装而闻名的旗袍店。师傅帮我挑了一件略带橘红、身上攀著一条用银色亮片及珠花绣成凤凰的香港料子,做了一件合身又出众的长旗袍;王兄身高一米八四,我特别买了一双银色的三吋半的高跟鞋,来搭配身上的银凤凰。
另外又做了一件花色高雅的粉红镂空及另一件浅蓝为底的长礼服,再配上金色的高跟鞋,妈妈看了很满意的笑了。我的这身打扮,也让出席结婚典礼的宾客们,送给我一个「中国小姐」的佳评。
妈妈学本地人的送嫁妆规矩,去糕饼店借了六个装糕饼的木头大盒子,把所有嫁妆摆好,并且请了邻居薛妈妈(杜令仪女士,民意代表,全福人)压阵,浩浩荡荡风光地送过去了。
当印好在「六福客栈」举行婚礼的喜帖已陆续发出,总统蒋经国先生宣布,喜酒宴客只准用五菜一汤的「梅花餐」,宴客最多以十桌为限,若用茶点招待,桌数则未限制。所以婆婆决定,宴席改採广式点心,无限量供应,并且去有名的明星西点麵包店订了一个五层的大蛋糕,在婚礼中举行切蛋糕仪式后,再分装小盒送给宾客。
同时我跟先生也精心挑选了一个木製小房子工艺品,在上面用烫金写上我俩结婚纪念的万年曆,分送宾客留念。
如今在即将到来的五十年「鑽石婚」之前,回顾我们的家庭生活,也历经了许多狂风暴雨的打击,我都勇敢站起来面对一切,以「将心比心」的精神,照顾一生辛劳为家庭牺牲奉献的婆婆,让她快乐的颐养天年,直到九十一岁安详离开人世,我完成了在王家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使命。
再看到自己的一儿一女,都是有儿有女、过著平安快乐如「全福人」的生活,使我想起妈妈为了我,全心打造「全福人」婚姻大典的苦心,表现了无与伦比的母爱光辉,但今生我再也没有回报她的机会了。

作者简介
杨紫英,笔名,紫英。中华八闽文学社荣誉社长,《中国远山文学》、《闽南原创文学》特约作家。1949年在台湾出生,毕业于台南成功大学,曾由校方推荐获“台南市十大优秀青年”奖。2011年移居美国后开始写作,作品长期在美国最大的华人报纸《世界日报》、《世界周刊》、《华人》等报刊、杂誌刊登。其散文作品《爸爸,我爱您》和《妈妈的手》在大陆首届《精英杯》全国文学创作邀请赛中分别获得二等奖、三等奖;其散文作品《我的求学生涯》获《神州文学家园》首届全国文学大赛二等奬;散文《才德兼备的妈妈》获全国《精典杯》大赛二等奖,散文作品《婆婆的心愿》获《中华保灵杯》孝主题征文大赛三等奖。散文《妈妈老年的操心事》获得《远山文学网》2021年母亲节征文,二等奖。散文《我送媽媽去遠行》获得《第一届“中华杯”原创文学大赛》三等奖与其堂兄蔚青合著出版文集《生命与爱的传承》。作品常见《中国远山文学网》、《渤海文学网》、《微文美刊》等各类微刊及公众号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