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入锦里不思归
王现锋
国庆得闲,晚上到号称“西蜀第一街”,成都版“清明上河图”的锦里古街一游,被它特有的幽雅清丽,安逸闲适和古韵遗风所迷醉,大有“一入锦里不思归“的意味。
下了地铁,我快步走向锦里古街。古街敞开式的门匾上两面鲜红的国旗和两旁立柱上吊着的几串红灯笼格外醒目。稀稀疏疏的人群徜徉在灯火通明的古街上,增添了几分喜庆祥和的氛围和色彩。
街道不宽,青石板路蜿蜒前行。两旁古木建筑一字摆开,或方或圆的门柱支在不高的圆石上,和粗壮浑圆的横木过梁共同撑起了屋顶,各式各样不同造型的窗棱镶嵌其中。屋顶青瓦相互咬合,错落有致,显得古朴典雅秀丽端庄。三拐两拐,就能看到街道一侧蛇行般的小河。两侧的树木水草倒映在水中,在斑斓的灯光下碧绿清新,水中有树,树里有水。远处拱形的小桥在水里成了圆圆的门洞,加上倒映在水面的红灯笼,显得清幽淡雅宁静。几个化了妆的女人在河边拍戏,衣袂飘飘,如入仙境。河水缓缓流过,发出潺潺声响。
我沿着街道前行,匆匆穿过那窄窄的福寿巷弄堂,弄堂两侧的砖墙高高耸立,幽深静谧。外面的小巷依然曲折绵长,门前多有水榭与小屋依偎,偶有别具一格的艺术品雕饰在门口庭院,让人恍若时光倒流。
河边廊道有个叫“大妙”的铺子里正在上演川剧变脸,路过的游人都会驻足停留,偷偷瞄上一眼。我自顾自地随意游走,乌衣巷里品种繁多的小吃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游客。他们听商贩富有诱惑力的花样吆喝,忍不住买了三大炮、串串、糖油果子、军屯锅魁边走边吃。也有坐在路边小凳子上吃着一碗豆花或肥肠粉的,很是草根,家常,接地气。古街很多具有蜀地独特风味的小摊小店,西洋镜、皮影戏、吹糖人、剪影,应有尽有。还有胭脂水粉,少男少女争相购买,买一盒送给相爱的人做纪念。人们走累了,找个铺子,拽一把竹椅,要一杯清茶,慢慢悠悠边喝茶边冲壳子。或者去那“结义楼”听场川剧,又或者歪靠在椅子上掏掏耳朵,小资又有情调,那个舒服享受,巴适的板!锦里古街复原着古朴典雅的蜀国民风和生活情趣,淳朴厚重,休闲安逸。
古街和武侯祠毗邻,有很多关于三国的故事和传说。阿斗井,孔明井以及挂有“忠肝义胆”牌匾的小楼和“结义楼”的剧场,都能让人想到战火弥漫的三国时代,一时狼烟四起,马声嘶鸣。想到关云长千里走单骑和诸葛亮的出师一表,想到从一个草根成长为蜀国开国皇帝的刘备,激励无数后人奋发向上努力向前。想起那老黄忠捋着袖子说“吾尚能开二石之弓,臂上仍有千斤之力”的豪迈之气。
一壶清茶一份闲逸,一个变脸一段川剧,将巴蜀沉甸甸的故事匆匆装进我的行囊。带着斑驳记忆,在锦里,我找寻到了梦中巴蜀的传奇。回头张望,渐行渐远的古街,久久不忍离去。
王现锋,河北隆尧人,现居成都。四川省城建监理总监理工程师、安全工程师。习作以随笔札记、心得体会为主。
